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电视新闻采访中,“偷拍”采访手法相当普遍。这一手法如果运用不当,往往会造成一定的负面社会影响,甚至触犯相关法律法规。因此,作为新闻工作者,必须谨慎采用“偷拍”手段。即使采取“偷拍”等暗访手段,也应该尽可能考虑周详,尽量避免其中的法律、道德等方面的陷阱,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2.
“偷拍”是电视记者隐匿自己的身份,运用隐藏的摄像设备拍摄并记录一般显性采访中不易获得的信息和材料的一种手段。在采访实践中,一些舆论监督的对象往往对记者有着防范心理,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公开身份就可能使正常的采访拍摄无法进行。从增强新闻评论性节目的真实性和现场感角度看,如果要想得到真实的情况,记者必须隐匿真实的身份,使采访对象在一种不被干扰的情况下按照常态进行。因此,记者只能采用“偷拍”的手段去揭示事实的真相。但是,在法制日益健全,权利界限越来越明晰的今天,“偷拍”不仅唤起了人们对新闻伦理道德的关注,也引起了对“偷拍”的合法性讨论。2002年4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提出:在民事诉讼中,有其他证据佐证并以合法手段取得的无疑点的视听资料或者与视听资料核对无误的复制体,对方当事人提出异议但没有足以反驳的相反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确认其证明力。同时也规定,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新的司法解释有条件地让“偷拍”合法化,而且对“偷拍”得来的证据由绝对否定变为相对否定。  相似文献   

3.
杜冰 《视听界》2001,(3):10-11,15
“偷拍是指记者未与被摄对象沟通,被摄对象完全处于没有觉察的情况下进行的拍摄。”(朱羽君《现代电视纪实》)“偷拍偷录是指被采访者在未被明确告知的情况下,被广播电视记者秘密录音录像并公开发表。”(徐迅《偷拍偷录问题探源》)这里只讨论偷拍的问题,暂时把它定义为:被摄对象在未被明确告  相似文献   

4.
新闻工作者都清楚,评论在新闻报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一谈到新闻评论。有些电视新闻记者和编辑便皱起眉头.甚至叫苦。因为写电视新闻评论不仅要提炼论点,选择材料,而且要慎重地考虑如何拍摄和运用图像。因此,与其它新闻评论相比,电视新闻评论的确“难写”、“难采”和“难编”。笔者认为,只要我们从新闻的实际出发,把握好下列几个关系,电视新闻评论也能迎难而“解”:  相似文献   

5.
文章说,看到娱乐新闻上充斥这么多花样繁多的明星绯闻和名人隐私,人们自然会想到“狗仔队”。“狗仔队”西方称之为“帕帕拉齐”,意大利文的意思是,专门追逐名人偷拍照片的摄影记者。中国内地对“狗仔队”的指责显得义正辞严,比如把他们说成是“哗众取宠到处偷拍私生活,把人逼上不归路的卑劣记者”,似乎不这样说不足以表达对“狗仔队”的愤慨。  相似文献   

6.
马邵娟 《记者摇篮》2005,(1):39-39,41
《大连晚报》连载的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我带着“偷拍”机——记者亲历录》长篇文学,生动记录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记者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暗访的足迹,再现了新闻工作者的崇高职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读后使我颇受感动。为了把握事实的准确性和维护正义的尊严,揭露和鞭笞腐败与邪恶.他们不顾自身的安危,深入“虎穴”进行偷拍暗访。  相似文献   

7.
在新闻界有这样的说法:“把偷拍进行到底!”“像间谍一样偷拍!”现在,偷拍有越演越烈之势,但外界对偷拍意见不一,有人欢迎,有人强烈反对。偷拍为什么会存在?它有什么独特的作用?到底有没有它生存的土壤?它存在的法律根据是什么……偷拍的未来出路何在?一般所说的采访是指显性采访(也称“明访”),与之相对的是隐性采访(也称“暗访”),两者都是采访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隐性采访,广义的指不显示记者身份的采访;狭义的指在采访受到拒绝或估计会受到拒绝时,隐瞒记者的身份,以至伪装成其他身份进行的采访,采访的手段有观察、记录、拍摄、录音(包…  相似文献   

8.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记上海电视台记者邬志豪邬志豪,上海电视台新闻中心的青年记者,担任记者工作已10个年头。从1985年开始,他拍摄的电视新闻年年在全国获奖,总数达到刀条(次),其中“全国优秀电视新闻”特等奖1条,一等奖6条,“中国新闻奖”...  相似文献   

9.
所谓追踪报道是指采用公开或不公开的手法,获取采访对象不愿公之于众的信息,将其曝光。主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公开追踪,这种方式在国外被“帕帕拉齐”们(专门追逐名人、偷拍名人私生活照片并以此赚钱为生的摄影记者)所使用;另一种是非公开迫踪,即隐性采访,记者为了获取第一手材料,隐藏身份如用偷拍等方法进行采访。90年代,追踪报道引人我国后被许多新闻工作者采用,至今越来越流行,特别是在批评性的电视新闻节目中追踪报道已成为重要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0.
电视新闻是通过视觉形象给人以感染的,它是声、画合一的现代化传播手段。所以处理好声、画关系是编好电视新闻的关键。在编写一条电视新闻时,文字记者必须到“画”中去。即深入生活,到拍摄的现场。作到“心中有画”,才能写出“话中有画”、“让画说话”、“话是画的升华”的稿子来。文字记者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受现实生活中生动事物之感染;摄像记者不了解“话”意,不探讨“画”情,就很难选择出最有表现力的  相似文献   

