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苏轼积极入世,胸怀抱负,具有爱国、爱民思想;受佛家思想的影响,使其随缘自适、清净无为;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使其万念俱静、超然物外.在他的词中,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诗人自我形象,而且词中反映的自我形象是复杂多样的.  相似文献   

2.
庄子的思想气质影响了有金一代诗人,不同时期的诗人在不同的形势下对庄子作了有选择的接受,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金朝初期“借朝异代”的诗人,内心多有两难情结,在接受庄子时重在从中获得精神的解脱;中期诗人成长于金朝,更多的是一种仕宦苦恼,期冀的是生活的自适,因此接受的是庄子“自适其适”的观点;晚期国力日衰,政治环境险恶,他们于庄子那里吸取的则是随遇而安、顺势而生的理念。  相似文献   

3.
左思的《咏史诗》并非作于一时,故其思想内容十分复杂。但综观这八首诗我们仍能清晰的看出诗人一生的情感历程:积极出世,渴求建功立业——对现实失望,由立功转向立言——看淡荣辱得失,安贫乐道,做一个旷达之人,诗人最终由积极入世转向了淡然隐世。  相似文献   

4.
将王维的适意诗分为体现其自适情怀的自适诗与表现其忘适境界的忘适诗两大类。指出王维的自适诗表现了诗人的山水田园之乐,其忘适诗体现了物我交融、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认为王维的适意诗不仅印证了中国古代休闲理念中的和谐观,而且对当代休闲生活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唐宋诗歌地理中的庾岭梅花,因其地理空间和形态审美特色,具有梅信之始、华夷分野、贬谪之地理时空坐标的文化意义,承载了唐宋诗人对岭南的地理文化体认和他们的历史意识、人文情怀、政治抱负、人格理想等多重文化内涵,是唐宋诗歌中重要的文化意象之一。在唐宋诗歌中,庾岭梅花不仅作为一个地景给人留下地理空间感、场景感,它更是唐宋诗人心中的某种象喻,亦是唐宋文人一朵别样的生命之花,它诗性地展现了唐宋文人别离与思归、忧国与归隐、怨愤与旷达的二元之生命情怀,以及他们家国通一之人文精神,既加深了唐宋南贬诗歌的文化内蕴,又丰富了唐宋孤山梅花所奠定的梅花意象“清”之人格意味与美学品格。其彰显的家国通一的儒家“仁”之精神,与孤山梅花彰显的自由自适之道统精神相合,在唐宋诗歌梅花意象由物色形象向人格图腾的诗性嬗变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永生 《中学文科》2006,(11):81-82
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怨愤情绪,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主题。有人对这点持否定态度,认为表现封建士大夫们纯个人的思想情绪,这是不恰当的。无论在太平盛世或国难当头,统治阶级中总有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他们在政治上的积极代表人物,经常表现出一种奋发向上的革新精神,反映在诗词中就是一种“匡社稷”“济苍生”的政治抱负,是一种奋其智能、建功立业、许身报国的豪迈气概,这实际上又是华夏民族的创业维艰、奋发有为的传统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尤其是在外敌入侵民族危难之时,这些人会自觉不自觉地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这种政治抱负又主要表现为要求国家统一、民族振兴的爱国思想。这是进步的、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应该肯定的。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这种理想在现实中破灭,使得诗人们痛苦悲愤——既有壮志难酬的怨愤,又有忧国忧民的愁苦。这些感情发而为诗,就具有动人心旌的悲剧美,打动过世世代代无数仁人志士的心,并激励他们为实现理想而顽强拼搏。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杜甫《病马》一诗的分析,指出《病马》一诗是名言马之病而实喻诗人之辛酸艰辛,并认为由《病马》一诗可以看出诗人对唐王朝的怨愤之情,体现了杜甫的现实主义诗风。  相似文献   

8.
在中唐的文坛上,柳宗元诗文自成一格别具风韵。本文试图从柳宗元的生活经历、诗文创作出发,管窥其大致的心路历程和情感轨迹,即从盛唐诗人的自信到中唐诗人的自适再到晚唐诗人的自伤,并由此揭示从盛唐到晚唐文人心态的历史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9.
王维为一多才多艺诗人,有"诗佛"之誉。其山水诗意境清幽、空灵,蕴藏着恬然自适、随缘任性的禅思,因而朴素淡雅之中意蕴丰厚、余味无穷。本文即对他的山水诗空灵的意境特点,及其禅宗思想的重要作用进行剖析,以明其梗概。  相似文献   

10.
杜甫晚年,曾滞留夔州二年余,其间创作了大量的自适之作。本文旨在探讨杜甫凝州自适诗的生存论美学意义,认为诗人是在对自然外物的观照中、日常生活的玩味中,眷恋一己残存生命,体验生命的苦涩、欢愉、忧烦,从而渐渐开释生命的烦恼。并探讨了夔州自适诗深惋忧伤、沉郁滞重风格的成因。  相似文献   

