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一册1.不亦说乎“说”通“悦”《<论语>十则》2.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同“旋”《扁鹊见蔡桓公》3.汤熨之所及也“汤”同“烫”《扁鹊见蔡桓公》4.火齐之所及也“齐”同“剂”《扁鹊见蔡桓公》5.日知其所亡“亡”同“无”《乐羊子妻》6.屏弃而不用“屏”通“摒”《为学》7.但手熟尔“尔”通“耳”《卖油翁》8.路转溪头忽见“见”通“现”《西江月》  相似文献   

2.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六则》)“说”通“悦”,愉快。2.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3.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同上)  相似文献   

3.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年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一册第十二课《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 :居十日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汤熨之所及也。……火齐之所及也。编者注 :“还”同“旋” ;“汤”同“烫” ;“齐”同“剂”。按照编者的意思是说这三对字是“异体字” ,  相似文献   

4.
从《木兰诗》的“天子坐明堂”、“着我旧时裳”、“壮士十年归”及“东市买骏马”等内证 ,联系《中兴书目》对《古今乐录》所提示的著录年代 ,《木兰诗》应是北魏孝文帝时代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诗经·硕鼠》有“乐国乐国,爰得我直。”句,对其中“直”字,素无定解。现行教材亦存二说:一为公正的待遇,一为处所。前者是从“直同值”(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引伸出来的,后者则由“直通职,职解作所”(王引之《经义述闻》)而来。其实,直和值,直和职,在先秦是不通假的。直字在《诗经》中凡十一见,有九处作不弯曲和正直解释,而“匪直也人”之“直”(定之方中),作副词“只,只是”理解。《说文》:“直,正见也。”《左传》:“正直为正,正曲为直。”其引伸之义也。可见,直字在《诗经》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指南录)后序》一课的课后练习,要求给“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一句中的“间”注音,教学参考书所给答案是jiàn,这是错误的。“有间”的“间”有两读,一读jiàn,一读jiàn。先说“有间(jiān)”。表时间,意思是有顷,有一段时间。《庄子·达生》:“扁子入,坐有间,仰天而叹。”《史记·五帝本纪论》:“《书》缺有间  相似文献   

7.
我在参阅《木兰诗》有关阐说文本时,发现对“唧唧”解释为机杼声之外还有另两种理解。有说木兰的“叹息声”,也有说深夜的“虫鸣声”,并为这两种说法设计出似乎也讲得通的情境。甚至权威的《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中也有这样的解说。诚然,查阅《辞海》,“唧唧”的义项,确凿涵盖了上述三种含义。请看:“唧唧”ji:象声。(1)窃窃私语声。(2)叹息声(表赞赏或怜悯)。(3)细碎的虫鸣声、鸟雀的鸣声。(4)织布机的声音(古乐府《木兰诗》)。乍一看,“叹息”说,“虫鸣”说,似乎能自圆其说。但是,理解词语,万不能脱离语境,这是起码的道理。假若留心一下第…  相似文献   

8.
偶翻《中学古代作品评注》,发现《扁鹊见蔡桓公》一文的注解说:“扁鹊者,渤海郡郑人也……”,显然注错了。《史记·扁鹊列传》中说:“扁鹊者,渤海郡鄚人也……。”注解把鄚错为郑,可能是出于误抄、误排或误校。因鄚字少见,人们很容易把  相似文献   

9.
一、默写、填空:(20分) 1.予独爱莲之_______,_______……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______,______。 3.桓侯曰:______。”扁鹊出,桓公曰:“______!” 4.使______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______…… 5.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______,凄神寒骨,______。 6《核舟记》中引用的______代著名文学家______(姓名)所写名篇《赤壁赋》里的名句是“______,______”。  相似文献   

10.
“所”在古汉语中具有多种语法功能。现就初中语文古文中的例句浅说如下:一“所”用作名词。相当于“处所”、“地方”。例如: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司马迁《陈涉世家》)2.持童抵主人所。(柳宗元《童区寄传》)3.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诸葛亮《出师表》)4.予观弈于友人所(钱大昕《弈喻》)5.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干宝《宋定伯捉鬼》)  相似文献   

