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我爱看武术,但不懂武术;我说过武术,但不练武术,只好谈点个人感觉。  相似文献   

2.
我不懂武术,上辈也没有会武术的。可我有一个女儿,因为练武术出了名。  相似文献   

3.
高於茂 《中华武术》2002,(11):61-61
每看到新的一期《中华武术》,我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 30年前,我在北京体育学院读书,那时感到最困难的是武术资料的缺乏。为了寻求资料,我将体院图书馆翻了个遍,遇到武术方面的资料,就如饥似渴地摘抄下来,足足抄了4本。  相似文献   

4.
我思念湘湖,武术的湘湖……一、天上掉下个“林妹妹”2019年10月24日收到《中华武术》杂志主编李平女士微信,转给我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的邀请函:“2019年杭州萧山武术文化湘湖论坛”将于11月16日至18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大会主题为‘新时代武术改革与发展战略构想’邀请出席。  相似文献   

5.
我喜欢武术!因为它使我变得坚强,能时时让我超越自己.去迎接一个个新的挑战。挑战未来、充实自己是我生命中最大的意义昕在。为此,我千里迢迢来到北京.来追寻我的武术之梦。  相似文献   

6.
肖灿 《中华武术》2000,(6):52-52
我看了第4期“武友沙龙”栏目中陈伟同学的自述,很为她决定远离武术感到惋惜。 我以为,其实有很多热爱武术的人都是在忍受着寂寞与孤独的。星光下,刀冷剑寒,子然一身。或许,若有掌声、喝彩和月桂树的花环,就不会再孤寂了吧?可事实总是“知青少,弦断有谁听”。我也好害怕独自练武,终落个“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很小的时候,我就被武术那种气壮山河、势冲霄汉的气势吸引了,但直至入大学,才有机会与武术结缘,被选入校武术队。不久,我参加了省大学生运动会的武术比赛。当时,队友们捷报频传,我却战绩不佳。之后,…  相似文献   

7.
从系统理论入手,以武术发展为研究对象,研究武术发展的涵义和特征,从历史观、整体观、发展观探讨武术发展的战略原则.武术发展是正向的武术运动演变,是一个从古至今向未来延伸的武术运动成长过程.武术发展包括武术作为发展主体的自身发展,以及武术发展所形成的武术文化状态及其演进.武术发展具有社会必然性、历史进步性、需求目的性与内容多元性,武术发展是人的发展.武术发展战略原则需要遵循全局整体观原则、争取和保持主动权原则、目标与手段互动协调原则、间接战略原则.  相似文献   

8.
武术的属性:文化性、艺术性、体育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武术具有文化价值,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的文化属性是其首要属性,其次是艺术属性及体育属性。由文化属性而派生了武术的教育价值,并使武术成为中国、中国人的特征之一;由艺术属性而衍生了武术的表演价值,并使武术成为中国影视的主要元素;由体育属性而形成了武术健身、养生、娱乐的特征,并使武术进入了体育的行列。武术属性的准确认知与定位,是制定武术政策、发展武术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2003年,是我调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主持工作的第一年。从单位名称就能明白,这个单位的工作中心是“研究”。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迈进、国家以科学发展观为方略的今天,抓好科学研究,是各行各业发展的基础。基此考虑,仅在这一年中,我们就相继在上海体育学院召开了“2003年国际武术论文报告会”,在武汉体育学院召开了“2003年全国武术科研论文报告会”。两次报告会的主题依次为“武术属于世界——武术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和“与时俱进,推动武术运动的全面发展”。报告会后,我们请部分入选论文的作者自行对文章进行了必要的修改,汇集成这本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武术研究》。希望此书的出版,对于活跃武术学术气氛、交流武术科研成果,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祖仁 《中华武术》2007,(11):13-13
武术文化历史悠久,所谓"武术文化收藏"其实不是武术文化本身的收藏,而是武术文化运动的衍生物、纪念品的收藏。它们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工艺价值,以及文献参考欣赏价值。武术文化收藏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我的武术文化收藏有着二十多年的历史。从少年时,我就尤其酷爱武术运动。并取得骄人的成绩,从此醉心于武术文化收藏品的收藏。武术文化收藏的内容五花八门,有武术器械、  相似文献   

