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裴鑫 《青年记者》2005,(7):14-16
新闻统制和新闻检查制度,是“四一二”以后国民党一党专政在新闻出版领域的极端表现形态。其目的在于强化国民党自身的“新闻最高领导权”,要求一切思想、言论都必须服从国民党一党的意志。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以战时状态为由实行以原稿审查为标志的新闻管制政策,钳制进步言论,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新闻事业进行限制和封锁。国统区和根据地的新闻工作在巩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提下,与国民党当局和新闻审查机关在新闻战线上展开了斗争。这场抗战时期新闻化领域“封锁”与“反封锁”的较量在今天看来依旧是波澜壮阔的。  相似文献   

2.
在我看来,直接败坏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基础的,是当时的国家资源委员会,在富国强兵以及抗战救国的神圣名义之下,学习引进垄断资源、牺牲民众的统制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3.
干涉、控制和威胁救亡日报(以下简称“救报”)创刊初期,名义上是属于“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以下简称“文救”)主办的机关刊物,实际上是在党的领导下的一张统一战线的报纸。它的经费一部分来自“文救”,一部分由国民党津贴。因此,国民党就没有忘记对它的干涉和控制。当时,在上海的国民党著名CC文化特务、市教育局局长潘公展(他也是“文救”的常务理事)却力争由他们派人来主办,他派来了御用文人、当时暨南大学教授樊仲云担任主笔,文化特务、市教育局宣传科长、潘公展私人秘  相似文献   

4.
这个人叫谷正文,曾当过共产党,后又追随国民党特务头子戴笠,替国民党从事反间工作,对日抗战时,是山东地区游击队司令,国民党迁台后,在白色恐怖统治时期,专门负责抓共谍;换句话说,谷正文是位神秘加上几分恐怖的“特务”。从情报局督察室主任(少将级)退休至今已有20年,不知何故,近几年来,他一反情报人员凡事“三缄其  相似文献   

5.
1927年至1945年,国民党及南京国民政府的海外报刊管理体制从本质上来说,不仅是民国南京政府这一时期新闻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对海外报人、报刊施行思想控制、人身控制、活动控制和言论控制的重要手段。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尽管其具有鲜明的海外特色,并可能在某些特定历史时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最终目的仍然是钳制进步思想,控制和利用海外舆论,维护其在国内的统治。  相似文献   

6.
1923年12月,孙中山在国民党改组特别会议上说:“革命成功极快的方法,宣传要用九成,武力只可用一成。”由于孙中山对宣传的重视、国民党改组后,进一步加强了报刊工作。1924年1月,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一大批共产党人陆续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并在国民党报刊和通讯社中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茅盾就是其中之一。 1926年初,茅盾曾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并接替毛泽东主编过广州的《政治周报》。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克武汉,1927年1月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武汉便成为当时全国的革命中心和新闻中心。同年4月初,  相似文献   

7.
据新华日报报道:一个乡办厂的供销员,采用种种手段,从1988年12月以来,以30多个“新闻单位”的名义,在南京、盐城、兴化、射阳等地成立了“记者站”、“办事处”等。有的“办事处”还在当地工商局办理了营业执照,在当地报刊上刊播了“成立公告”和招聘记者的广告,还向有关法律部门聘请了两名常年法律顾问。此人利用这些“记者站”、“办事处”的名义,进行非法活动,行  相似文献   

8.
报业泰斗史量才当年所办的《申报》在中国报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史量才以不畏权势的铮铮铁骨、新闻救国的爱国情怀、史家办报的责任意识、勇于改革的新闻理念创造了不朽的业迹。他不因强权而退让的“人格、报格”,也触怒了国民党上层。1934年11月13日,史量才结束在杭州休养,乘自备汽车由杭州返回上海途中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暗杀。史量才的死,使新闻界失去了一个领袖级的“民众喉舌”。  相似文献   

9.
《新闻与写作》2007,(12):52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改组.国共合作建立。1926年6月北伐前夕.国民党出版的报刊有近百种.其中大部分是由共产党人主持.以国民党机关报刊名义出版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报刊。《政治周报》就是当时较有影响的报刊之一。  相似文献   

10.
从1946年5月中央大学由重庆复员回南京,到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军、警、宪、特在中大共进行了四次逮捕。1947年“5.20”时,风传国民党要到中大抓人,但最终没有成为事实,只是在珠江路口打伤了七十多位同学,没有一人死亡。国民党第一次抓中大的同学,是1948年7月在上新河途中抓朱成学、华彬清、李飞三人。国民党第二次到中大抓人是1948年8月19日到20日,在校门口派特务点线,由宪兵在校外逮捕,也派有校外特务进人学生宿舍区对要逮捕的对象进行盯梢,但没有在学生宿舍区中抓人。关于这两次逮捕,我在上次的补正中已写得很清楚…  相似文献   

11.
旧上海新闻出版业向称发达,报馆林立,大小报纸上百家,尤其是三四十年代,上海各类报刊如雨后春笋,达到了鼎盛时期。本史料则较全面地介绍了建国初期上海报业情况,可供研究新闻史者参考,系进自于上海市档案馆保存的《上海私营工商业分业概况》,原题“上海报馆业沿革及1950年概况”。由宣刚、贺飞选编。一、沿革解放前,本市有大小报馆十余家。国民党反动派文化特务所直接控制之“党报”,一贯是从事造谣反动的活动宣传的,其余民营报馆除个别能在某种程度上坚持进步立场者外,大多系黄色、低级、消极的报纸,以营利为目的,为了销路,…  相似文献   

