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象】创设学生喜闻乐见和富有悬念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新课程实施中数学教师的共识,但有的教师创设的情境实在令人不敢苟同。如一位教师执教“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先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是美丽的大草原,一张是沙漠。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感想,然后出示一组信息:绿峰林场去年种杨树100棵,成活98棵;种杉树400棵,成活380棵;种松树500棵,成活485棵。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成活率,得出结论是建议在沙漠里种杨树,因为这种树成活率高,通过这个情境引出百分数的意义。从表面上看,这个情境的创设没有问题…  相似文献   

2.
一次上课时,有位老教授问台下的学生: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前面有两棵树,一棵粗,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老教授一笑,说:可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  相似文献   

3.
例1 某校开展植树活动,四、五、六年级学生沿公路一旁共植树204棵。从东向西数,第1棵到第120棵是四、五年级学生植的,从西向东数,第1棵列第160棵是五、六年级学生植的。问五年级学生植树多少棵?  相似文献   

4.
一、由一棵桂花树缘起(一)情境导入教师赞赏中山路小学校园的绿色风景,同时提出,有一个现象让他感到困惑,并向学生展示摄像短片:道路两旁的桂花树中,有一棵早已干枯(死亡),而这棵桂花树又是与其他桂花树在同一时间种植的。(二)提出问题在观看短片的过程中,学生都非常关注那棵枯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标:1.用“情境启导”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动手操作和大胆想象,激发学生说的愿望,训练学生说话,做到完整、连贯。2.在提高学生听话、说话能力的同时,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3.教育学生要爱护树木,初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说话,做到完整、连贯。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明确要求。出示实物:一棵种在花盆里的小树。师:小朋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客人,她是谁呀?生:一棵小树。师:你能说说这棵小树长得什么样儿吗?生:这棵小树枝干是细细的。生:这棵小树身上的树叶是嫩绿…  相似文献   

6.
班级是一棵大树,为了这棵大树的茁壮,班主任要做一个出色的园丁,学生就是一片美的叶子。  相似文献   

7.
老师好     
天下的学生知多少 ,都说自己的老师好 ,象妈妈有颗善良的心爱的阳光心头照。阳光暖 ,心头照 ,一棵一棵小苗苗 ,一天一天在长高 !天下的学生知多少 ,都说自己的老师好 ,象园丁有颗奉献的心 ,爱的雨露润小苗。洒雨露 ,润小苗 ,一棵一棵长成材 ,辛勤的园丁立功劳 !老师好@常春城$河北《邯单阳报》社!邮编:056002  相似文献   

8.
在比多比少应用题,特别是反叙应用题的教学中,学生对题中的数量关系往往模糊不清,从而导致解答的错误。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借助线段图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如教学应用题:“果园里有苹果树312棵,比梨树少25棵,梨树有多少棵?”我先指导学生画一条线段表示苹果树的棵数,在画表示梨树棵数和线段时,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苹果树的棵数和梨树的棵数谁多谁少,因此表示梨树棵数的线段应比表示苹果树棵数的线段长一些还是短一些。通过分析,学生认识到应该画长一些。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设想,假如两种果树的棵数同样多,那么表示它们棵数的线段就应同样长,用虚线将表示苹果树棵数的线  相似文献   

9.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六册《三棵银杏树》是一篇讲读课文。可从课后“思考·练习”入手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合理改编“思考·练习1”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教师可设计几道填空题 ,让学生边默读边完成 :(1)我家屋后的空地上有三棵银杏树。一棵_____,两棵_____。(2)这三棵银杏树 ,冬天 ,_____。春天 ,_____。夏天 ,_____。秋天 ,_____。(3)银杏树的干_____,枝_____,叶_____,花_____,果_____。(4)有了这三棵银杏树 ,春天 ,我们可以观赏到可爱的_____;…  相似文献   

10.
一、创设情境,提取信息。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播放一段少先队员春季植树的镜头,并由此给出一条信息。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松树棵数是柏树的4倍”你能联想到什么?并让学生把自己的联想在小组内交流。学生小组交流……〖点评〗由于教师提供的信息具有开放性,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联想,因而彼此间就有了交流的需要。学生汇报小组交流情况:生a:我们小组根据“松树棵数是柏树的4倍”联想到了“柏树棵数是松树的14”、“松树与柏树的棵数比是4∶1”、“松树与总棵数的比是4∶5”。生b:我们小组不仅想到了以上三点,而且联想到了“可以把柏树的棵…  相似文献   

11.
不久前,我们听了一位老师上的一堂思维发散课.这位老师首先在黑板上出示一道简单的应用题:“有桃树30棵,梨树50棵,两种树一共多少棵?”然后要求学生把已知条件变为间接说法,进行发散思维.学生们纷纷回答:  相似文献   

