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常听到一些老师的评价:“学生一代不如一代、一届不如一届了。”起初不在意,听得多了,不由人不深思:学生真的“一届不如一届”了吗?我看未必。据我分析,恐怕还是别的原因让教师觉得“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吧!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老师们“叫苦连天”了呢?  相似文献   

2.
从外校转来我班的学生D,是一个典型的“差生”。D才来的时候,据年级主任介绍,D是有“前科”的学生,上网玩游戏、打架、抽烟、喝酒等等,凡是后进生常见的毛病,D几乎都有过记录,可以形容为“五毒俱全”。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位工作了二十多年的班主任老师,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学生在责任感方面却是“一代不如一代”。以前的孩子,在一年级时,就会打水、扫地、擦玻璃……他们所表现出的责任感远远超过了现在已是四年级的学生。现在的学生丢衣服、丢文具、丢零花钱、不爱护公物、随手乱扔垃圾、对脚底下的果皮纸屑视而不见等现象比比皆是,甚至老师在帮忙打扫卫生时值日生们还在一边玩耍……这样的状况实在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4.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后进生”是令教师最头疼的一个问题。后进生俗称“差生”,是在同龄人、同一班级中掉队的学生。后进生一般在学校里的学习成绩差、品德不良,那么他们是真的无药可救了吗?  相似文献   

5.
周晓琴 《小学语文》2009,(11):41-41
一次,在学习了生字“眷”之后,学生在默写中竟出现了“誊恋”和“誉恋”,而且出现这样错误的学生还不在少数。我不禁暗自责怪:“都六年级的学生了,认识生字还这么难吗?”可事后想想,“眷”“誊”“誉”这三个字的字形的确比较相似:它们都是上下结构的字,“眷”和“誊”都是拳字头,而“誊”和“誉”又都有偏旁“言”,稍不留意,还真的易错易混。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一句名言“朽木不可雕也”成为后人经常引用的经典,尤其被某些教育工作者用来形容那些学习成绩差。表现不好的学生——后进生。后进生真的是“朽木不可雕”吗?后进生不一定是“朽木”,也可能是“可雕之木”。当然,要“雕”好后进生这块“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付出热情和心血。  相似文献   

7.
从教十几年来,每年我都会和几个后进生如约相遇,每天都会把大量的精力花在帮助和转变后进生上。最初面对后进生,我很头痛,束手无策甚至气急败坏,随着教育教学的磨练和经验的积累,摸着石头过河,逐渐看见了“曙光”,能有一颗“平常心”对待不同类型的后进生。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爬滚打”,终于“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时候还会在后进的学生身上找到教育教学的成就感和自身工作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8.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八个字几乎在每堂语文课上都会被教师使用。虽然教师们很注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但是到了五年级,学生的这种能力依然还未养成。这主要是因为五年级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阅读篇章一定要让学生搞清楚课文表达了什么,怎样来表达的,才能教学生真正学会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看到烨的名字,是我在他班上五年级社会课的时候无意中在黑板右下角的“黑名单”中看见的,都是课堂作业没完成或是家庭作业没做。以后我每上一节社会课,几乎都会发现他的名字被列入“黑名单”,有时是老师写的,有时是学生写的。  相似文献   

10.
杨艳丽 《成才之路》2009,(10):33-34
三年级学生初写作文。往往产生畏难情绪。什么原因导致学生怕写作文。对写作文“提不起劲儿来?”这个问题不仅困扰了学生,也引起了我的思考:孩子的生活如此丰富多彩。为什么笔下的文章却桔涩无味?在教学中我发现。不同层次的学生写作文时,都会出现“无米难炊”——没东西写的情况。究其根源,是没有明确地指导学生清楚“都有什么可写!”我们都知道:“美是无所不在的,就看你有没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因此,这两年我着重从培养学生观察力入手,注意开发学生写作的源泉。  相似文献   

11.
杨春莹 《山东教育》2009,(11):21-21
后进生,是个令每位教师都头疼的字眼。每位教师都不希望自己的班中出现后进生,但是却不可避免地有后进生出现。是扔“包袱”,还是解“包袱”?是怨天尤人,还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说到底,这是检验教师是否真正热爱学生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12.
2008年全国文综历史试题中,仍然存在“超纲”现象。怎么看待试题的“超纲”现象?为什么几乎每年高考后都会有老师尖锐地指出这一问题,而来年依然会出现命题“超纲”?面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笔者认为,我们应该结合新课程改革进行深入、冷静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王燕红 《班主任》2012,(12):37-38
作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每年我都会到中小学听课。这次听课,我注意到两个细节: 细节一:二年级语文课堂上,老师引领学生学习《春的消息》。在讲到“看到第一只蝴蝶飞。它牵引着我的双脚;我高兴地捉住它,又爱怜地把它放掉”时,老师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高兴地把蝴蝶抓住。又爱怜地把它放掉?”  相似文献   

14.
孙维刚说:“课堂是让优秀的学生变得更加优秀,让后进的学生变得优秀的场所”。优秀生变得更加优秀,大多数教师都能做到;但要让后进生变得优秀却是很多教师感到棘手的问题,然而任何一所学校任何一个班级都存在这种后进生。很多教师总为这些后进生感到苦恼,把后进生看成冥顽不化的顽石,甚至产生“弃”之而后快的想法。而我却把他们当做宝贝,可以点化成“金子”的宝贝。我潜心摸索,努力尝试,终于找到了“点化”他们的方法!课堂教学以后进生为出发点,“反弹”教育教学的“琵琶”,可唱出新曲!本学年我又接了八年级两个最差的班级,我坚持让“后进生”成为课堂的主宰,以此为出发点整合课堂,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怎样提高作文水平?”“怎样提高语文成绩?”相信这是很多家长和学生都会发出的疑问。 “多看看书吧!”很多教师会这样回答。 可是,有人却会大不以为然:“几乎所有的武侠小说、漫画Party都看过了,很多还不止一遍,用于读书的时间比别人真的多多了,但语文水平、作文能力还是远远不如他人……”  相似文献   

16.
当前,部分小学语文教学效果不高,特别是三年级学生语文成绩普遍下降,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关注的问题。 一、出现“马鞍形”的原因分析 所谓“马鞍形”,是指学生在1~5年级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成绩出现的变化,也就是低、中、高三个年级的成绩出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马鞍形”呢?  相似文献   

17.
笔者前年任教六年级语文时,曾组织开展了一次辩论比赛——“有了电脑,还要花功夫练习写字吗?”辩论会上,持“要”与“不要”两种观点的学生唇枪舌剑、滔滔不绝。最终,认为“还要花功夫练习写字”的同学处于劣势。这种情况出乎我的意料,引起了我的深思。难道练字真的如此不重要?非也!练习写字,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能把字写好,  相似文献   

18.
笑话碰碰车     
《小火炬》2012,(9):8-8
哪一种动物 老师教一年级的小朋友认识家禽,问:“每天早上太阳公公出来时,它都会叫你起床,这是哪一种动物呢?”  相似文献   

19.
《小学生时代》2009,(10):40-41
西子姐姐,你好。我上四年级了,成绩不太好,我非常苦恼,因为爸爸妈妈总说我坐不住、写作业不用心,说我有“多动症”,这可不是什么好称呼。姐姐,难道我真的得了多动症吗?  相似文献   

20.
如果问高中老师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在课堂上会不会主动回答问题?”恐怕很多老师都会摇头。如果说有.那人数也是少得可怜。而如果走进小学一年级的课堂.我们会发现小手林立.学生争着回答.有的小朋友甚至会因为没有被老师叫到而伤心难过。随着年级的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