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传统广播电视播音主持活动置身于新媒体发展带来的多维传播语境中,其基本功能在巩固中发展,特别是其深度加工、公众分享、置换智慧的拓展功能值得关注;另一方面,基于播音主持功能拓展的理念与方式,加强传播力、公信力、引导力成为其功能拓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的传播语境中,一部电视剧生产出来以后,主要有两条路径到达受众那里,一是传统的观剧路径,二是新媒体的观剧路径.由于观剧路径的不同,导致受众观剧的阅读方式与传播生态的巨大差异,同时,对电视剧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产生新的命题.本文先分析电视剧受众的观剧路径及其传播学特点,再分析新媒体语境中电视剧的文本策略.  相似文献   

3.
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文化传播离不开政策语境、技术语境和文化语境构筑的多维复合语境。同时数字技术在赋能红色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以数字技术赋能主客协同、资源整合与媒介延展为主要内容。然而,在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文化传播实践中,萦绕着传播主体话语权弱化、思考能力下降和协同难度增加;传播内容同质化、娱乐化以及侵权与失真;传播媒介单一、影响力下降以及融而不合等诸多困境。为此,可通过主体联合、内容整合、媒介融合等路径加以破解。  相似文献   

4.
赵澄澄 《今传媒》2016,(2):155-157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规的传播现象."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是增强我国经济文化软实力的有效路径.跨文化传播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文化圈中已经成为了交流、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将以丝绸之路文化圈中的相关文化元素为载体,试图探究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前提与背景,问题与障碍,路径与目标.在多元对立——统一的语境下,实现跨文化传播的效果研究.  相似文献   

5.
樊小玲 《现代传播》2019,(10):72-76
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载体,汉语教科书是构建和实现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的场域,也是实现中外社会良性互动的场域.若从话语实践角度对汉语教科书中中国形象的传播进行再思考,可对汉语教科书的话语实践进行三个维度的划分,在不同维度中探究汉语教科书中“中国”自我身份确立的话语模式、“中国”社会关系定位的话语路径、“中国”在全球语境中再现自我价值观念的话语结构以及对“自我”与“他者”价值体系关系进行重构的话语方式,进而探讨在形塑语境、构筑新的地缘文化过程中构建“‘世界中的中国’形象”的可能性路径.如此,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的研究便有了在研究视角、方法与路径上突破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2008年中国传播学理论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海军 《新闻界》2009,(1):7-11
2008年,传播学者一方面对改革开放30年来传播学研究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另一方面叉在传播实践的基础上,对知识社会学的地位,传播学本土化的路径、西方经典传播学理论的局限以及传播理论在中国新的传播语境下研究的新进路进行了探析和反思.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全球信息传播的环境与格局,延伸了湖北省荆楚形象的传播路径。在虚拟空间中,舆论环境的复杂化为湖北省荆楚形象建构带来了新的挑战。而湖北省荆楚形象作为国家形象的组成部分,其形象建构既有助于区域发展,也有利于我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力的提升。因此,评估新媒体语境下湖北省荆楚形象建构的现状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以新浪微博为研究案例,试图在量化研究的基础上剖析新媒体语境下湖北省荆楚形象建构的现状与问题。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的外宣话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出现了新的特征和发展趋向.文章在战略传播这一视域下,从语境路径出发解读新时代外宣话语的深层结构,解构当代外宣话语的语式、语旨和语场现实,揭示外宣话语新趋向,并从中提炼出切实可行的话语策略.  相似文献   

9.
手机电视短剧是一种新型的媒介技术和艺术形态,后现代语境给予了手机电视短剧诸多后现代特征的同时,也形成了传播上的悖论.本文对后现代语境中手机电视短剧的特征和传播特点进行了解读,在揭示特征的同时显现其薄弱环节,以利于手机电视短剧的重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自然科技类博物馆面临着如何提高展览传播有效性的挑战。本文以语境化阐释为切入点,探讨了其理念、方法和实践在提升自然科技类博物馆传播有效性方面的作用和意义。语境化阐释是一种将展品置于其原生或新生的关联网络中,揭示展品与其相关的人、物、环境、事件等之间的联系,从而增强展品的信息量、意义和价值的阐释方法。本文分析语境化阐释的内涵、机制、目标及作用,并从历史演变和现实功能的视角,剖析“语境化阐释”助力“传播有效性”提升的内在逻辑。最后,提出基于“展品”语境网络的可视化编织、基于“知识”的跨语境对话与跨视角重构以及基于“受众”的分众化语境化阐释系统助力路径。  相似文献   

