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作为与笛福,费尔丁等英国著名作家齐名的乔纳森·斯威夫特,是18世纪英国文学史一颗闪亮之星,是一位站在其时代高点上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斯威夫特在作品中善用反讽技巧,其极具杀伤力的政治性散文《一个小小的建议》,就是因此流传至今仍让读者们回味无穷。本文旨在评析其精湛的反讽技巧,让读者更加深刻地见识到这一修辞手法是如何在斯威特手中变成了巧夺天工的鬼斧神工。  相似文献   

2.
《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代表作,也被认为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开端。无论是夸张、对比、反讽的讽刺修饰手法,还是小人国国王、巨人国国王、小人国国民、拉个多教授、小人国大臣等富有讽刺意味的人物形象,都彰显了《格列佛游记》以讽刺手法批评当时社会现状的特质。深刻剖析小说的讽刺手法,对于全面理解和把握小说的内容与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格列佛游记》作为18世纪英国著名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经典代表作之一,通过讲述主人公格列佛的一系列航海探险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当时英国社会的丑恶进行了讽刺。本文在此对《格列佛游记》中运用的讽刺手法做如下论述。  相似文献   

4.
《格列佛游记》被公认为爱尔兰作家斯威夫特最伟大的讽刺作品,深受读者欢迎。本文将该作品看作是当时英国社会的一面镜子,主要从小说中对人性和当时的英国政治的讽刺角度进行分析,以此来揭示当时英国社会的混乱以及在政治和人性方面的黑暗。  相似文献   

5.
18世纪,讽刺艺术在英国风靡,而《格列佛游记》的出现,更是将其讽刺艺术上升到极致。作家斯威夫特通过夸张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通过创设滑稽场景将读者带入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中,通过运用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对当时英国社会现状进行有力的抨击。本文从作品内容入手,对其讽刺艺术展开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6.
晨望 《初中生必读》2009,(12):42-43
17世纪,欧洲各国盛行航海热潮,许多与游记有关的小说应运而生。其间影响较大的便是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和他的同胞约拿丹·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格列佛游记》用类似纪实的手法,生动地记述了格列魔在海上诸岛经历的形形色色的事件,  相似文献   

7.
石卉 《语文知识》2014,(5):9-10
斯威夫特(1667—1745)是英国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格列佛游记》(1720)是其代表作。《格列佛游记》被列为教育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定名著必读书目,并收录到南京大学出版社“学生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之中。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说,如果世界上其他书都被毁时,也要保留六本书,  相似文献   

8.
《格列佛游记》是英国著名讽刺作家斯威夫特的代表作。全书共分四卷,讲述了外科医生格列佛四次航海的传奇经历,小说情节离奇,可谓卷卷精彩。  相似文献   

9.
斯威夫特文笔犀利、讽刺尖刻,以致有人给他冠以"反人类"的罪名,认为《格列佛游记》集中体现了他对人类的憎恶态度。斯威夫特并不憎恨人类。对斯威夫特的思想进行探究,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这位讽刺大师的作品,同时获得对人类社会和人性本质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格列佛游记》以神奇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离奇的寓言,杰出的讽刺而垂名世界文学史,也是古典小说的典范作品。斯威夫特也因为《格列佛游记》而一举成名,他也成为十八世纪初期卓越的讽刺大师。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年11月30日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在他仅八个月时,其父去世,留下母亲、哥哥均由伯父戈德温照料。1岁时,被保姆拐到英国,约三年后才回到爱尔兰。6岁时上学,在其尔凯尼学校读了八年书,家庭  相似文献   

11.
斯威夫特是十八世纪英国伟大的诗人、讽刺家。文章通过分析他的长篇诗歌《咏斯威夫特教长之死》的部分诗节,试图追溯诗人对人性的弱点以及当时英国社会的不良行为的讽刺。  相似文献   

