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随着我国正式启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出,“原生态”民歌进入电视媒体,成为主流媒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民间音乐的热爱和传承保护意识,保护代表我国各民族特色的“原生态”民歌的发展也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永久地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2.
沈玉华 《职业圈》2007,(5S):72-73
随着我国正式启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出,“原生态”民歌进入电视媒体,成为主流媒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民间音乐的热爱和传承保护意识,保护代表我国各民族特色的“原生态”民歌的发展也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永久地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保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文献整理、实地走访,分析保定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和问题,结合信息化时代背景,在媒体设备普及、非遗数据智库、网络移动平台和大众媒体传播方面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抢救第一"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针之一,而为了贯彻这一方针实施的抢救性保护,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方式。首先,从现代化、城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冲击等四个方面,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亟待加强。其次,历时性地回顾了我国运用抢救性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的实践,通过一些实例凸现出已取得的成效。最后,厘清抢救性保护应树立的正确理念,并紧密联系非遗保护工作的实际,提出如何全方位地进行抢救性保护,以及运用数字技术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和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阐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特征及价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义重大。通过国家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状况,进一步认清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在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遇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真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领域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其本身价值的判定准则之一,然而在具体保护工作中不能固化地执行这一准则,不可简单粗暴地认为一成不变地传承下去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也不能出于各种所需就随意地"建构"它,否则它就会被歪曲而变异,失去其本真性与相应产生的社会价值.该文拟采用文化人类学中"他者"...  相似文献   

7.
<正>目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成为我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主要方向和重点内容。随着国家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俗话说"百里不同俗",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各族人民受到居住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物质生产民俗活动也显示出各自的差异。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悠久,种类丰富,覆盖音乐、舞蹈、建筑、医学、历算、文学等许多方面,以物质文化、  相似文献   

8.
佟玉权 《文化学刊》2013,(2):134-139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问题备受关注,如何处理好遗产利用中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成为理论研讨的焦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要有新的视角,应坚持以文化遗产的所有者为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本质在创新,其工作重点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好用于市场开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者应有的权益,最终目标是促进生产发展、生活改善、文化传承与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9.
现在,人人都在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汁原味"的保护是主流的说法,那么如何做到"原汁原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呢?基于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出发,介绍增强现实及其特点,探讨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实现"原汁原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分析运用增强现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许子婵 《文化学刊》2016,(4):164-167
本文通过对山西省17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发展状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提出"1+X"的发展模式,不仅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且对于推动社会经济转型和社会协调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俊 《文化交流》2017,(12):44-47
正自2003年初"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启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始走入全面、整体性的保护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也就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不是物,也不是人,而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  相似文献   

12.
思想对行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既要"原汁原味",也要"与时俱进"。政府、各级保护部门、传承人、研究者,在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的前提下,突破传统观念藩篱,树立正确的观念,以发展的、历史的视角来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做好保护、传承工作。  相似文献   

13.
董丽娟 《文化学刊》2009,(6):137-141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锡伯族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在锡伯族繁荣的文化园地中,产生于劳动人民之中的民歌,是其中引入注目的硕果。这些表现锡伯族社会生活、生活习俗、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件等种种内容的民歌,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出锡伯族人民的爱憎、追求与向往,不仅成为锡伯族的宝贵财富,而且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本文从保护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切入,对锡伯族民歌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对其传承性保护和可资利用性保护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研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在非遗保护中普遍存在文化的冲击、时代的悖论性、形式化的保护、过度商业化和人为干预的破坏及政府扶持的局限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在我国劳动人民实践生产中诞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从活态保护视角下进行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利用研究,可以在保护与推广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提升经济效益,有助于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期的继承、保护与传播。  相似文献   

16.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柳城"壮欢"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歌手青黄不接,传承人面临重大难题,这一口传心授的口头文学将面临失传和消亡的危险,急需发掘、抢救、保护.  相似文献   

17.
赵征 《文化交流》2008,(10):34-3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精神财富、文化血脉和历史记忆,这是参加"中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鄞州论坛"的两国民俗学家的共识。参加本届论坛的记者强烈地感受到,保护文化遗产的东风在中国的大地上劲吹,激起无数绚丽的浪花。循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价值、传承人和保护开发这一思路,在大视野中撷取几朵活态的浪花,借以折射文化遗产之海的壮阔丰博。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边缘化,有的甚至濒临失传,需要及时开展拯救和保护工作。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因此,应以博物馆为载体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建立一套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保护模式是人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应有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李阳 《文化学刊》2008,(6):16-26
一、近年来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一个国际性的课题,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自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世界首批"人类口  相似文献   

20.
当前,虽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重大进步,但仍然面临诸多困境和误区。作为传承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过度包装与改编的负面效果已逐步显现出来。本文将以金湖秧歌为例,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包装与改编的具体表现,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对"非遗"保护与传承误区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