11.
千百年来,《木兰诗》作为乐府诗歌杰出的代表作流传下来。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块光耀的瑰宝。 但是,由于动乱历史的原因,《木兰诗》的作者是谁,究竟写成在哪个年代,木兰所参加的战争性质是否属于正义战争等等,到目前为止尚还没有得出确切的结论。近来刘兴汉同志在《古典文学论丛》第一辑(《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一九八○年编)刊载的《关于木兰诗的评价问题》一文中反复强调:“只有从确定战争的性质入手,才能对它作出正确的评价与分析。由于对其时代背景认识不清,就无法确定它所反映的战争的性质,因而就造成了对这首优秀的古代民歌在认识与评价上的某些混乱。”并且十分肯定地说:“《木兰诗》所反映的拓跋与北方柔然的战争是抵御异族的反掠夺的正义战争。”首先,应该明确,评价反映  相似文献   

12.
<正> 《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同为“乐府双壁”,异曲同工,后先辉映.胡应麟《诗薮》说:“五言之赡,极于焦仲卿妻:杂言之赡,极于木兰。”可见,《木兰诗》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极其重要位置。但对它产生的时代和表达的主题,历来争论很大.在这里,笔者提出自己的看法,目的是向专家们求教。  相似文献   

13.
乐府民歌《木兰诗》,在叙述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克敌荣归,面见可汗时写道:“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木兰诗》“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课文注释:“胡骑(ji):胡人的战马。”《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骑qi(统读)。”《现代汉语词典》中的  相似文献   

15.
1.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古:跑。今:行走。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古:只有,只要。今:转折连词。3.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  相似文献   

16.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正解安徽宁国中学汪秋明初中语文一册选自《韩非子》里的故事《扁鹊见蔡桓公》,又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其中“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一语,《史记》作“扁鹊复见,望见桓侯而退走”。人教社《教参》在翻译《韩非子》语时说:“扁鹊(在进见时)...  相似文献   

17.
导语: 《扁鹊见蔡桓公》一文选自《韩非子.喻老篇》。文章短小精悍,警譬动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一个讳疾忌医、必将病入膏盲,不可救药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简要导析文章一开始,就树立了扁鹊与蔡桓公这两个对立面,围绕“有疾”与“无疾”这个尖锐的矛盾展开论争。以蔡桓公讳疾忌医终于病人膏盲而死结束,证明了扁鹊诊断的精微准确。阅读时要注意开始时作者所用的“立有间(jian)”一词、“有间”这个时间副词比“须臾”“俄顷”要长,“立有间”之后,扁鹊才下断言,说明扁鹊已通过“望诊”——即察颜观色对蔡桓公的病初步确诊。“立有间”三个字用得很有分寸,一是证明扁鹊言出有  相似文献   

18.
文言文在用字上与现代汉语有很多不同 ,通假就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现象。我们先从初中语文第一册里看几个例子 :1、“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 <论语 >十则》)2、“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相似文献   

19.
叙事民歌《木兰诗》产生于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初的某一时期。产生的地方是黄河流域。到南朝的梁朝(公元502年4月——556年9月),它已传播到江南,被梁王朝乐府官员采辑,列入当时的《鼓角横吹曲》中。陈王朝(公元556年10月——589年1月)一个和尚叫智匠或智丘(《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作“智匠”,《旧唐书·艺文志》作“智丘”)作《古今乐录》,收了这首民歌。宋朝人郭茂倩编辑《乐府诗集》,采辑《古今乐录》,收了《木兰诗》。《古今乐录》已失传。我们现有的《木兰诗》民歌,出于郭茂倩的《乐府诗集》。  相似文献   

20.
《木兰诗》中“东阁”、“西阁”该作何解释呢?愚以为木兰所居只有一个“阁”。所谓“东阔”者,“阁东”之谓也;所谓“西阁”者,“阁西”之谓也。“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可译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