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社会主义法治起着构筑和造就社会主义政治主体文明的重要作用,有助于促进和形成社会主义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关系文明和政治制度文明,引导和规范着社会主义政治行为文明。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才能有效地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
对社会主义的再思考--论三个层面上的社会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三个层面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要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和社会主义本质.要与时俱进地发展社会主义,就是要在今天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相似文献   

3.
如何讲授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对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中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成熟社会主义和现实社会主义、全过程社会主义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几个方面的统一角度,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新的概括,从而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回顾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分析了社会主义由科学理论变为现实以后,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探讨过程,得出的结论是邓小平理论是时代和社会主义发展的产物,它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现象是社会主义的外在特征和外部联系,是社会主义本质在各方面的表现.社会主义现象和社会主义本质,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在实践中,我们既要透过社会主义的现象抓住其本质,加深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又要大力营造、充分利用社会主义现象,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让人民群众从切身感受中更加拥护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统一构成。其社会主义,是马克思说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列宁开始称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是中国的创造性,即中国共产党人从实际出发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创新,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创造,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因此,这个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不是什么中国社会主义突出的风格或特点,而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创造性以及由此形成发展的中国怎么搞社会主义的形式和方法,它与社会主义融为一体,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充满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7.
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意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引导"90后"大学生肩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历史使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前提。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价值问题是社会主义的"元"问题。近百年社会主义实践,对社会主义价值的认识经历了从价值自发到价值自觉的曲折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统一,践行社会主义的价值规范,追求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建构社会主义的价值世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要以高度的价值自觉和饱满的价值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原则的理论 ,分析了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人类文明发展共性与社会主义个性的关系 ,阐明了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根本原则互为前提、互相包含 ,而侧重点有所不同的辩证统一关系 ,两者是从实践的视角和制度的视角 ,共同揭示什么是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体现了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要求和作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活力和动力源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观就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的立场和观点。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是近代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以苏为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要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和发展问题进行过艰难而曲折的探索,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升和飞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我党理论创新的又一重大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基,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基础和精神保障。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我们应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旋律,构筑起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保证。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文化观,是伴随着拨乱反正的完成和全面改革的逐步展开而逐渐形成和日益丰富完善的。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文化观始终立足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始终围绕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核心问题,而形成的重大创新理论成果。认真分析研究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文化观,对于当前中央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无疑有着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4.
列宁社会主义公式和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回答。二者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强调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并要求吸收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都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由于列宁和邓小平处于不同时代的不同国家,因此他们的理论反映了不同的民族和时代特色,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同时,列宁社会主义公式是静态的,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具有动态性。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两者是统一的,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在邓小平同志看来,两者的统一,不仅包括社会主义民主必须法制化,而是包括社会主义法制必须民主化,亦即是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大大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和矛盾的认识,更全面地把握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阶段性和长期性,通过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约辩证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理论问题的理解,从而发展和创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相似文献   

1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 ,大大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和矛盾的认识 ,更全面地把握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阶段性和长期性 ,通过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约辩证认识 ,进一步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理论问题的理解 ,从而发展和创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力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规律和途径,是当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紧急而又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王立君 《文教资料》2011,(25):106-107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深刻的阐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作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核心思想,它揭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市场经济的一般性表明它是发达商品经济的一种运行机制,可以为不同生产方式所共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运行有独特的主体和目的。要正确理解和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特殊性;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