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茅盾的散文《风景谈》构思精巧,文笔跌宕,结构严谨,富于变化,一向为人们所称颂。文章共描写了六个画面,用五节概括性抒情议论文字串联起来,表在写风景,意在歌颂人,在写景颂人艺术上实在独具匠心。第一个画面:沙漠驼阵作者用静景勾勒出猩猩外的沙漠,向我们展现的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颜色纯白,声音是寂静。“然而”一转,用动景手法描写了驼阵,形在变化,由远而近;色在变化,由黑到猩红;声在变化,由丁当到和谐的旋律。这些一般的人类活动出现在荒凉而死寂的沙漠上,就成了一幅风景画面。末句用抽象而简括的文字,提示读者,本文虽谈的是风景,然而赞美的却是人的活动,使文章的枢纽一下子打开了。第二个画面:农歌夜唱地点是黄土高原,时间是月夜,对象是辛勤劳  相似文献   

2.
教学设想:《风景谈》是一篇散文。散文要通过写景或记事表现出一定的主题。本文即通过六幅“风景画”,赞美了“自然伟大,人类更伟大”,进而歌颂延安军民所表现的民族精神是“伟大之中最伟大者”这一主题。理解这一主题的难点在于把握六幅画面,如何处理六幅画面是授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实际教学中,我通过启发学生分析画面结构及其特点,从而完成对全文主旨的把握。  相似文献   

3.
[教例简述]导入:《风景谈》为我们描绘了六幅风景:广漠苍凉的“沙漠驼铃”,田园牧歌式的“高原归耕”,充满火热生活气息的“延河夕照”,韵味无穷的“石洞雨景”,明丽清新的“桃林茶社”,庄严肃穆的“北国晨号”。它们构成“风景”的画卷,流动着美的旋律,呈现出美的层次。我们今天要研读的,就是课文中美的层次。1.首先让我们体味六幅画面中的美的层次。请同学们认真准备发言并畅所欲  相似文献   

4.
茅盾的散文《风景谈》,通过几个颇具特色的风景画面,生动地描绘了充满着希望的西北高原上革命圣地的风光和那里新的人物,新的生活。在这些风景画面中,人物和景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人物是核心,景物是陪衬,两者不可割裂。一些评论《风景谈》的文章,往往只看到人物,忽视景物,或者相反。这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5.
茅盾的散文《风景谈》是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的杰出抒情名篇。它通过风景场面的描绘,热情地歌颂了延安的革命景象,生动地展示了革命人民崭新的精神面貌和崇高的理想境界,景与情巧妙交融,给人以一种强烈的美感作用和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本文仅就《风景谈》中的自然美,试作粗浅分析。 所谓自然美,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事物的美。即大自然的美。按照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关系,自然美可以分成两大类。 其一,未经人们直接加工和改选过的,但己为人们所认识与掌握的自然物的美。如《风景谈》中”茫茫一片”、“纯然一色”的沙漠,黄土高原上蓝天、明月、黑魆魆的山,延河岸边满天的彩霞,汤汤的河水,以及“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等等。 其二,经过人们直接加工、改选过的自然物的美。我把它叫做第二自然或人化了的自然。如文中“层层的梯田”、“丛密挺立的谷子”、“荞麦、大麻、玉米、石阶”、“断碣”等。 以上所述,是传统美学中关于自然美的两大分类。在我看来,第二自然还有一种形式,即主观自然,这种自然,渗透了作者的精神活动。  相似文献   

6.
《风景谈》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比如,在笔法上,尖锐与含蓄,严肃与轻松,相反相成巧妙结合;在表述方式上,描写、抒情、议论信手拈来自然融会;至于“大题小做”(茅盾语)的独特构思与别具匠心的“剪辑”更是耐人玩味。这里,仅就“剪辑”艺术试作赏析。“剪辑”,本是创制影视作品的手段,而《风景谈》确乎有些“影视”味道。全文由六幅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画面组成,我们不妨按照记叙内容给它们逐一加上标题:一、沙漠驼铃,二、月夜归耕,三、延河夕照,四、石洞雨景,五、桃林小憩,六、北国晨号。但是,这六幅画面的安排既不以时间为序,也难以反映作者履迹的先后——“剪辑”使然!  相似文献   

7.
《风景谈》的结构新颖别致。总的来看,作者是用“回忆”和“议论”这两条线交叉进行,把几段“风景”组织在一起的。“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这一起笔,可谓一语破的,等于明确宣布:我所回忆的是与抗日有关的事,我所写的是抗日根据地的风景,因此一看到关于抗日战争的电影,就立刻引起了这些回忆。于是作者就用回忆的形式,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又一幅的图画。为什么这些图画,如此深刻地留在作者头脑里,需要向读者精心描绘呢?那一次比一次更加深刻、精辟,更加耐人寻味的议论答复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茅盾的《风景谈》是一篇体现了茅盾美学思想的出色散文。作为散文,《风景谈》达到了一种以真情实感为基础的艺术境界,展示了多层次的内心图景,表现了丰富复杂的思考内涵。作者以延安之行为线索,把自己的心理感受融进了自己的描写对象,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幅色彩鲜明、意蕴深厚的画面,使读者从中受到感染,得到启示。从表现方法来看,无论它的结构、描写、语言,都有非常突出的特色。无怪作者  相似文献   

