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课例说明 “摩擦起电”这个小实验来源于小学教科版新教材《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该实验说明用塑料用具(如塑料自动笔、塑料直尺)与头发摩擦,可产生静电,吸起小纸屑。教学该实验旨在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激发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第七章简单的电现象一、教材分析与教学要求本章教材包括基本静电现象、电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电路的组成。教材的编排是由静电到动电,由电流到电路,相互之间联系比较紧密,是学习电学的预备知识。同试用本的相应章节比较,新教材删减了一些与解释摩擦起电无关的原子结构的内容,增加了电流的效应一节,使神秘莫测的静电和电流成为可以理解的、可以观察的具体现象。本章教材中的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电流和电路组成,对于学生进入电学大门起着一定的引导作用,是本章的重点。通过本章教学要求达到:1.了解两种  相似文献   

3.
在初中、高中物理教材“摩擦起电、两种电荷”一节里,箔片验电器只能显示摩擦起电的现象,不能分辨静电荷的正、负。为了使学生清楚地分辨出摩擦起电的两种电荷,笔者自制了电荷检测仪。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基于静电平衡下导体外表面电荷的分布规律,利用锌板、静电羽等器材自制多功能静电演示仪。该演示仪可以演示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等实验;同时,研究静电平衡下导体外表面电荷的分布规律;另外,还可以演示光电效应实验等。实验操作简单,现象直观而明显,具有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1.飞机静电的来源 飞机静电是多种起电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大致可归纳为摩擦起电、引擎燃烧产生的等离子体起电、感应起电和吸附带电颗粒起电.  相似文献   

6.
设计意图 “静电”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例如,在干燥的日子小朋友之间拉手时的“触电”感,梳头时头发根根竖起,脱衣时“滋滋啦啦”的声音和点点火花……大班的孩子对此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由此,我设计了这个活动,通过实验情境的创设让孩子从摩擦生电入手,在操作中感知、体验静电现象,从而乐于发现、观察、探索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相似文献   

7.
让学生动手做“摩擦起电”实验麻城市第二实验小学肖素芳(431500)小学自然教材第六册里的"摩擦起电"的第二个实验,按书中设计是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接近氖管,氖管能发亮,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常难成功。我们同行改用毛皮或丝绸会摩擦塑料文具盒、塑料尺或唱片...  相似文献   

8.
初三电学的第一堂课“简单电现象”中的第一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要讲授人们认识电的历史,要做物体摩擦后吸引轻小物体、同种电荷及异种电荷的相互作用、验电器等实验,讲述生活和生产中的静电现象等,从授课老师的板书看,几乎都抓住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相似文献   

9.
我教义务教育教材《自然》第三册第十三课《摩擦起电》时,本想通过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亲身体验出“物体摩擦后能带电,带电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的东西(纸屑、泡沫、碎片等)”的原理。但是教材上的第二个实验:“用氖泡去接近摩擦过的塑料尺,看有什么现象发生”时,学生怎么做也看不出效果,不管怎么摩擦,氖泡总是不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倡导开放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并且鲜明地指出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教”教材,意味着教材就是样本,是圣旨,只能照搬,教师成了教材的工具;“用”教材.意味着教材是一种工具,可以取舍,可以编辑.教师可以自主地驾驭。直面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实施状况.我们深深感到很多教师已经树立起了新的教材观,在备课时不再囿于教科书,能大胆取舍.合理利用相关教学资源。但是,我们也发现另一种教学倾向:有些阅读课弱化文本现象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为:  相似文献   

11.
我教《摩擦起电》尚志市黑龙宫镇小学弥尚魁《摩擦起电》是小学自然第六册的一堂实验课。本课重点是使学生懂得什么叫摩擦起电,知道两种电荷。难点是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概括。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认识:带电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2.知道:用摩擦的方法使...  相似文献   

12.
在初中、高中物理教材"摩擦起电、两种电荷"一节里,箔片验电器只能显示摩擦起电的现象,不能分辨静电荷的正、负.为了使学生清楚地分辨出摩擦起电的两种电荷,笔者自制了电荷检测仪,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胡俊 《教师》2011,(32):103-103
一、让学生乐于实验1.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投入的内在动力,学习有了兴趣,探求知识就会成为“心理需要”。因此,教学中,要创设特定的实验环境,把新鲜有趣的实验现象展示在学生面前,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要我实验”为“我要实验”。例如,在教学《摩擦起电》时,一上课我就设计了这样的实验情境:  相似文献   

14.
在学习初三物理《摩擦起电原因》一节时,因学生刚初步建立起电子转移的微观图景,要立即用电子转移观点解释静电现象,学生头脑中缺少感性认识因而感到抽象,成为教学的一个难点,在多年教学中,我采用两步法来突破,效果不错,下面谈一下我的做法。  相似文献   

15.
科学教学中的“滑过”现象是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使许多具备探索价值的内容不经意间“滑过”,致使学生亲身体验、感悟的机会无形中“流失”。滑过现象的发生不都是偶然现象,是教学观念与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的必然反映。为此.关注并反思这一现象的成因,对科学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气候干燥的季节,放学后小明脱掉外衣,去拉金属门把手时,手指被电击吓了一跳(如图1所示).他赶紧缩回了手,觉得很奇怪.他决定再试一下,用手小心地去摸金属把手,然而又一切都正常,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就是人体的静电对外放电的结果.这些静电从哪里来的呢?原来是小明脱外衣时摩擦产生的静电,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  相似文献   

17.
(一)对教材的理解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自然教材第三册第13课《摩擦起电》,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通过实验,观察物体摩擦后能吸引轻小东西的现象;第二部分是通过实验证明物体摩擦后能吸引轻小东西的原因是因为物体带了电;第三部分通过做几个游戏,验证课文第一、二部分的现象和道理,加深物体摩擦起电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和研究其中道理的兴趣。本课第一、二部分是重点,第二部分不但是重点,  相似文献   

18.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出发点 教学过程创设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思维活动的重要条件。运用教具、课件、网络资料或做小试验等,创设形象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通过“纸片托水”、“纸锅烧开水”、“电磁感应现象”、“摩擦起电“等小实验和“飞行员手拉子弹”、“阿基米德撬地球”、“海市蜃楼”等有趣问题的探究,突出物理知识的新、奇、趣、巧、妙、疑的特点,激发情感因素,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固化强烈的求知欲,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相似文献   

19.
滴水起电机的原理及其制作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应起电”历来是物理教学中的难点。由于受环境气候和实验设备的影响制约,该类实验往往难以成功,因而更加大了教与学的难度。为了攻克这一教学难点,我们经过大量地查阅资料和长期的实验探索,发现由英国科学家开尔文设计的滴水起电实验是突破这一教学难点的最佳实验。该实验设计巧妙,义是利用一般静电实验中最忌讳的物质──水来起电,再加上这种实验装置取材容易,制作简单,自制成功率达百分之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深刻理解感应起电现象,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较好的探索性实验装置。l滴水起电机原理1.实验装置整个装置由①滴…  相似文献   

20.
"静电现象"教学内容在苏科版2002年版的《物理》教材基础上做了一些变动和调整,笔者通过演示实验、学生活动,全力引导学生观察静电现象,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归纳、逻辑推理,在探究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构物理知识,享受成功的乐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