11.
我是贵刊订户,也是一名武术爱好者,练武时间虽不长,但有不少的收获。  相似文献   

12.
李涛 《中华武术》2006,(5):18-18
本人是一名青年武术教师,工作在大学教学的第一线。武术教学是自己的本职工作,武术事业的兴衰,我们比谁都关心。当看到由北京大学武术研究中心主办、《中华武术》杂志等协办的北京大学第二届中华武术文化国际论坛将在九月份举办的消息,又从北京大学武术研究中心主任李士信教授那里了解到本次“论坛”举办的内容和设想后,我心里很有感触。  相似文献   

13.
我的武术缘     
李帅 《中华武术》2004,(10):54-54
自小我便与武术结下不解之缘,虽一直没有得到过明师的教导,无论学业的压力多么沉重,每天都要抽出点时间自练。虽练出点成就,然而对武术神奇、奥妙的内功却是所知无多。中华武术有隔空击物的功夫吗?要不是亲眼目睹,的确很难相信。  相似文献   

14.
裴向军 《中华武术》2002,(11):61-61
本文作者以日记的形式表达了对《中华武术》的深厚感情,在此仅节选其中两篇。——编者 2001年6月27日 明天就要离开学校了,今天上午到图书馆将2000年全年的《中华武术》都买了下来。虽然这12本自己每本都读过,甚至有些精典的东西自己还能脱口而出,虽然再有6000里路才能到家,但我仍然心甘情愿。正是由于对武术的热爱,使我在学校  相似文献   

15.
对当前武术发展中,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分离、武术在现代社会的价值等焦点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得出社会时武术发展需要性结论,对武术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把竞技武术、传统武术和大众武术结合一起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许强 《中华武术》2006,(7):46-47
武林旋风小子——听起来好像武侠小说或武侠电视剧里侠客的名字。我为什么要取这个网名呢?这跟我从小喜欢武术有关,我拥有一段关于武术的曲折故事。  相似文献   

17.
中华武术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武术根植于中华文化,具有中华文化的同一性、普遍性;武术的基本属性是武术的技术性;中华武术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并成为中华文化当然的组成部分,因其自身特有的区别于其他组成部分的基本属性是其技术性而不是其他.武术技术是武术的根本.技击是武术技术的特点,中华武术与其他技击“意同形不同”,是技术差异,是不同技击项目存在并能传承的原因.离开中华武术的基本属性武术技术去空谈武术文化是空中楼阁,只有站在武术技术属性基础和中华武术在中华文化中的正确定位上研讨武术的文化属性才是其正确之路.  相似文献   

18.
20人说20年     
《中华武术》2002,(11):4-5
中华武术魅力无穷。她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其他体育项目不可替代的。武术需要宣传,宣传需要武术。你们有幸从事武术的宣传报道是很光荣的,任务也很艰巨。 《中华武术》杂志作为传播武术的专业媒体在过去20年中发挥了特殊作用。由于你们卓有成效的工作,《中华武术》已成为海内外广大武术爱好者最喜爱的刊物之一。作为一名老体育工作者,贵刊的普通读者,我衷心祝愿《中华武术》越办越好,在挖掘传统武术、全民健身、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方面创造新的业绩。在武术进入奥运会、走向世界的征程中再立新功。 ——李梦华(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名誉主席、国际武术联合会名誉主席)  相似文献   

19.
孙国梁 《精武》2010,(11):3-5
我的父亲孙铭九先生是黑龙江省著名的老拳师,他一生喜爱武术、追求武术、实践武术、献身于武术。他少年习武,中年求武,用武教武,改编武术套路,直至老年。他在工厂工作时,勤劳敬业,吃苦耐劳,动脑创新,多次获得各级奖励,最高被评为省市劳动模范。他在练武时,牢记师傅的“持之以恒,必有奏效”的教诲,不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总是闻鸡起“武”,苦练不辍。  相似文献   

2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武术之乡已经具备了的发展武术产业的生产要素进行分析,认为武术之乡较国内其他地区在发展武术产业上有较大的资源优势。从区域经济的增长机制上看,武术之乡是发展武术产业极具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增长极,是开发武术产业第一选择的区域切入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