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增援前线!”2003年1月,第一批赴伊拉克及周边国家的记者先后出发,要求上前线参加战争报道的“请战”竞争也随着伊拉克危机的不断升级在位于北京宣武门西大街的新华社大院不断升温。我也是请战的一员。3月28日,我和新华社文字记者马建国得到指示,开赴土耳其增援业已在那里“战斗”了两个多月的伊拉克危机报道小组。在得到这个参加伊拉克战事报道的机会的时候,我们两位多少有些遗憾。虽然我们早在战前就提出申请要参加战事报道,但等到一切手续都办齐时,美军已于几天前决定放弃从土耳其开辟“北方战线”的计划。所幸的是,随着美英联军向巴格…  相似文献   

2.
在战后的伊拉克采访是非常困难的,萨达姆政权垮台后,由于美英联军缺乏对这个国家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伊拉克陷入严重的无政府状态,抢劫、枪杀事件屡见不鲜,社会治安混乱,在这里工作的人们没有安全感。面对战后的伊拉克,我开始还真不知从何下手采访,因为新华社在伊拉克只有3名记者,另外2名是文字记者,分工非常明确,只有我是“飞毛腿”天天往外跑。租了一辆美国产福特卧车,司机是一位由于伊拉克战争而失业的老本行,会一点英语,非常有经验,哪里有新闻,哪里是热点他好像都知道。因为伊拉克政府前新闻部被美军解散,所以,只能到美军当局所谓的新闻中…  相似文献   

3.
美英联军攻打伊拉克的战争已结束一年多了。这里我们以战事报道中使用的“嵌入式报道”方式为个案,分析它的传播方式、特点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自美英联军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以来,全球媒体都采取各种形式与手段进行“快速报道”与“追踪宣传”,伊拉克军事报道已成为全球亿万人关注  相似文献   

5.
“在现在的形势下,我已无法为美国辩护……”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几乎没有与美英发生大规模战斗就倒台了.通过半岛电视  相似文献   

6.
在国内热销战争题材图书的时候,“间谍题材”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事实上,在战争的阴云笼罩下,美英联军与伊拉克交战双方就是进行着一场“看不见的战争”——“间谍战”。以下就介绍一些相关方面的好书。 世界各国的政治生活中都曾用也将继续使用间谍与反间谍手段。很遗憾的是,许多国内外的记者和政论家对苏联间谍的特别行动乱加评论。因此,现在已到了客观评价苏联70多年来特工机关和现在俄罗斯情报机关进行的所谓“秘密行动”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7.
《新民晚报》的“新民随笔”栏目开设以来,几位记者勤奋写稿,文章越写越好,文笔也越写越老练了。最近读到两篇感到很不错。 一是《春天的悲剧》,入笔处似乎说的是春天到,精神病患者屡屡发病,造成了一些悲剧,然而笔锋一转,又联系到伊拉克战争,美英联军违反联合国宣言,悍然发动战争,像疯子一样对伊拉克狂轰滥炸,某种意义这又像是一种“战争精神病”。这一联  相似文献   

8.
美英一直在为打击伊拉克寻找借口。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3月17日扔出了一枚“重磅炸弹”,号称萨达姆在伊拉克拥有秘密生化武器库  相似文献   

9.
学会素描     
1998年底,“沙漠之狐”突然袭击伊拉克。几天之内,美英向巴格达发射的巡航导弹,超过了海湾战争期间的总和。在如此密集的炮火下,巴格达成了什么样子,老百姓在怎样生活?世界各地读者真想飞去看个究竟。法新社记者在第二轮袭击硝烟刚散后发出的这篇报道,就及时满足了读者的愿望,读着这则电讯,我们仿佛来到了伊拉克,仿佛就坐在记者从市郊开往市中心的汽车上,亲身感受了公路上的嘈杂和拥挤,沿途目睹了一幅幅战后风俗画,体验了“民不畏死”、“生活永在”的哲理,最后在不知不觉中得出了与作者相同的结论:巴格达依然一片繁忙,它并非充斥着死亡和破坏,而是充满活力和笑声。这种镇静、活力和笑声,无疑是对美英的蔑视、嘲讽。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阅读此稿时那种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怎么得来的?从采访层次分析,它来源于记者敏锐的观察与感受;从写作层次分析,则来自于记者过硬的速写或曰素描的功力。这篇七百字的电稿,写到各不相同的人物、人群就有5个,而写每一人物、人群,记者都不仅勾勒出人物的音容、体态、服饰等肖像方面的特点,还写到人物的动作或语言,情绪和心理,人物活动的环境或场面,以至人物活动、作用的对象,对象的存在状态等等。如果我们将上述诸种描写用表格表示,可列表如下:  相似文献   

10.
5月1日,我接到新华社总社通知,让我在土耳其待命准备进入伊拉克采访。这一天,土耳其东部的宾格尔省发生里氏6.4级地震。地震现场也是“战场”,但我不愿意看到战争,更不愿意看到灾难性的大地震…… 清晨起床,按惯例先打开电脑上网,一则《土耳其东部宾格尔省发生了6.4级地震》的消息让我震惊。当时,我和同事马建国与中央电视台记者顾玉  相似文献   

