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交媒体信任是影响用户隐私风险感知和自我表露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网络人际信任,构建了社交媒体信任影响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隐私风险感知与自我表露的中介效应模型。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501位社交媒体用户的媒体使用数据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显示:1.隐私风险感知与自我表露并无显著相关性;2.社交媒体信任负向影响用户的隐私风险感知,网络人际信任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3.社交媒体信任正向影响用户的自我表露,网络人际信任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因此,对于理解社交媒体信任影响隐私风险感知和自我表露的解释机制,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2.
选择社交媒体用户作为自我表露的研究对象,基于社会信息加工模型、线索减少理论和去个性化的社会认同模型三个理论,编制量表,研究社交媒体环境下用户的自我表露现状。根据因子分析结果,将自我表露内容分为社会属性信息、兴趣日常、学习工作、态度观点、个人性格和个人隐私信息6个维度。并将社交媒体用户人口统计特征作为自变量,探索其对自我表露的影响。研究发现,女性更倾向于自我表露,同时受教育程度对自我表露程度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钱伟浩 《东南传播》2020,(5):99-102
大学生感到孤独是高校中比较普遍的问题,本文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来探究微信使用中的陌生人社交对大学生的孤独感有何影响。研究发现,微信使用开拓了大学生与陌生人交流的渠道,与陌生人社交对于大学生孤独感的排解具有一定作用。大学生在与陌生人的交流中通过自我表露来排解孤独感,但是大学生的自我表露水平不高,所以对于自我表露不强的大学生来说,此方式对其孤独感的排解没有太大作用。大学生孤独感的排解主要是通过现实中的人际关系,而网络上的人际关系对于孤独感排解只起到了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4.
邓芷君  朱秀凌 《新闻知识》2023,(2):45-52+94-95
随着社交网络成为大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大学生通过社交网络进行网络医疗众筹行为也日益普遍。本研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以395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大学生在社交网络新情境中社交网络使用对其网络医疗众筹捐赠意愿的影响,并揭示社会网络、人际信任和共同目标这三个维度的社会资本在影响机制中发挥的效应。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社交网络使用强度对其社会资本和网络医疗众筹捐赠意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社会网络、人际信任和共同目标对网络医疗众筹捐赠意愿也存在显著正向作用;同时社会网络、人际信任和共同目标在社交网络使用强度和网络医疗众筹捐赠意愿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9,(5):53-66
APCO模型指出,研究者应当关注影响隐私关注的前因和隐私关注导致的后果,以让实证模型发挥更大的价值。本研究获取404份中国互联网用户样本,探索用户真实的隐私知识、报告的隐私知识、主动保护意愿、隐私关注和自我表露之间的关系,这些样本均匀地由高校学生、私企员工和在职教师构成。研究结果显示,隐私关注在隐私知识负向影响自我表露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在主动保护意愿负向影响自我表露过程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主动保护意愿在隐私知识正向影响隐私关注和负向影响自我表露过程中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用户真实的隐私知识在这一模型中的各个环节均未见有效机制。本研究首次发现隐私知识能够通过三种路径影响自我表露,包括主动保护意愿与自我表露之间的间接机制。未来的互联网隐私研究可以考虑扩充模型,并探索用户陈述的隐私知识和真实的隐私知识之间存在的差距及其后果。  相似文献   

