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陈艺琳 《考试周刊》2012,(85):27-28
赣州作为“客家摇篮”拥有着丰富且独特的客家文化。赣州客家饮食文化有着其独具魅力的特色.客家菜肴名的文本翻译成为传播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但相关方面的翻译研究却不多。因客家文化及客家菜名有其特殊之处.本文试从异化翻译角度研究赣州客家菜肴名的英文翻译.以期完善客家饮食文化文本翻译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吴雄昌 《考试周刊》2014,(91):193-194
文章探究河源客家菜的继承与创新,目的是弘扬客家美食文化,改善河源客家菜的烹调方法,提高客家菜质量,提高河源人民的生活水平,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发扬客家菜,要分析影响河源客家菜系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以实现河源客家菜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3.
杨晓茹 《考试周刊》2012,(29):28-29
饮食文化在《红楼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尝试对《红楼梦》两个英文全译本中菜名翻译进行研究,以宏观的角度审视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位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及翻译方法,指出在翻译《红楼梦》中出现的菜名时,不论是直接以食材命名的菜名还是含有文化寓意的菜名,两位译者都倾向于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中餐菜名具有成熟而独特的命名方法和烹饪方法,对中餐菜名进行英译,只有了解中餐菜名的命名方法和烹饪方法,才能忠实反映菜肴的内容及特色。中餐菜名的英译,应根据菜品的独有特点采用直译、音译、意译、直译加注、意译加注、音译加注等多种方法。中餐菜名英译时,需坚持择优选用翻译方法、突出文化内涵、遵循翻译标准等原则。  相似文献   

5.
中餐菜名具有成熟而独特的命名方法和烹饪方法,对中餐菜名进行英译,只有了解中餐菜名的命名方法和烹饪方法,才能忠实反映菜肴的内容及特色。中餐菜名的英译,应根据菜品的独有特点采用直译、音译、意译、直译加注、意译加注、音译加注等多种方法。中餐菜名英译时,需坚持择优选用翻译方法、突出文化内涵、遵循翻译标准等原则。  相似文献   

6.
周苏菡 《海外英语》2012,(22):185-186
中式菜名的翻译在传播中国的饮食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中国菜享誉世界离不开好的翻译。文章中分析了中西文化差异对菜名翻译的影响,并针对目前中式菜名的翻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就如何发挥中式菜名的翻译在对外交流中的作用,保留其文化特色而提出了菜名翻译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含有丰富文化涵义的中国菜名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给译者翻译时带来一定的困难。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推广中国文化是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和义务,菜名翻译在兼顾目的语读者接受度的同时,要尽量渗透中国文化。文中提出了四种翻译方法来应对菜名英译时文化缺失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菜名的翻译不仅是语言翻译问题,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文化的传承。本文通过对现存菜名翻译中存在问题的分析,运用直译和意译的方法对菜名的翻译提出了改进建议。本文认为,在现有翻译方法的基础上如能加上感官动词并译出菜名原有的文化内涵将会更好地把中华美食文化传播出去。  相似文献   

9.
闽西客家人因其独有的历史形成了既具有中原特色又融合了当地的食材及口味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客家饮食文化.如今,客家菜正越来越被人们提及和喜欢.本文在初步调查了闽西客家饮食环境的条件下,探索闽西客家的饮食文化特点,以及存在的原因,通过分析给出客家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的建议,以期能对客家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0.
中式菜名语言变异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思维方式、表达习惯以及饮食文化的不同,与西式菜名相比,中式菜名中有丰富的变异现象。文章分析了中式菜名中的语言变异现象和变异现象的文本功能,并提出了解决中式菜名中语言变异的翻译的层级功能对等方案。  相似文献   