12.
康杰 《海外英语》2012,(18):191-193,195
As leading figures in English literature during the Neoclassical period,Alexander Pope and Jonathan Swift both showed great concern with the nature of man and his place in the Great Chain of Being.They both emphasized the irreplaceable role of reason in guiding man in his self-positioning in the universe,and pointed out the tragic,pathetic,or detestable fall man was vulnerable to in case of violating the law of nature.Pope attached more importance to setting right man’ s position as against God and beast,while Swift showed more interest in the chain of being within the human society;Pope kept warning man against his pride and possible ruin as a result of his ambition,while Swift worried more about man’ s degradation due to loss of reason.  相似文献   

13.
“图式理论”构建下的“克莱尔”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传统英语教学的影响,长期以来,有些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停留在字、词、句和文章的表层意义上。本文以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克莱尔形象为例说明图式理论在阅读理解中的重要作用。从故事的表意看来,小说中的男主角抛弃自己妻子的行为是残酷无情的,但是考虑一下作者哈代当时的写作背景和克莱尔所生存的时代,即激活有关克莱尔的图式,读者脑中的克莱尔就换成了另一种人物形象,不是残酷无情而是迷茫与彷徨。  相似文献   

14.
威廉·布莱克是英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兼画家。他的一首卓越的诗《老虎》至今为我国读者所传诵。该文就布莱克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分析,从中可看出,诗人以浪漫的笔法对诸如种族歧视、雇佣童工、贫富差别以及宗教迫害等英国社会种种弊端所作的揭露与抨击。  相似文献   

15.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来看,林语堂的英文小说《京华烟云》属于一种翻译。在向西方读者进行文化传输的时候,他采用了“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文化翻译策略,成功地进行了文化传输。他这些翻译策略的运用,与他所处的世界文化大背景、他的个人历程和创作动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林语堂用英文创作了大量的小说、传记、随笔,向海外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把文化乡愁具体落实在对中国社会的描写,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上,使之成为文化使者,更有了文化“根”的意识。林语堂认为中国古代以儒家世俗思想为主体,以道家的遁世与佛教向往天国的神学理论为补充的思想结构,适应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需要,也代表着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7.
科技的迅猛发展与全球化对大学英语教学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社会发展呼吁教学手段的变革。利用Diigo开展大学英语网络阅读教学的意义、作用逐渐凸显出来,Diigo在大学英语网络阅读教学中可采取三阶段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18.
本·琼生(Ben Jonson)是一位几百年来遭到一般读者冷遇的剧作家。谈起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戏剧,人们首先想起的是莎士比亚,其实琼生在这个阶段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在莎士比亚生活的那个时期,他的声望就没有琼生的高。莎士比亚在死后他的成就才被人们认可,而琼生在1616年,他才46岁的时候就被冠以“桂冠诗人”,同时早在这之前他就获得了“戏剧家”、“假面剧作家”和“学者”等称号。所以我们有必要在没有偏见的情况下对琼生本人和他的作品进行研究,对他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作用和影响做公正的评价。本文力图对琼生的生平和他的作品做一个较为详细的介绍。对琼生的性格和一些作品也略加点评。  相似文献   

19.
由于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译者在翻译汉语文化负载词时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英文表达。因此,译者需要采用一些方法和技巧来传递汉语文化信息,以便其译文既便于读者的理解、又尽量保留汉语词汇的民族文化特色。为此,本文在分析和研究名家译者注解的基础上,依据周志培对文化负载词的分类和廖七一提出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原则,总结出其主要的翻译方法有:借用、替代、释义、仿译和注解等,目的是为汉英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高敏  黄波  李亚可 《海外英语》2012,(11):228-229
Jonathan Swift’ s novel Gulliver’ s Travels was and is continuing to delight by readers of all ages,not only because its satire,a more important point is that its color of science-fiction brings readers into a world of colorful imagination and exaggerated plot.Science-fiction color of prophecy reflected in traffic,weirdness in politics and hyperbole in the characters.All these factors a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version of the Gulliver’ s Trave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