6.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介,通过对山东省400名高校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方式的随机抽样发现他们对社交媒体的黏度较高,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社交主要是为了建构日常"熟人"关系,对于陌生人的邀加信任度不高,而且仅停留在浅层次交往,通过在社交媒体中的文字、图片、视频自我表露主要是为了获得社交圈中他人的认可与关注。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是当前社交媒体中的重要用户,中国网民当中有大部分就是大学生群体,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与学习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社交媒体不仅是当前互联网发展的趋势,也是大学生当中流行的应用工具,使用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生活产生一定的生活影响.本文通过对比QQ空间与新浪微博两个比较典型的社交媒体,对社交媒体的使用对河南省大学生幸福感影响进行探讨.使用探究对比两个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正面与负面影响关系,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作用,引导大学生该如何正确的使用社交媒体,通过社交媒体来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9,(10):36-45
随着微信好友数的增加以及微信对工作、生活的全面渗透,越来越多的用户对朋友圈产生了倦怠情绪,并主动减少朋友圈的使用。刘鲁川等学者基于扎根理论,构建出微信倦怠及消极使用模型。在此基础上,本文提炼出可能影响微信用户朋友圈中辍行为的因素,并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使用SPSS23.0对假设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在长时间使用朋友圈后,微信用户的感知过载、隐私忧虑、上行社会比较及朋友圈倦怠的程度均大于中等水平(李克特5点量表);2.信息过载、社交过载、上行社会比较与朋友圈中辍行为呈负相关关系;3.隐私关注与朋友圈中辍行为无相关关系;4.朋友圈倦怠未在感知过载、上行社会比较与中辍行为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8,(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成为网民传播政治或社会公共事件等相关信息的重要渠道。本次研究基于全国103所高校3036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探讨了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的传播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传播行为还处于一种比较低的卷入状态;性别、城市等级、学校类型、民族和政治面貌可以影响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的传播行为;大学生的媒介接触、媒介信任和媒介素养也会影响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的传播行为;除此之外,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的传播行为还受到政治信任、政府满意度和政治效能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丁晓洋 《青年记者》2016,(15):38-39
当今社会各类社交媒体层出不穷,用户数量呈逐年递增之势。国内外目前比较大的社交媒体有微信、微博、陌陌、知乎、Facebook、Twitter、Snapchat、Instagram等。在许多国家,人们使用社交媒体的方式和动因会有所不同,这主要是因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以及他们的基本价值观不同。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中国大学生与法国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21,(6)
隐私素养对于用户应对网络隐私风险格外重要,然而,主观自评的隐私素养并不等于客观真实的隐私素养,这种认知偏差被认为是"隐私悖论"现象可能的解释之一。本研究以单选测试评估客观的隐私素养,探索主客观隐私素养的差距对自我表露的影响。404位参与在线问卷调查的大陆用户反馈结果显示,越是高估自身隐私素养,就会越少进行自我表露;相反,越是低估自身隐私素养,就越可能表露个人信息。上述关系中,隐私保护态度和隐私关注构成链式中介路径,承担部分间接作用,但隐私素养的高估或低估仍对自我表露具有外生影响。本研究认为,"过度自信"的确是"隐私悖论"的解释之一,但其作用与经验假设和直觉相反。  相似文献   

12.
谢添 《东南传播》2016,(7):110-112
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不同的人格特质对社交媒体使用习惯的影响,调查对象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包括研究生和博士),样本数量是160。本研究中的社交媒体包括但不仅限于QQ、人人、微信、微博、知乎、各类论坛、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研究发现,外向性和情绪稳定性特质明显的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中发表评论的字数更多;外向性特质明显的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花的时间更长;使用微信更频繁的人比使用QQ更频繁的人年长;在使用时间上,社交对象是恋人的人将比社交对象是朋友的人花费更多时间在社交媒体上。  相似文献   

13.
占琦 《青年记者》2020,(11):12-13
社交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网络社交时代,沟通从“线下”转至“线上”,人们大部分交流依靠网络进行,以互联网为中介的网络社交成为日常传播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渠道.网络社交不同于现实社交,开放多元的网络空间使个体屏蔽真实身份、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文化水平等诸多束缚,重塑自我“人设”,重构网络身份.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系统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子系统组成,本我是原始我,超我是道德我,自我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中介.网络社交中超我脱缰,本我外释,自我重构,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异,形成了虚拟人格.  相似文献   