11.
台湾客家自明末清初来台至今,饮食有六次较明显的变迁,带来客家饮食文化较明显的离散与融合。台湾客家饮食共同特色是保持食物的原味、特别擅用香料与沾酱、具独特的酱渍食品、自制酒茶饮品繁多。台湾客家还吸收来自大江南北的饮食文化,发展出风靡饮食市场的城市美食。受到移居地的自然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地化"的客家族群出现相当多元而异质的饮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2.
客家菜的形成及其特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客家菜起源于赣闽粤三省交界区域,明清时期自成体系、独树一帜,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其味型以咸辣醇厚见长,清淡味重兼具;原料以禽畜、河鲜、山珍蔬果为主,广取博采;烹制技法众多,精妙而独特;其人文内涵丰富,美食名食众多。  相似文献   

13.
客家酿豆腐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酿"是我国一种传统烹饪方法,即将调好的肉馅置入另一种食物中一并烹调,"酿豆腐"的命名理据正源于此。酿豆腐是中原传统饮食习惯与迁徙地特殊生产生活方式相结合的典范食品。加强客家饮食文化研究,对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建设、加强海内外客家人联系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客家是中华民族汉族的一个分支,它在闽粤赣边地形成。它形成的基本条件为:第一,主体条件:客家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化概念,有其实存的主体;中原汉人移民及其融合的原住民是客家文化的主体;主体的形成必须有相当的人口规模;客家血缘因素与文化因素并存。第二,地域条件:一定的地域是客家文化物质基础的形成地;在一定的地域内的繁衍生息构成生产力第一要素;在一定的地域发展经济奠定客家文化的物质基础;一定的地域是客家人口播迁的出发地和寻根的祖地。第三,时间条件:人口集聚和发展生产需要一定的历史时期;客家民俗文化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形成;客家方言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第四,环境条件: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宗法制社会环境;需要良好的文化教育环境。客家思想文化的形成,是客家文化成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5.
"客商"是延续到当代的两大传统商帮之一,是目前华商网络的主要成员。"客商"在近现当代史中有着不可抹灭的影响和作用。"客商"实业救国,资助民主革命,是一支热心公益、崇文重教的爱国商帮。在"客商"起家、创业、经营的过程中,存在不少共性,这些共性的形成跟"客商"所属的客家文化影响有关。从一个民系的文化角度出发,寻找客家文化对"客商"精神、"客商"人格的影响,更有利于拓宽客家文化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16.
秦召霞 《海外英语》2012,(3):135-136,162
近十年来,国内译界学者越来越意识到中国菜名翻译的重要性,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和研究。综合梳理和分析后发现,其研究集中表现在菜名的语言特征分析与翻译技巧探讨、翻译理论或者原则探索两大类。而在文化与翻译、多元翻译及地域性特色菜名翻译等方面还显得很薄弱,今后仍需加大重视和加强这些方面的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为了真实再现客家传统服饰形制,印证相关客家传统服饰文化特征研究结论的准确性,从福建省客家百岁老人张秋香的日常着装特色入手,对其服装款式、色彩、图案和服饰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了其服装服饰的特点为服色崇蓝、独幅长裙、装饰性与舒适性兼具的绣花鞋;同时深入探讨了客家传统服饰的文化特征,即为以朴素为关、崇尚自然、传统民族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8.
概述客家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探讨利用客家文献发展客家文化旅游的具体措施,分析客家文献蕴藏着丰富的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由此着重阐述了客家文献对发展客家文化旅游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客家是汉民族的一个支系,有着独特的文化体系;作为客家人已经习惯了的精神向度和价值取向,客家文化浸润了闽西客家文学;闽西客家文学自两宋出现萌芽到20世纪的逐步成熟,经历了从民间到殿堂的发展过程;自觉清醒的客家意识,成为20世纪闽西客家文学创作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20.
客家是我国中原汉族中的一支重要民系,以操客家方言为其主要特征。客家民系和客家话的形成与南方客居地土著居民直接相关。中原汉人则向南方带去了当时较发达的中原汉文化。客家人文丰富,社会传统经久不衰,民居风俗代代相传。深入挖掘和弘扬客家人文精华,对建立现代中国和谐社会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