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刘光鼎,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9年12月29日出生,山东蓬莱人。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58年组建中国第一个海洋物探队。1980年任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司副司长、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副局长。1989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  相似文献   

2.
孟峥  宁曦  王策  苏明 《科教文汇》2023,(7):117-119
载人深潜是目前最先进的海洋科考技术装备之一,也是深海探测的国之重器,在海洋科学相关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载人潜器的虚拟仿真实验,让学生以“下潜科学家”的身份进行虚拟载人潜器海底地形观测、标志物投放和沉积物取样等工作,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海洋科考装备的认识,增强海洋地质专业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主动性。载人深潜虚拟仿真课程的建立突破了传统海洋地质实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提升了实验教学效果和海洋地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3.
专业性党校期刊由于专业面窄,读者群小,办刊面临很多问题。《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将自身与名刊相比寻找差距,从栏目设立、编辑质量和学术质量入手,加强规范化、标准化学习,强化编辑的岗位意识,使期刊质量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4.
同济大学建于1907年,是中国的一所著名的重点大学,尤以土木建筑交通海洋地质等学科著称,在国内外均享有盛誉。  相似文献   

5.
《科学中国人》2006,(8):F0004-F0004
邱中建 著名石油勘探专家。1933年6月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原藉四川省广安县。1963年毕业于重庆在学地质系石油地质专业。毕业后50年来一直从事全国油气勘探工作,首先在祁连山北麓、鄂尔多斯单原进行野外地质调查,然后在松辽盆地大庆油田进行综合研究,并继续在勃海湾盆地胜利油田、四川盆地四川油气田、我国近海盆地海洋油气田、塔里木盆地塔里木油气田等地区进行勘探、生产、研究及组织管理等活动。  相似文献   

6.
林泉 《百科知识》2007,(2X):22-22
很多人一直以为,海面以下风平浪静,该是一片寂静的世界。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在最近25年里,海洋的环境噪声己增加了10分贝左右。随着海洋运输往来的与日俱增,以及深海石油钻探活动的日趋频繁,海洋噪声己成为环境科学家们愈来愈关注的问题。他们发出警告:海洋噪声己危及海洋生物。  相似文献   

7.
通过理论分析及实证检验,研究了海洋科教、风险投资对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实证过程采用中介效应及门限回归模型,选取2006-2014年中国大陆地区沿海11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海洋科教对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风险投资在这一影响机制中发挥了中介效应,但其中介效应效果量仅为0.05,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3)风险投资在海洋科教与海洋产业结构升级中存在门限效应,当风险投资规模跨越门限值时,海洋科教对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会发生跃迁。因此,为实现海洋强国,应重视海洋科教的发展,进一步完善风险投资市场机制,扩大风险投资规模,促进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8.
“海洋地质学”是海洋科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培养海洋科学和技术人才的基础课程之一。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综合素养的理念,本文就以往课堂呈现出的突出教学问题,结合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教学实施办法,强调课堂学习要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多种教学方式综合运用,引导学生以兴趣为导向的学习“海洋地质学”。在近三年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为“海洋地质学”课堂教学方法提供借鉴,为培养海洋科学技术人才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9.
“石油地质学”是石油类院校的特色及核心基础课程。当前,除传统石油地质专业外,石油类高校众多非地质专业学生往往亦选修或开设“石油地质学”课程。虽然,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及教学模式存在差异,但在教学实践中,对于非地质专业的学生,“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及教学安排仍存在些许的不足。鉴于非地质专业的学生可以分为两类,笔者分别探讨了各类人群的专业背景及学习目的,并基于此提出了针对非地质学生“石油地质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认为合理有效的课时分配(包括理论教学与实验),同时修改成绩评价体系将更好地促进本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0.
专家档案:翟晓先,1956年出生于内蒙古察右前旗,1977年考入成都地质学院石油地质专业学习,1982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原地矿部西北石油地质局(现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工作,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历任技术员、分队长、研究室主任、研究院总工程师、局总工程师,现任西北油田分公司副经理、美国SPE学会会员、新疆石油学会副理事长、新疆地质学会副理事长、成都理工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指导老师、《新疆石油地质》常务编委、《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编委等职。  相似文献   

11.
张训华,博士,研究员,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党委委员。兼任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岸带地质与大陆架地质研究中心主任,所学术委员会主任、职称评定委员会主任、《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主编、《海洋地质前沿》主编,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IODP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海洋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兼职教授,青岛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海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山东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山东地质学会副理事长。  相似文献   

