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我们县站的广播稿中,常常见到一般化的语言。称赞一个人的工作精神时,总是说:“吃饭无味,睡觉不香,一心扑在工作上;写到人物思想时总是:有人说他傻,他情愿做这样的傻子;写到对人物评价时总是:大伙一个个翘起大拇指,说他是我们的带头人。这些语言,可说是陈词滥调,似乎从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一样没有生机,听众也早就听腻了。  相似文献   

2.
在新闻写作实践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并没有有意地去虚构新闻,而写出来的东西却出现了失实的现象.有的甚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极坏的社会影响。这些无意的过失说明,在我们的新闻写作中,有一种很容易发生的现象常常被我们忽略:这就是新闻写作中的“异化”。 一、关于“异化”的界定 “异化”一词从哲学意义上讲,指的是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东西。这里,主要指的是自然信息的摄取、素材与体裁的选择、新闻写作的具体操作过程等将自然信息转化为新闻信息时,由于作者自身的原因,而导致的新闻的失真,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信息走样。  相似文献   

3.
王龙海 《大观周刊》2011,(44):32-33
在中国古代特别是先秦时期流行的这样一种论辩、立说的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即:许多思想家、辩说家们为了确立某一抽象道理的合理性或荒谬性,常常举引其他在内容上与之很不相关的事物的情况来比类所要阐述的观点和看法,以浅显的事物的情况来说明和论证深刻而抽象的道理。《淮南子》把这种现象概括为“言事”与“言道”相结合,“言事”为“言道”服务。  相似文献   

4.
6月24日晚上,在看央视5频道《豪门盛宴》时,见到了这样一种情景:当一向以稳重大方著称的节目主持人张斌问候在座的现场观众时,观众席上却“刷”地举起了两块字迹歪歪扭扭的牌子,一块写着“张斌,辛苦了”,一块写着“张斌,我们爱你”。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一家人讨论开了。妻子说:“这可不是明星演唱会呀,是不是搞错了?”儿子说:“节目办得好,当然有人喜欢呀!”节目好在哪?大家说了很多。我是一个激情不足、理性有余的准球迷,我也欣赏《豪门盛宴》,欣赏张斌。张斌主  相似文献   

5.
从六十年代末进县广播站当编辑到现在快26年了。近几年来,我深深感到自己多年来所从事的广播工作,在人们生活中的位置似乎在倒着变化,变得小了,变得轻了,广播新闻工作者总是有那么一股失落感,望着电视台、报社的同行,感到我们比人家矮了半截子。许多人都说昔日的“广老大”变成了“广小三”。你看,给电台的来稿一度锐减,一些通讯员将复写得最不清楚的一份递到广播台,编稿时常常为辩认一个字一句话费好大劲儿,有时还得打电话、写信核对;广播收听率也受到影响,用了某单位、某作者的稿件,过后见到他们问听到了没有,得到的回答竟然是:“哎呀,忘听了”;外出采访,人  相似文献   

6.
在基层广播报道中,常常见到这样的事例:某些同志无论报道的体裁、内容、主题如何,总要穿插“群众访谈”于稿件之中,千篇一律地列举:某某群众如此说……由于所采访的群众缺乏代表性、典型性,这  相似文献   

7.
在新闻宣传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我们编发某一稿件,组织某一次战役报道时,本来是想让受众正确理解某项方针政策,正确认识形势,分析问题,从而说服和指导他们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可是,当某些受众接触到我们的新闻报道时,他们或者产生反感,拒绝接受这种宣传;或者从相反的角度去理解这种宣传。有些落后的东西,“报纸不批不知道,报纸一批做广告”;有些先进单位和典型人物,“广播不吹受人爱,广播一吹遭人怪”,这类新闻宣传所获得的效果和宣传者希望通过新闻宣传所获得的效果恰恰相反的现象,我们称之为新闻宣传中的“逆反效应”。  相似文献   

8.
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其性格特征,它表现为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那么我们常常面对的报纸有没有“性格”呢?我的回答是:“有。因为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那份报纸怎么样?”“它很严谨”,或者“它很活泼”。这既是读者的评价也是在说报纸的“性格  相似文献   

9.
他们是这样一类动物——如果我能每年组约到他们当中任何一位的一两部书稿,就能让出版社的头头见到我都会端出一副温婉如春风拂面般的笑容。——不算题记一“……我只是用肢体在写作。”陈村说。陈村是在谈论当代作家时这样说自己的。先说了史铁生的创作:“他和我们都有些不一样。因为残疾,因为命运对他不公正,他会思考很多事情,这些事情是我们平时不去思考,或者不愿思考的,比如生命、时间、死亡和黑暗等。他所有的小说,包括《务虚笔记》,写得都像诗一样,很干净,这说明了他  相似文献   