11.
《新闻前哨》2014,(4):7-7
朱丽常征在《新闻与写作》2014年第2期撰文认为,当代的大众传播已进入新的语境,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第一次将公众从传播中的受体地位变成了主体地位。如何在新的大众传播语境下,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找到一条符合实际、贴近时代的社会治理的科学发展路径.成为当下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以社会热点为题材的电视剧逐步成为观众关注的对象,这些电视剧之所以受到观众的青睐与其在现实语境下所采取的传播策略息息相关.一方面,电视剧文本来源于生活,同时也为受众设置了议程,表现为这类电视剧中的许多内容成为民众热议的话题与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电视剧文本也突破了以往封闭的传播策略,与其他媒介中的社会报道形成了一种互文性,从而进一步扩大其影响.自然,电视剧通常要履行主流意识形态的教化功能,不过有时受商业逻辑及消费主义的影响,现实语境下的电视剧传播也会出现一些异化现象,从而影响其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3.
媒介化社会语境下,非遗传播发生了较大的变革,原有的传播场域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又以某种方式重构,展露出原始语境和数字传播的共生状态,不同文化主体建立了独特的传播实践和表达路径。将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非遗传承人与地方社会互动置于技术整体情境和社会结构中考察,发现技术赋权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赋权和传播赋权,一种“在地实践”的过程,个体在与文化、技术和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与官方权力的对接,完成了从文化资本向商业资本的转化,也提升了个体在地方社会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4.
田娇  ;郭依蕊 《新闻世界》2014,(9):113-114
科学松鼠会微博拥有广泛的粉丝,传播影响较大,在国内微博科技传播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本文选择其为研究对象,对微博科学传播的传播路径进行了探究。科学松鼠会微博在其科技传播体系中属于一个链接点和发布端口,在科学性事件的传播中起到舆论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一书中,作者提出的传播仪式观把传播看作是创造、修改和转变共享文化的过程,强调时间上的维系和延续,其重视的是参与者(受众)参与之后在描述和强化其世界观时所扮演的角色,将传播学研究重新归入了文化研究范畴。在凯瑞看来,学界对于传播的研究,长期以来存在着着重强调控制观的偏差,当下传播学研究同样也尚未摆脱这样的质疑,结合新的传播语境,重新审视传播的仪式观,对开阔传播学的研究路径会产生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何艳  张景云 《青年记者》2016,(24):97-98
品牌跨文化传播,是指品牌在国际传播的过程中进入不同文化区域的传播和管理活动.品牌的传播不仅有内在的科学规律,而且需要根据输入国的外在社会文化特点和对品牌的既有认知和态度调整策略,更好地实现跨文化沟通. “隐含语境”概念的提出 “语境”一词是“语言环境”的简称,由波兰人类学家马利诺夫斯基于1923年第一次提出.这个概念最早强调要从语言产生的环境本身来理解语言的意义,后来将语境细分为内部的“语言语境”和外部的“非语言语境”,再不断丰富“非语言语境”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享誉国际的重大赛事,也是我国传递国家声音、展示国家文化、提升国家影响力的重大举措,同时还呈现出较强的全媒体传播特色与传播影响力。至此,分析全媒体对于北京冬奥会的传播,特别是此次的创新性传播就十分必要。本文将以全媒体语境作为背景,以新旧媒体作为分析对象,结合电视、微博、抖音等多种具体媒介案例,探究其在内容生产、传播方式还有受众体验层面上的创新路径,进而得出结论:在全媒体语境中,新旧媒体都以多种多样的内容生产、全媒体式的传播宣发以及个性化的用户参与促进北京冬奥会的传播,提升北京冬奥会的话语力量,并且在传播过程中增强不同媒体之间的交融互合,彰显创新路径,从而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我们处在一个由硬传播向软传播过渡的时代,数字化的来临、新媒体语境的形成,对国家形象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试图从软传播的理论应用,来探讨国家形象传播的新路径,我们认为:软传播将成为新媒体语境下的国家形象传播新形态。  相似文献   

19.
殷晓蓉 《新闻大学》2012,(2):54-59,53
自20世纪30、40年代,随着传播学登上历史舞台,“传播”一词也成为一门新学科的研究对象.“传播”从神秘的、日常的用语逐渐过渡到学科用语,其间历程与主流传播学研究地位的确立,基本上是相一致的.在这一语境之下,传播研究明确地朝向经验主义发展,它与作为其诞生地的美国社会科学的总体转向趋势相吻合,主要依据观察、实验和归纳推理等科学方法,对现代传播的行为效果——尤其是对个人的行为效果——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20.
广播电视语境是语言传播和语言理解所依赖的环境,传播主体的传播行为“对不对”“好不好”都需要在广播电视语境中作出判断.本文对广播电视语境系统及广播电视媒体语境的重要构成因素进行了论述,特别强调了广播电视语境系统的整体性要求,认为传播主体在把握某一具体语言传播的语境个性时,要在广播电视语境的总体框架内定位自己的个性语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