12.
海洋技术专业是我校五个省级重点专业之一,学好海洋技术专业课程对提升本专业本科学生的海洋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具有重要意义。该课程改革是以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学生能熟练应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为教学目标,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实现从根本上提高我院海洋技术专业课程的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3.
《海洋区域地质图数据库建设标准(1:50000-1000000)》项目是地质调查标准制修订项目“区调与海洋地质技术标准制修订”工作内容之一。2011年3月,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了编号为总[2011]01-75-02的地质调查工作项目任务书,规定了“区调和海洋地质调查技术标准制修订”工作项目的2011年至2012年工作任务,其中“制定《海洋区域地质图数据库建设标准(1:50000-1000000)》”(以下简称《标准》)工作内容由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承担并实施。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的研究团队结合已开展的我国重点海域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广泛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国内外相关信息,研制适合我国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图可视化表达与社会化服务的数据组织、采集、存储、管理和再利用的规范化标准,完成了海洋区域地质图数据库建设标准及编制说明初稿和征求意见稿的编写,并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完善,通过标准的测试,完成了送审稿和终审稿的编制。  相似文献   

14.
因为隔着厚厚的一层海水,海洋地质研究比起大陆地质研究相对地要困难得多。大陆地质学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系统研究已有200余年历史,而海洋地质学作为独立学科开始系统研究还不到50年。我国从事海洋地质的研究起步更晚,5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才开始对我国海洋地质讲行研究,研究的范围也是逐步扩展的,从渤海扩展到黄海、东海和南海,从大陆架浅海  相似文献   

15.
魏博 《中国科技纵横》2014,(14):247-247
根据大量地质-地球物理实测资料,分析了蓬莱区块海洋地质灾害因素,特别是对海洋工程关系密切的浅层气、断层、埋藏古河道等海洋地质灾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海洋开发与海底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董远忠 《科技风》2013,(10):238-239
随着工业发展的高速进行,我国内陆石油资源日渐枯竭,多数石油相关的下游企业高度依赖进口。我国有着丰富的海洋石油矿藏,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直接关系到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影响着我国能源、经济安全的稳定。随着海洋石油作业从大陆架逐渐向着深海延伸,海洋石油钻井平台作为海洋石油资源开发的主要设备,钻探平台技术和设备升级势在必行。本文将对我国现有石油钻井平台技术和设备与国外先进技术进行比较,为未来我国石油钻井平台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赫崇本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物理海洋学家,海洋教育家,中国海洋科学的奠基之一,他开创了中国“水团”研究,特别是对中国黄海冷水团的系统研究;他领导并参与了1958-1960年间进行的全国海洋综合调查,积累了中国海洋研究的丰富资料,总结了关于浅海的海洋调查方法;他致力于我国物理海洋科学和海洋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物理海洋科学研究的出色人才,为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石油地质学"是石油类院校的特色及核心基础课程。当前,除传统石油地质专业外,石油类高校众多非地质专业学生往往亦选修或开设"石油地质学"课程。虽然,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及教学模式存在差异,但在教学实践中,对于非地质专业的学生,"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及教学安排仍存在些许的不足。鉴于非地质专业的学生可以分为两类,笔者分别探讨了各类人群的专业背景及学习目的,并基于此提出了针对非地质学生"石油地质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认为合理有效的课时分配(包括理论教学与实验),同时修改成绩评价体系将更好地促进本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9.
孟凡 《今日科苑》2007,(19):28-29
海洋,一直以来都承载着人类的许多梦想,它的广阔,它的浩瀚,它的神秘,它的激扬无不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对于浩淼无垠的海洋,究竟还有多少是我们未知的?以海洋之心探索海洋,李玉成教授便是这样乘长风,破万里浪,在研究的海洋里扬帆远航。记者:李教授您这一路走来,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历程呢?李玉成:我祖籍浙江宁波,父亲是位经济学家,由于工作需要,长期在上海执教。1932年12月,我出生于上海。1949年在上海中学毕业后,因为向往物产丰富的东北,报考到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土木系就读港工专业。1953年毕业后留校工作,直到2005年退休。1954至1959年我有幸向苏联专家学习,学会了从事  相似文献   

20.
海洋是国家战略必争领域,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然要求。海洋观测探测技术是认识海洋的基本手段,是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权益维护的重要基础。文章回顾了全球和我国海洋观测探测计划和观测网络取得的重要进展,重点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观测探测技术体系构建的实践,并对下一步发展提出了思考和展望。构建自立自强的海洋科学观测探测技术体系,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前沿问题“双引擎”;强化科技攻关,瞄准最紧急、最紧迫的关键问题持续发力;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海洋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