11.
2003年12月14日,美国负责伊拉克战后重建的最高文职行政长官布雷默,当天在巴格达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正式宣布,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已经被捕。驻伊美军最高指挥官桑切斯中将也在记者招待会上说,美军13日夜在提克里特采取了“红色黎明行动”,并逮捕了萨达姆。我作为驻外分社的新华社摄影记者,在处理完新闻发布会的图片稿后,看到CNN正在播放巴格达市民在市中心庆祝的画面,立即与我的同伴新华社驻外英文记者李骥志打车前往采访,“被迫”目击了一场巴格达广场枪战。  相似文献   

12.
伊拉克上空又布满战争的阴云.时隔12年后,海湾又要被新的战火和狼烟笼罩! 9月5日,约100架美英战机袭击了伊拉克西部,这也是近4年来美英军队对伊拉克采取的最大规模的一次打击行动.  相似文献   

13.
本世纪末,全球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例如“亚洲金融风暴”,“海湾战争”,“科索沃危机”,“美国总统弹劾案”,“美英空袭伊拉克”等等.国内也不例外,1998年长江和嫩江、松花江特大洪涝灾害,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下岗再就业工作等。所有这些事件,令新闻工作者应接不暇,报道热点不断,报道领域延伸,报道内容集中,报道范围扩大。  相似文献   

14.
2003年3月20日,美英军队联手攻打伊拉克,目标直指萨达姆政权。顷刻间,伊拉克战事成了全世界目光聚集的焦点。战争开始时及以后的10多天里,我正巧在辽宁日报编辑部夜班带班,参与策划实施了辽宁日报一版每天对伊拉克战事动态报道的处理,直到值班结束。尽管这个经历本身已经成了陈年旧事,但包涵在其中的一些本质的东西,却是新鲜的。回想起来,仍然感觉值得咀嚼回味。美英军队要攻打伊拉克,事先做了较长时间的准备。美国政府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就向海湾地区调兵遣将,迅速形成对伊拉克大兵压境的态势。由于美国政权体制的特点和几十万部队长途跋…  相似文献   

15.
哲人有言,假使一只蚂蚁在苹果上跑来跑去,没有什么所得,它对苹果发生不了兴趣,但如果它咬破了一点皮,就尝到了甜头。要是把我们的记者比做蚂蚁,那么,群众生活就是又大又甜的苹果;谁想撰写新闻精品,就只有深入到群众的生活中去。有许多“含金量”很高的新闻,记者只要沉下去,就能有所收获,有所发现。新闻界老前辈谈新闻工作的体会,我印象最深的有五句名言:穆青同志说,在生活中,并不缺少新闻,缺少的只是发现。范敬宜同志说,陌生地方新闻多。南振中同志说,采访不仅是记者的工作,而且是记者的生活。安岗同志说,脚底板下出新闻。经济日报总编辑庹…  相似文献   

16.
突破与超越     
2003年3月20日上午,美英联军终于对伊拉克开战;与此同时,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关于伊拉克战争的特别报道也拉开了序幕(中央电视台通过1、4、9三套节目用汉语、英语同时对国内外直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战争打响后首轮直播就达3.5小时;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除通过43种语言广播之外,还向地方电台、电视台和报纸提供了驻各国记者的大量口播报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新闻记者的“两翼”?通俗地讲是既能写文章又能拍照片。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摄影技术逐渐走入普通百姓的生活。特别是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以往复杂的摄影技术正变得越来越简单。目前,许多媒体的文字记者都出于工作需要武装上了“数码”,成为文字、摄影一肩挑的“两栖”记者。这种现象在地市级报纸逐渐呈现发展趋势。传统的“文字记者”、“摄影记者”的概念,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振起新闻记者的“两翼”,顺应时代的发展,是当前和今后新闻工作发展趋势的必然。一、“一专多能”是对新闻记者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文字报道和摄影…  相似文献   

18.
行行皆有为     
在中国纺织报社工作了十年,许多朋友都曾问我,行业报纸的记者能比得上综合性报纸的记者吗?这句话我明白,意思是说,作为行业报纸的记者是否同样可以产出对社会有影响的报道。 诚然,由于分工的不同,综合性报纸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这自然就给其记者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报道条件,而这也正是行业报纸所不及的。因而,在行业报纸的记者队伍中,总有人认为自己是“小报”,与“大报”无法竟争。而以我的工作实践可以说  相似文献   

19.
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地面部队只用了20多天的时间就攻占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萨达姆拥有的几十万军队很快分崩离析。萨达姆军队迅速溃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以来,美英军队航空兵通过在伊拉克南北两个禁飞区长达12年的空中持续作战,耗尽了萨选姆绝大部分舫空力量。因此,伊拉克战争期间,美英航空兵感到惊奇的是,美英战机数百架在伊拉克空域飞行,居然没有一架萨达姆的战斗机升空拦截作战。面对没  相似文献   

20.
亦杰 《今传媒》2006,(8):25
我爱看央视的“新闻调查”栏目,记者王志、董倩、杨春、柴静等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很赞同《中国青年报》“冰点”主编李大同的评价:“新闻调查”的记者显现出职业化特征,这表现在对采访现场的控制和采访对象的交流上。在提问的水平上,“新闻调查”的记者越来越表现出个性,这会让观众对他产生出信任。”《调查“新闻调查”》一书对“新闻调查”的记者们作了专门介绍。书中说,这个栏目对记者有特别要求:第一,质疑的精神;第二,平衡的意识;第三,平等的视角;第四,平静的心态。据我观察,“新闻调查”的记者们达到了这个要求。这方面是值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