10.
宿命论种种     
不知为什么,近几年,新闻传媒中的宿命论用语多了起来。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种类型: 一、将事业成败归结为“运气”。足球比赛,某队员一脚射门,球中门框,这时电视转播的评论员就说:“运气不好。”比赛结束后,电视评论员常常这样说:某某队没有输在技术上,而是输在运气上。报纸的报道中也常有这样的说法。明明是脚法不好,技术  相似文献   

11.
最近,从一家报纸上见到这样一则言论标题:《莫把新闻当商品》。读罢,继而细看文章内容,方知作者批评的是那新闻稿一稿多投的现象。笔者是搞编辑工作的,可以说略知其中“行情”。现在,新闻稿一稿多投的现象恐怕并  相似文献   

12.
谢顾问:领导提出“结合工作搞报道,工作报道双丰收”的要求,这无疑是对的。可是也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某单位工作上去了,而通讯员没有能使经验见报,于是便招来战士们对通讯员的埋怨,甚至说我们“没本事”“不争气”。面对种种埋怨,我们通讯员应当怎么办呢?84806$队孙回孙回同志:你们领导上给通讯员提出的“结合工作搞报道,工作报道双丰收”的要求是对的,你们作为通讯员,应当把它当作一个努力目标。当某个单位工作上去了而报道落后了时,不妨先检查一下自己:是自己没有看到工作成绩强报了,还是稿件没写好没被报社采用,如果…  相似文献   

13.
赵克 《中国地市报人》2013,(Z1):106-107
在采编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面对同一件事情、同一篇新闻稿件,记者或编辑不同,报道的效果也大不一样。在解释这个问题时,我们常常会说:因为每个记者、每个编辑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工作责任心不一样。如果从理论上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分析,那就是各个记者、各个编辑的主体意识有强弱之分,导致了采编效  相似文献   

14.
用自己的“声音“说话——节目主持人语用方式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今很多节目主持人的身上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作为编导手中的一个“棋子”、一个“道具”,主持节目时大多有现成的说词或台本,他们只要在节目里背将出来,或者“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哪怕是一个新手,不消多日就能操练得十分熟练。 对此,听众和观众怎么看呢?有人说:中国电视节目上不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假”,尤其是主持人的语言,很少是自己的所思所想,大多数扮演的只不过是代言人的角色。  相似文献   

15.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熟悉的“海迪姐姐”没有了音讯。当再次见到她时,她带来一份沉甸甸的礼物: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她说,自己是沉入“海底”了,她不想沉湎于大家熟悉的光环中,她要寻找最美丽的珊瑚和珍珠。  相似文献   

16.
几乎所有的新闻理论著述都要提到“新闻时效”。或说:“时效”是新闻的生命;或说:“时效”是新闻的灵魂。在评论某篇新闻作品发稿迅速时,人们也常常来一句“此稿时效性强”或“此稿时效快”,仿佛“快”就是“时效”的代名词。然而笔者竟对“时效”这个使用频率极高的概念感到有些模糊。于是学得牛儿吃草,反复咀嚼,以助消化。  相似文献   

17.
作为几千人的某中央直属企业信息中心主任,杞主任日常工作内容涉及到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流程、设计信息系统等等。但谈到自己所领导的企业信息化工作时,杞主任怎么也提不起精神来。俗话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由于资金的困扰,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常常是举步维艰。杞主任说:“我们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项目缺乏资金。十几万的项目.一两年能批下来就实属不易。而通常这样的项目也是几年才有一个。”  相似文献   

18.
今年《新闻战线》第五期《“名人效应”之类》一文,有这样一句话:“马克思说:‘伟人们之所以看起来伟大,只是因为我们自己跪着,站起来吧!’”这句话不是马克思的话。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曾引证过这句话。他说:“早在1789年路斯达洛编辑的报纸上就有过这样的警句:‘伟人们之所以看起来伟大,只是因为我们自己在跪着。站起来吧!’”(《马克思恩格斯  相似文献   

19.
许静 《新闻前哨》2007,(5):80-80
在新闻实践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对某事、某单位或某人的舆论监督有“头”无“尾”,缺乏力度,导致公众对媒体产生“怀疑”和“不信任”。要消除这种“不信任”,新闻舆论监督就必须“寻根究底”。一  相似文献   

20.
险地出新闻     
险地出大新闻,也出名记者。因此,当记者的要敢于闯险。有一次,我在大兴安岭见到一位驻那里的记者,我问他:“大兴安岭大火时你在哪里?”他说,当时他在北京学习了一段以后,已在那里想办法调到北京的某新闻单位去。我惊呼:“你误了终身大事了”我告诉他,记者的成就是随事而走的,大兴安岭大火这样的事,当记者一辈子也不一定碰上一回,太可惜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