9.
《风景谈》一文包含的美学观点唐明哲一、美为人而存在美是一种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离开了人,就没有审美的主体;离开了人,审美客体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沙漠驼铃”画面中,作者从观看《塞上风云》的预告片引出猩猩峡外的沙漠:“茫茫一片”、“纯然一色”,热...  相似文献   

10.
《风景谈》是茅盾先生的代表作,也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这篇托物言志类的散文共写了六幅画面,其主旨在于借写风景来写人,写人的精神世界。关于这六幅画面的命名,教材的编写者在课文后面专门设计了一道练习题予以检测,可见这一问题是很重要的。然而,这道练习题提供的六幅画面的命名,笔者认为有些不妥,故谈一下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浅见,以求正方家。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那么给这六幅画面命名应依据什么基本原则呢?现行高  相似文献   

11.
茅盾的《风景谈》是一篇具有深刻哲理的优秀散文。文章撷取六个风景画面,组成浑然一体的艺术画廊,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延安和整个抗日根据地欣欣向荣、积极向上、抗日卫国、创造美好未来的社会风貌。作品从“人与自然”的哲学命题的高度,通过具体画面,赋予抗日军民以更深刻更恒久的内涵。现在,我们品读这篇作品,并不因其历史背景的变迁而觉得其意义黯然失色。  相似文献   

12.
散文教学应当引导学生体味意境美,因为在散文的审美特征中,追求诗的意境是非常突出的一点。所以,我们欣赏散文,教学散文就应当着重领略它的意境美。 但是,散文的意境如何言传,让学生体味到?这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值得探讨。现以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茅盾的《风景谈》为例,谈谈散文的意境教学。 意境即生活图景与思想感情融合一致的画面,所以必须扣住“景”与“情”两个方面展开教学。 我的方法是,首先借助预习提示和学生阅读,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和基调,想象散文中描绘的图画,体味回荡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吟唱,体味  相似文献   

13.
读朱自清的散文,如同观赏和品味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荷塘月色》宛如一幅色调朦胧的水墨风景;《绿》又仿佛一组颜色明丽的水彩;而《威尼斯》却又如同一幅颇具西洋风格的油画。三篇散文,给人的审美感受不同:《荷塘月色》表现的是朦胧之美,文  相似文献   

14.
如何正确理解《风景谈》第五节的思想内容?课文后面的"思考和练习"中说:"这篇散文共写了六个风景画面",认为这节文字描绘了一幅风景画"石洞雨景".我所看到的有关教学参考资料大多持与此相同的看法.要正确理解这节文字的思想内容,是离不开对  相似文献   

15.
散文鉴赏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安排了三个单元的散文鉴赏课。教师如何按照新课标的理念,以“引导者”的角色去带领学生在文学鉴赏的天地里“游目骋怀”,在此,笔者试图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主要以第三册教材或读本中的一些篇目为例谈几点自己的作法。一、引导学生多读,读出散文的画面诗是画,散文也是画。佘树森先生在他的《散文的艺术魅力》一文中说:“当我们阅读散文,接触到那些意象的时候,我们的心灵,不仅会为作者的真情所动,而且还会同作品的抒情背景相融合,产生出自己的想像,在心中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画…  相似文献   

16.
《风景谈》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职业教育中心《语文》基础版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篇。本文通过六幅“风景”的描绘,赞美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以“崇高”一词为切入点,与学生在“崇高”中穿行对话,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7.
<正>这一次,小书虫要重磅推出一部“影片”——《森林报》。咦,不对呀,《森林报》不是一本书吗,怎么变成“影片”了?如何让一行行的文字变成影片中那样一幅幅有色彩、有声音、有动作的画面呢?只用一招——诵读——就可以。森林、农场、苔原、沙漠、高山、草原、海洋……一幅幅优美的风景,一种种不同的生物,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故事,怎能只停留在文字上?  相似文献   

18.
《风景谈》的对照艺术兰州市二十七中白辽玲《风景谈》是1940年茅盾在延安生活了近6个月后,写下的一篇“见闻录”式的散文。它是茅盾散文的力作,与《白杨礼赞》并称为姐妹篇。《白杨礼赞》脸炙人口,蕴意鲜明,感情激越,得力于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风景谈》朗朗...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编义务教育教材第九册中《背篼》是一篇短小优美的散文。文章以简练而宫有情味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农家孩子黄昏打柴归来的形象,展现了一幅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读此文,那勤劳、纯朴的山娃子仿佛巳活脱脱来到你眼前,令你无法抗拒内心对他的爱。 怎样让此景、此情轻松留住,添一份永恒记忆中的甜点,成了我和学生共同的目标。为此,在教学此文时,我们采用了“配画明文,文画共赏”的方法。 一、初读试画,感知美 在出示课题后,通过简笔画“背”开篇,既掌握了字形,又理解了字义。“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的每一个小节都可作画,同学…  相似文献   

20.
纵观现在的课堂教学“,霸王式的对话“”、放羊式的对话”屡见不鲜,那么真正的对话是什么?它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下面就一则教例中的“对话”谈谈个人的粗浅体会。【教学内容】小学语文国标本(苏教版)第十册第四课《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师:课文满怀激情地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充满生气、美丽温馨的大自然画面,当我们身在其中,身临其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一定是感慨万千!如果是你,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生:我最深的感受是远离城市的喧闹,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尽情地呼吸那里的新鲜空气,尽情地欣赏那里的美丽风景。师:看来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