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建国后,由于苏联模式的弊端日显,使得毛泽东开始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探索,主要体现在关于国情的认识、关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认识,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的认识,关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认识,关于经济体制的认识等几个方面,这些认识对后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和实践,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进程,大体经历了理论准备阶段、全面探索阶段、理论验证阶段和理论创新阶段。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的历史性成果主要集中在根据地对敌斗争的重要战略和方法上;对经济建设发展的指导思想上;对形成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条件的认识上,以及从制度和体制的创新上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问题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在毛泽东生前整整 2 0年的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 ,他在如何处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中 ,求得社会主义生存和发展 ;在怎样解决社会经济的客观规律和主观认识的矛盾实践中 ,找到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 ;从什么角度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在相互作用中抓住主要矛盾并及时转移工作中心 ;在体制探索上 ,选择什么样的模式建设社会主义等四方面都有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4.
中共三代领导集体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质进行了探索,做出了重要贡献。考察三代领导集体探索的过程,可以得出以下历史启示: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质的定位与马恩对共产主义社会本质特征的界定是一致的,有着内在的理论渊源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不同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的认识过程,反映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5.
文章重点分析了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对当今中国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相关认识前提。毛泽东社会主义认识和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奠定了基础,其对社会主义的有益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政治和实践上的准备,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教训,也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展社会主义本质是保证社会主义长期稳定繁荣的关键;社会稳定是保证社会主义本质得以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出的重大贡献在于,他深刻论述并解决了以下基本理论问题:恢复和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关于两种类型民主的区分。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民主,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确立了根本原则:关于民主地位的深刻认识,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开辟了道路;关于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主张,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毛泽东对选择一条怎样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本文试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自己的路”;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分阶段进行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根本出发点;“走自己的路”,并不拒绝学习和利用发达国家的文明成果和四个方面来论述这一问题的。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经历了三个历史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马克思主义阶段,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广泛传播的阶段;第二阶段是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阶段,这是一个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初步探索的阶段;第三阶段是邓小平理论阶段,这是在对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程度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对如何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的认识日趋成熟的阶段,从而宏观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以苏为鉴,倡导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探索建设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在艰辛的探索过程中,明确地回答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他着眼于我国国情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的思想,是建国初期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纲领.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思想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11.
建国以后,毛泽东立足于中国国情.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其主要贡献为:提出了摆脱苏联模式,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建设道路;提出了中国尚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论断;提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体目标和战略步骤;提出了勤俭建国和增产节约的经济建设方针。毛泽东的这些艰辛探索,对于我们深刻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产义的基本矛盾中科学揭示了社会发展总的方向并勾画了未来社会的基本轮廓和基本特征;列宁在领导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恩关于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思想,但仍然没有达到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对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飞跃,是马列主义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3.
十六大报告,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明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识:一是社会主义政治明概念确立的过程;二理解社会主义是皇大明有机统一的社会;三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明建设的根本内容;四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明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指明了方向;政治文明就是人们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主要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的优化和政治生活的改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以往社会的政治文明根本不同,它是一种新型的政治文明;在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首先明确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根本途径和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15.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是,认识、掌握并学会运用社会主义发展的各种客观规律是一个复杂和困难的过程。社会主义国家落后的社会经济基础,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造成了特殊的困难;敌对势力的破坏和捣乱是社会主义在长期曲折中发展的重要原因。由此,决定了社会主义必然是一个长期曲折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不需要商品生产,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应发展商品生产,斯大林仅仅提到了商品生产,毛泽东则对商品生产作了一些可贵的探索。他认为:(一)中国需要商品生产;(二)商品生产具有积极作用;(三)我国的商品生产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四)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价值规律的作用。他的探索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巨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哲学思索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之;2.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3.发展是硬道理;4.抓住机遇发展自己;5.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6.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判断标准;7.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8.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某种暂时复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带规律性的现象。这些哲学思索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思想的深层理论依据,也是邓小平理论哲学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及方针政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法律援助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提高法律援助受援方的觉悟,激发他们投身改革开放的热情和社会主义积极性;纠正侵权的错误思想,提高其对有关法律法规的认识,促使其自觉服从法院的正确判决和调解;使法律授助制度深入心,促使法律授助工作顺利开展;保证法律援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的社会主义要赢得对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就必须吸取社会主义建设在20世纪的经验教训,即:要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及时代特征相结合,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要逐步清除封建官僚主义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在改革开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及社会主义方向,粉碎资本主义和平演变阴谋。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一直是在曲折中发展的。十一后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井依据改革开放的实践,科学的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在党的十六大上,我们党又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有了新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