12.
熊欣  王翎 《新闻传播》2012,(8):146+150
1927年到1936年十年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多项新闻出版法规,并依此对新闻出版界实施严格的新闻检查和图书杂志的原稿审查。在实施过程中,其针对不同报业类型,在具体策略和方式上有所区别,但本质上仍是围绕国民党"以党治国"的方针,在新闻出版事业的管理上,逐步形成"以党治报"、"党化新闻"的新闻统制。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5,(8):29-33
本文系统梳理了20世纪30年代日本"宣传战"概念提出的背景与经过,分析了"宣传"在总力战框架内的定位与功能。在此基础上,透过新闻统制这一关键环节,考察了20世纪30年代日伪在华北沦陷区内推行的新闻统制的具体形式与内容。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由宏观到具体深入把握华北沦陷区内报刊的特征及其在日本宣传战中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同为帝制王朝统治下情上达的形式,上书与报刊如何区分、两者关系如何,这一问题尚未得到系统解答.以报刊为基本史料,论文探究清季以降上书的形态递嬗,及其与报刊的关系特征.研究发现,报刊中的上书依据时序递嬗,呈现出勃兴、低落、迭起三个阶段性特点;上书与报刊的关系,以“关于上书的新闻”和“作为言论的上书”为特征;比较起来,上书与...  相似文献   

15.
一、1948—1987年间的报业 在1949年国民党总部正式迁台之前,《中央日报》、“中央通讯社”和“中央广播电台”等国民党报系统的新闻机构就有计划地迁至台湾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转接,又创办了不少新的报刊,从而在台湾形成了以三个“中央”为中心的、沿用国民党在大陆实行一整套体制的“党报”体系,牢牢紧跟国民党的思想路线与战略,实行“舆论一律”,并对原有报刊等新闻单位进行大幅度的调整与整肃,严格控制新闻舆论和与言论自由,在台湾实行了长达36年的“报禁”方略。 《中央日报》1948年11月迁至台湾,并于]949年3月12日在台北续刊。该报一直是国民党中央之喉舌和工具。《中央日报》系统的报纸均属“党报”体系,都为国民党党、政、军部门的机关报。这类报纸主要有:《中央日报》、《台湾新生报》(台湾省政府机关报)、《中华日报》(台北版)、《青年日报》、《忠诚报》、《建国日报》、《金门日报》、《马祖日报》(后5种报均为“军营”报纸),还有台北的《大华晚报》(1950年2月1日创刊)、《中华日报》(台南版)和《新闻晚报》等。  相似文献   

16.
1932~1940年的哈尔滨处于沦陷时期。在日伪政权严酷的新闻统制下,国人民办新闻出版事业,尤其是革命进步报刊虽然遭到控制和镇压,但即便是在此背景下,革命的文艺工作者仍然通过报刊、图书、广播等媒介形式继续表达爱国热情、鼓舞人民抗战,形成了以抗争为主题的新闻出版业环境。  相似文献   

17.
西方资产阶级报刊、广播、电视运用的新闻手段主要是新闻与评论。美国早期新闻学者约斯特说:“新闻是报纸的生命,评论是报纸的灵魂”。新闻与评论在资产阶级报刊、广播、电视宣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初期的资产阶级报纸上完全是新闻,以后才有了评论(主要是读者来信和评论),再后才有了社论。资产阶级新闻事业对于新闻手段的具体运用、反  相似文献   

18.
据新华日报报道:一个乡办厂的供销员,采用种种手段,从1988年12月以来,以30多个“新闻单位”的名义,在南京、盐城、兴化、射阳等地成立了“记者站”、“办事处”等。有的“办事处”还在当地工商局办理了营业执照,在当地报刊上刊播了“成立公告”和招聘记者的广告,还向有关法律部门聘请了两名常年法律顾问。此人利用这些“记者站”、“办事处”的名义,进行非法活动,行贿、受贿,获得非法收入20多万元,最后受到了法律制裁。读了这则消息后,人们一定会吃惊地说:“记  相似文献   

19.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看报看题”已成为许多人浏览报纸的主要方法。一张报纸一字不漏地从头读到尾的读者大概是不多的。读者多是从标题上确定要读的内容。标题作为报纸吸引读者,引导读者的重要手段,在形成舆论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新闻史上有这样一件轶事:老报人徐铸成先生早年在报社工作时,从废纸篓里发现一条被淘汰的稿子——中央社发的国民党军方人士公祭军统特务头子戴笠的消息。他将这条消息标上《戴笠精神不死》的标题,拼在国民党政府压制工潮、绑架学生等新闻之后,潜台词不言而喻。见报后国民党当局啼笑皆非。时过境迁,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军的征途上,作为  相似文献   

20.
1945年8月16日,即日本帝国主义宣告无条件投降的第二天,一张《新生活报》在上海创刊。出版10余天后,从9月1日起,易名《时代日报》。这是中共领导的,以苏商名义出版的一张报纸。在国民党黑暗统治下的上海,它犹如一只勇敢的海燕在奋飞,呼喊着;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时代日报》与苏商时代出版社《时代日报》是“时代出版社”的一种出版物。还在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这时,姜椿芳同志受党的委派,与苏联塔斯社远东分社社长罗果夫进行磋商,希望得到帮助,尽快以“苏商”的名义在租界内出版中文报刊。罗果夫把苏侨匝开莫推荐给姜椿芳,并表示全部经费由苏联方面承担。经过短时间的紧张筹备,中文《时代》周刊于1941年8月20日创刊,社址设在吴江路(原斜桥弄)60号。《时代》周刊是第一次以苏商的名义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