11.
晚清出使大臣刘瑞芬因军功入仕,多次担任地方要员,在管理地方政务、参与洋务方面,政绩突出。在任职的各个阶段,刘瑞芬都能审时度势,实干兴邦,忠于职守,勤勉有加,成功地给自己担当的角色添上浓墨重彩的妙笔。作为地方官员,他在筹饷征税、清理词讼、整治吏治、厘正民风、关心百姓疾苦、崇文兴教等方面都做了一些可圈可点的政绩。在晚清风云际会之际,刘瑞芬尽瘁国事,是近代史上一位值得关注的官员。  相似文献   

12.
杜牧在晚唐柳宗元的接受处于低谷的时候,唱出了"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的诗句。共鸣理论认为,当接受主体与接受对象的审美契合度越高时,共鸣效应越大,文学接受越易发生。由于杜牧在自身气质、政治热情、文学创作及情感经历上与柳宗元存在高度的契合,所以也对柳宗元诗文的共鸣要多于他人。这是杜牧欣赏接受柳宗元不可忽视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3.
韩愈“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这使他的思想资源十分有限,对问题的思考也只能在传统儒学的体制内进行,因而他的道论难以超越先儒思想的局限;而柳宗元以儒为主,兼收并蓄的思想 主张,实质上是要构建一种新的儒学体系,这也是他一系列闪光思想的源头活水。韩愈的保守意识还使他对儒学典籍缺乏怀疑,对其中的材料往往不加辨析,直接用作立论的依据,在逻辑上也存在诸多疏漏。而柳宗元要挑战传统儒学,就必须确保论据的真实可靠和论证过程的无愉可击。倘从理性品格的角度进行评判,柳是远在韩之上的。  相似文献   

14.
韩愈和柳宗元关于"史官"之职产生争论,实际是柳宗元对韩愈产生误会所致,韩愈回信说明原委,柳宗元理解并心悦诚服。二人均是心怀坦荡,坚持正义之君子。韩愈终于完成《顺宗实录》之编撰,对于客观记载那段轰轰烈烈之历史原貌起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寒人出身的刘备与曹操、孙氏兄弟相比,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刘备的用人方式因此与曹操有很大不同,而与孙氏兄弟只有某些相似之处。刘备在无任何政治优势的条件下,藉异姓兄弟而奠建功立业之初步根基,藉信义而得人才与民众的普遍拥护,藉真诚求才之心而得天下奇才之感戴。刘备的人格魅力使他网罗了一批忠贞不渝之士,但也因过分重用最先结交的关羽而铸就大错。  相似文献   

16.
刘勰在《心雕龙》中对“比兴”问题的阐发将中国古代诗学中的比兴研究推到了新的高度;新批评对比喻所作的研究则体现从语言人手研究学的意义。本主要从三个层面加以探讨:一、修辞层面。刘勰揭示了比、兴的成因、功能以及二的关联,新批评则从比喻中发现语义的对立统一;二、心理层面。刘勰的意象论将构思与表达结合起来,新批评则排斥心理因素,标举语象;三、化层面。刘勰的比兴论体现了天人合一观念,是一种化修辞学,新批评则以比喻作为学本质属性,是一种本体修辞学。  相似文献   

17.
呈现于谢灵运诗篇中的两种倾向——表现览胜趣和抒写寂寞心,前为韩愈所承接,柳宗元的作品则呈现出与谢氏相近的寂寞风容。从韩柳对谢灵运继承和发展的同源异质的风貌来看,柳氏独特的创作个性彰显无疑。在风光景物的地域化色彩、执郁结的情感体验及佛理与山水的融合方面,柳宗元皆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刘再复以性格论和主体文学观为学界瞩目,人们对他的研究也多集中于此,对其文论发生、发展缺少整体把握。事实上,鲁迅是其学术生涯的起点,鲁迅对刘再复本人及其文论有着深远影响。刘再复的鲁迅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起步,20世纪80年代走向纵深,20世纪90年代开始反思。刘再复对鲁迅本人及其态度的变化,正体现了他本人学术道路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柳永仕途坎坷曲折。他与当时士大夫文人交游甚少,甚至被当时的士大夫文人联手摈斥。究其原因主要有:柳永狂傲的性格不见容于社会;他的价值观、审美观与社会主流的对立。  相似文献   

20.
刘克庄是南宋后期诗文词坛的大家,作为受到儒学大家叶适和真德秀提携的传统文人,刘克庄对释道二教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与僧人、道人交往颇多,并写下了很多与之相关的诗歌,此类诗歌主要有歌咏人物、赠答、写景抒情等三类内容.在关注释道的同时,刘克庄融儒释道三家于一体,用释道来解释诗学,这些在他的论著中也都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