12.
教学设计(一) 教学内容:第五册40页例1 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定向探索。一、确定目标,激发兴趣。教师出示复习题: 1.口算:①今年三年级学生植树420棵,四年级学生植树500棵,两个年级的学生共植树多少棵?②商店里有电视机91台,已卖出34台,还剩多少台?③一筐苹果重25公斤,3筐苹果一共重多少公斤?  相似文献   

13.
杨敏 《云南教育》2001,(6):32-33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意采用比较的思维方法,帮助学生开拓思路,辨析异同,弄清不同解法的优劣,学会选择最佳解法,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一、通过比较,开阔思路   例 1果园里有苹果树 15棵,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 3倍,果园里有果树多少棵 ?  学生根据果园里的果树包括苹果树和梨树,先求出梨树的棵数,再求和是不难列式的,算式为 15+ 15× 3。   借助线段图,利用倍数关系,还可启发学生用另一种方法解:   引导学生讨论:把苹果树 15棵看作 1倍,梨树的棵数就是 3倍,两种树的棵数共是 15棵的 4倍,于是得出算式 15× (…  相似文献   

14.
在一堂分数应用题复习课上,教师让学生解答下面的题目: “育才村今年植树2736棵,比去年植树的棵数多7/50,今年比去年多植树多少棵?”在大多数学生做好以后,教师指名把解答结果写  相似文献   

15.
“两步计算应用题”中有这样一道例题 :果园里有桃树 78棵、梨树 3 6棵 ,苹果树的棵数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数少 2 0棵。苹果树有多少棵 ?想 :根据果园里桃树 78棵、梨树 3 6棵这两个条件 ,可以求出什么 ?再怎样求苹果树有多少棵 ?列式 :( 1 ) 78 3 6=1 1 4(棵 )( 2 )。一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努力引导学生掌握综合法解题的思路。每做完一题都要深究“你们怎样想的 ?”当学生流利地说出“我是这样想的 :根据苹果树有 78棵 ,梨树有 3 6棵这两个条件 ,我们可以求出桃树和梨树共有多少棵 ?列式是 :78 3 6=1 1 4(棵 ) ,再由求出的桃树和梨树共有 1 1…  相似文献   

16.
一位教师教学"比多"、"比少"应用题练习课的教法是——首先,让学生板演一道习题:"三(1)班学生植树227棵,三(2)班学生植的树比三(1)班少45棵.三(2)班学生植树多少棵?”学生算完,教师将题中的"少45棵"改成"多45棵"再给学生计算.学生计算完毕,教师引导他们比较两个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突出所谓关键词"多"与"少"来确定用加法还是用减法.课上完后,听了这节课的教师建议教者出了一道题目给学生解答:  相似文献   

17.
好大一棵树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时常会告诫学生:“同学们,我们是一个班集体,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要有集体荣誉感……”可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无论是“集体”,还是“集体荣誉感”,都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已。鉴于此,我设计了一次主题为“好大一棵树”的主题队会。在队会开始前,我首先在黑板上画了一棵“大树”,但这棵大树只有光秃秃的枝干,一片叶子也没有。我请学生观察这棵大树,让他们说一说这是一棵怎样的大树。同学们一下子像炸开了锅,你一句,我一句。有的说这是一棵快死的树;有的说这是一棵老人树,它已经老得所有的叶子都掉光了;还有…  相似文献   

18.
安徽繁昌县保定公社黄堰小学久长教学点教师周秀珍自1972年起,坚持带领学生种树。她每年从自己家里拿来十多棵树苗,发动一年级学生一人栽一棵,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并以实际行动教育孩子们爱护、管理好树木。现在许多树木已经生长成材,围径大多达到2尺。除支援大队6棵成材树建公房  相似文献   

19.
《两步应用题》的教学是在一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学生今后学习三、四步应用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教学例1又是学生学习两步应用题的第一步。例1的教学重点是掌握两步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答方法,难点是找中间问题。 一、导入新课,运用迁移规律 一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生已经掌握,它是解两步应用题的基础。先将教材的例1改成两个一步计算应用题作为准备题:(1)新华小学前年植树125棵,去年植树146棵,前年和去年共植树多少棵?(2)新华小学前年和去年共植树271棵,今年植树的棵  相似文献   

20.
偶然见到边存金老师的《做一棵会摇动的树》,感觉题目很吸引入,为什么要做一棵会摇动的树呢?原来,他把好老师比作一棵会摇动的树,认为只有教师自己成为了一棵会摇动的树,才能去摇动另一棵树,才可以和学生一呼百应。形象贴切,人情人理,道出了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