14.
媒体品牌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目前国内外对如何构建传统媒体品牌的研究较为丰富,但是对如何影响社交媒体品牌的研究比较匮乏.本研究从社交媒体感知价值视角,讨论了媒体感知价值的各个维度对品牌资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国外社交网络研究热点与前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Web of Science,利用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国外社交网络(SNS)研究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国外社交网络研究一直关注的重点是:模型、身份、朋友、交流和互联网使用;(2)社交网络研究的热点领域是:用户接受、web2·0、企业2.0、社会资本、自尊、性别、隐私、社会网络分析、用户行为、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传播、自我呈现与自我表露、社交网络平台(Facebook、MySpace、Twitter)、社会化媒体等;(3)社交网络研究的前沿领域呈现出细分趋势,主要集中在健康、青少年与儿童、知识管理,以及社会化电子商务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陈梦  姚颖 《新闻大学》2023,(12):34-46+117
本研究探讨了灾害经历对我国公众气候风险感知和低碳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洪水灾害经历并不能直接促成风险感知和低碳行为的改变,只有通过社交媒体的中介作用才能引起该转变。相反,干旱灾害经历与公众的风险感知和低碳行为呈负相关,社交媒体使用也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干旱灾害主要发生在依赖农业生存的农村地区,当地居民由于较少使用社交媒体、缺乏气候知识等原因,导致其风险感知和低碳行为方面呈现出相对滞后的状态。  相似文献   

17.
林昱君 《现代传播》2023,(2):151-159
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使社交媒体成为现代社交的重要基础。以韩国旅居者为研究对象,依托Nvivo11软件对访谈文本进行分析,探寻韩国旅居者社交媒体的使用及其对文化适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基于社交媒体广泛性、便捷性和易用性等特点,韩国旅居者无法脱离对社交媒体的使用;社交媒体对其生活、语言、学习和工作方面的适应均有积极影响。然而,韩国旅居者在社交媒体使用上呈现出自我表达缺乏的群体性特征,且社交媒体对文化习俗和心理认知层面的作用不明显。研究在解释上述发现的理论意义的同时,从韩国旅居者的民族特性和儒家文化视角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并为新媒体时代发挥中国在东亚文化圈的国际传播影响力提供了一定的思考路径。  相似文献   

18.
余婧 《新闻世界》2014,(3):161-163
微博作为当下最活跃的网络社交工具之一,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青睐。微博以其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匿名性、自主性传播的特点,大学生愿意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愿意说、或不好意思说的话通过微博平台表露出来。本文通过对合肥大学生微博用户在微博中的自我表露的实证研究,探究大学生微博用户在微博中如何进行自我表露,自我表露行为的动机,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大学生心路历程、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9.
面对突发其来的新冠疫情,我国举国上下都展现了强大的疫情防控行动力和社会凝聚力.本研究使用问卷调查(N=707)数据,通过实证研究探究自我效能感和集体效能感作为中介变量在新冠疫情风险感知媒介效应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媒介使用显著负向影响公众的风险感知,自我效能显著正向影响风险感知,集体效能显著负向影响风险感知;媒介使用通过自我效能与集体效能的中介链作用显著影响公众的风险感知.研究通过探讨媒介使用对风险感知的影响机制及效能感的中介变量作用,对公共危机事件下媒介舆论引导方式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20.
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府倡导的集体防疫行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社交媒体作为公众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在建构风险感知、动员公众参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往的风险沟通研究多集中探讨个体层面的媒体使用、风险感知与防疫行为,缺乏对社会层面的观照;且多将社交媒体笼统考量,难以提出足够有针对性的沟通方案。有鉴于此,论文通过细分社交媒体、风险感知和防疫行为类型,构建了“心理动机-媒体使用-风险感知-防疫行为”模型,在梳理疫情期间公众社交媒体摇摆使用行为及其内在动因的基础上,检验其对个体与社会层面风险感知和防疫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监测、社交、回避等动机会促使公众摇摆使用内容导向型社交媒体和用户导向型社交媒体。从作用机制来看,内容导向型社交媒体可直接影响或间接通过风险感知推动个体采取自我保护行为,并且配合集体防疫行动;而用户导向型社交媒体仅可直接作用于集体防疫行动。另外,社会规范在内容导向型社交媒体使用对集体防疫行动的作用路径中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