11.
记者的第一个问题是寒暄:“你们搞偷拍的摄像师跟特工差不多吧?”王守城回答:“有可能比特工都特工!”说着,他顺手把记者录音机的小麦克别到了自己的领子上,电视人的专业感不经意地就暴露出来了。  相似文献   

12.
舆论监督本质上是新闻机构参与社会生活、反映社会当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帮助有关部门及早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但是因为舆论监督要监察人的言行,要“揭短”、“亮丑”,自然是被监察对象不愿意、不高兴的事。他们会千方百计对付你,阻挠你,甚至出现限制记者行动自由,抢、砸摄像机,殴打记者等恶劣行径,这就给舆论监督的第一步──前期采访,获取第一手准确的材料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此,近年来以“偷拍。偷录”为主要手段的隐性采访在我国电视新闻媒体中正被越来越多的使用。隐性采访已经成为舆论监督,尤其是电视舆论监…  相似文献   

13.
<正>暗访古来有之。从最早的古代皇帝微服私访,到现今的政府部门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和新闻舆论监督的暗访,似乎与“偷”字都联想不到一起。现在却有这么一种把暗访与偷拍偷录联系在一起甚至等同起来的提法。记者暗访采用的“密拍”方法怎能等同于“偷拍”?这  相似文献   

14.
桂豫  时明 《新闻传播》2007,(8):41-41
毫无疑问,“偷拍”已经成为今天的电视记者获取新闻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正是“偷拍”手段的运用,使得一些正常采访根本无法得到的镜头呈现于荧屏——从江湖游医到黑心矿主,从制假造假到走私贩毒,从腐败官员到算命先生……纷纭世象、芸芸众生,似乎都在“偷拍”之股掌中。特别是在一些曝光类新闻节目中,“偷拍”被视为一个能够痛快迅速地解决问题的“撒手锏”,更是吸引观众眼球、扩大节目影响力、赢得收视率飙升的“秘密武器”。  相似文献   

15.
电视新闻节目拒绝主持人黄匡宇电视新闻的播音,是电视台发挥喉舌作用,将新闻节目内容准确传播出去的重要环节。在电视台播音桌前出任这一环节工作的角色,我国大陆称之为“播音员”,国际上统称为“主播”;在新闻现场采访播报新闻的角色,国内外都称之为“记者”。应该...  相似文献   

16.
王明学 《新闻窗》2007,(2):58-58
电视新闻节目,一般都要先播发“内容提要”。一期新闻能不能吸引观众,“提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提要”是电视新闻的魂,它在一期电视新闻中的作用有时甚至会超过头条新闻。因此,电视新闻编辑要以编写好“提要”为己任。如何才能编写好电视新闻“提要”呢?笔者在多年的电视编辑实践中,总结出了“选择合理、用语恰当、整体适度、吸引观众”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焦点访谈”节目的开播和影响不断扩大,一批“记者-主持人”逐渐被广大电视观众所熟悉。电视记者不仅采访新闻,还走上屏幕主持节目,这是近几年电视新闻领域运转机制发生的变化之一。随着整个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必将有更多的记者、编辑走上荧屏,一身二任地兼作主持人。“记者-主持人”成了电视新闻界中一种既不同于单纯的记者,又不同于单纯的主持人的特殊的“行当”。在逐一探讨去年评选出的首都主要新闻单位名专栏成功的经验的时候,本刊请中央电视台评论部“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的“记者-主持人”自己谈谈对“记者-主持人”工作的看法。我们提出的问题是:  相似文献   

18.
电视隐性采访及其意义   1.对电视隐性采访的理解.   电视隐性采访也被称为秘密采访、暗访、“偷拍偷录“.它作为一个新闻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和公认的界定,这里我们姑且参考中国记协在最近召开的第二届“新闻与法“研讨会上提出的概念:指电视新闻记者以完全或者部分不公开身份、不公开采访工具或设备、不公开采访意图的方法进行新闻采集的一种方式.   ……  相似文献   

19.
电视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如何“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少电视新闻机构在日常考核机制上,都强化了在日常新闻报道中记者出镜的次数,旨在通过这样的机制来促进新闻报道中记者的“到位”率,培养出一批出色的电视新闻出镜记者,同时也借此“做活”新闻.进一步提升栏目的影响力。但很多时候,记者为了“出镜”而“出镜”的现象仍较为普遍。那么.在新闻报道中,出镜记者如何真正做“到位”呢?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观众们会发现在电视新闻节目中,除播音员和主持人之外,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新闻记者出现在屏幕上,特别是深度报道、焦点类栏目,与观众一见面就采取了记者“出镜”这种形式,这是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一个重大步骤。这种转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仅仅是记者功能的扩展,是形式上的变化,或者说是对记者劳动的一种承认,而是电视新闻遵循新闻规律的一项深层次的变革,因为深入到现场的记者“出镜”传播才是最接近新闻事实本身的,这种直接传播的优势就在于其真实性、可靠性以及权威性,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特别是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