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论城市新移民子女亚文化跨越的学校教育干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邱兴  杨志俊 《教育学报》2006,2(5):53-57
城市新移民子女的亚文化跨越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关系到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社会的长久安定。学校教育可以在城市新移民子女学业成就、文化适应、心理和环境干预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小学校应该在城市新移民子女亚文化跨越过程中采取积极的教育干预措施,化解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2.
以色列新移民子女教育的经验教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色列是一个大部分人口由犹太移民构成的国家。在新移民子女教育中,以色列注重为他们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对他们进行文化适应教育和向他们提供各种教育和心理服务,并致力于缩小新移民子女与原住民子女之间在学业成就上的差距。这些政策和措施对于以色列新移民子女融入以色列学校和社会生活,促进民族融合都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以色列新移民子女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的城市新移民子女教育不无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移民子女融入城市的过程其实也是文化适应的过程.其与城市文化最直接、最频繁的接触多发生在学校.帮助其跨越城乡亚文化、适应城市生活,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契机.学校可以构建促进城市移民子女融入城市之学校文化模式:学校通过理念文化建设凸显和合与审美精神;通过学校、班级环境等物质文化建设营造包容、奋发、和美氛围;通过养成教育、家校合作、心理支持等行为文化建设帮助其获得良好的社会文化适应;通过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行政服务等制度建设为其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城市新移民子女这一群体,他们在迁入城市之后,面临着改变其原有文化价值体系、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适应新环境和融入城市社会的问题。本文探讨和分析了城市化背景下的新移民子女社会融入的现状、困境与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城市新移民子女社会融入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5.
当前,越来越多义务教育适龄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走进了城市公办学校。这些"流动的花朵"如何与所在城区彼此悦纳,和谐融合?实践探索中我们发现前提是价值认同,关键是文化适应,生命安全是保障。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有许多很好的主题,深入挖掘文本中富而深厚的教育资源,可以帮助进城务工子女从身份价值认同、文化理解、环境适应等方面融入城市生活,促进"流动花朵"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6.
论城市农转非新移民子女的社会融入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农转非新移民子女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新移民。他们必须融入城市社会才能健康地成长,但是他们的社会融入会面临文化差异、空间隔离、社会隔离和学业成就差异等困难。如果他们不能顺利地实现社会融入,就可能沦落到城市社会经济的底层,成为城市的“二等公民”,有的甚至会成为城市社会安全的破坏者。显然,城市农转非新移民子女的社会融入困难并不是他们自身和家庭能够解决的,它必须依靠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通力协作才能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7.
教育在促进农民工子女对城市社会的认同与城市群体的融合等方面起着关键的基础作用.农民工子女的城市融入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必须拓展教育视野,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的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8.
教育在促进农民工子女对城市社会的认同与城市群体的融合等方面起着关键的基础作用。农民工子女的城市融入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必须拓展教育视野,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的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9.
教育在促进农民工子女对城市社会的认同与城市群体的融合等方面起着关键的基础作用。农民工子女的城市融入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必须拓展教育视野,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的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0.
贾琳 《教育评论》2022,(1):157-163
文章考察巴西第三代移民、第二代移民、新移民子女三类华裔新生代对母语族群和巴西主流族群的双向族群认同倾向和认同程度。第三代移民母语族群认同倾向和主流族群认同倾向差异不显著,对母语族群和主流族群都呈现出"中低度认同"倾向,家长、华人社团和华校应因势利导,在第三代移民融入巴西主流社会的过程中,增强其对母语族群的亲近,使这一群体在两种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中建构起属于自己的跨文化族群认同。与第三代移民相比,第二代移民对母语族群具有较高的认同,相关部门应及时研发有针对性的华文教材,保证这一群体的母语族群认同在融入主流社会的过程中得以保持甚至加强。新移民子女对母语族群的认同十分强烈,对巴西主流族群的认同感和融入程度较低,家长应引导子女尽快适应新环境并掌握当地语言,真正成为我国需要的双语跨文化人才。  相似文献   

11.
博大精深的中华礼仪,不仅是各种社会行为规范的集合,更是浸润道德、美育气质、陶冶情操、修缮素养的美学追求。礼仪文化以具体得体的外在形式彰显着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它本身特有的高雅时尚色彩也是大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实践的兴趣所在。礼仪教育作为大学生启智明理、升华思想境界的有效形式,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12.
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厚的礼仪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礼仪教育经验。吸收和借鉴传统文化精髓,有助于大学生知美德、塑美型、养美性。这不仅对改进和发展当下大学生礼仪教育,提升大学生礼仪素养,而且对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机关、企业、学校的礼仪教育中忽视了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文明社区建设中的礼仪教育和规范。社区成员的言行规范直接反映着该社区乃至该城市的文明程度高低。走向世界的中国人应有哪些涵养,应掌握哪些礼仪规范,应引起各级组织和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礼仪与文明都属于文化现象,这是构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要素,它可以从社会的角度陶冶社会成员的心灵,规范社区居民的行为,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用礼仪教育来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用礼仪文化促进文明社区的发展,是提升文明社区形象的一大举措。  相似文献   

14.
在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把工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实现文化育人合力,具有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发展、促进产业与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等多重意义。为此,应采取创新体制机制、开辟融入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科研纽带作用、营造校园文化环境等途径来推动校企合作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的礼仪教育伴随着阶级社会的发展与繁荣而倍受重视,在中华礼仪文化的传承和延续的过程中,礼仪教育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孔子"不学礼,无以立"的告诫,两千多年来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甚至是社会的变革.中国传统的礼仪教育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有着极其丰富而广泛的内容,蕴含着许多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合理知识价值和文化价值,如果能够理性地加以梳理,积极地予以汲取,那么,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现代中国既能创造现代化的辉煌,又不失"礼仪之邦"的美名就是值得想望的愿景.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发展城市化的背景下,农民工“城市融入”成了热门话题,而农民工“市民化”作为“城市融入”的基本路径,几乎成为多数研究者的共识。但是,这种“教育或塑造农民工”的单向度研究理路和文化范式,是与多元文化主义思想相背离的。从多元文化主义视角看,农民工城市融入是农民工与市民的对话及相互磨合与适应的过程、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双向作用与融合的过程、生长出新的社会文化的过程;从过程本身看,农民工城市融入是在他们的社会行动与不断反思中实现的;从演进条件看,农民工城市融入需要一个平等、支持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7.
对来华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浙江省五所高校的来华留学生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目前高校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总体趋于积极正向,且汉语水平对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影响较显著.针对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现状,应在树立文化平等意识的基础上,通过加强语言与文化教学的融合、优化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8.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个具有自身独特结构的文化体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素质教育中的美育在校园体育文化中的作用与关系进行阐述,旨在使人们进一步的认识到两者在各自的发展并施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相似文献   

19.
文化的发展本身是在前人创造的文化成果基础上不断创新的过程.大学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组织,承担着文化传承创新的任务.儒家“有教无类”、“和而不同”、“君子不器”等教育理念对于形成大学文化自觉、文化创新和提升大学品味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在接受西方先进的大学理念的同时,更应该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实现大学文化的传承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