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六大以来,苏州把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任务。苏州是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是江苏发展的"重中之重",苏州近十年的发展变化,就是全国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苏州的"两个率先",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实践,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战略重点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对苏州怀有浓厚好感。苏州,人说是天堂,建这个庞然大物,为什么不叫"天堂之门"呢?"东方之门"和北京CCTV"东方智窗",一南一北,一门一窗,堪称今天扭曲中国审美的两朵骄人奇葩了。曾经,我认为苏州是最有中国味道的城市。白墙黛瓦,小桥流水,婉约园林,曼妙昆曲。这份宁静达到了东方哲学境界的最高审美品格。可惜,我看到的已经不是本真的苏州了。  相似文献   

3.
思想与行动     
柳袁照 《人民教育》2012,(23):19-21
2011年1月《人民教育》刊登了《本真、唯美、超然——柳袁照和他的诗性教育》。这是继《人民教育》登载《"最中国"的学校——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纪实》、《中国教育报》刊载《柳袁照:诗性教育的先行者》后,媒体再次聚焦苏州十中。《人民教育》通讯在开头写道:"与3年前不同的是,在这所被《人民教育》命名为‘最中国’的学校,一场嬗变在悄然发生。正如柳袁照自言,  相似文献   

4.
《走向教育源头》是一部史论著作。苏州十中前身是振华女中,振华的办学理念是自立自为,历经变迁,形象檃括了中国普通教育事业的发展轨迹;"振华"的办学理念是"自立",焕发着卓越的光芒,一批著名学者的涌现表明了得到社会的认可。在当下,苏州十中进-步把"自立"深化细化,提出诗化教育和审美课堂,构成"最中国"的教育特色。此书出版为教育史、教育学、教育管理学提供了良好的研究范本,更促进教师自省自励。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我们苏州十中努力营造一种文化的氛围,传递中华文化、中华精神乃至整个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在校友费孝通"文化自觉"理念的启发下,理解、梳理、传承学校的文化和历史,建设"最中国"的校园。在费孝通心中,永远抹不去对振华母校(我校的前身)的记忆。他自豪地说:"那个学校名叫振华。苏州人大  相似文献   

6.
名园、名校、名人是江苏省苏州十中百年历史最简洁的写照。作为一所具有深厚人文积淀的百年老校,曾被誉为最中国的学校的苏州十中,正探寻着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的完美结合,使学校不仅成为一  相似文献   

7.
苏州园林     
《课外阅读》2012,(23):66-67
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人间天堂,园林之城"的美称。这里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誉。苏州古典园林"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1985年,苏州园林即被评为中国十大美景之一。作为举世瞩目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沉淀了  相似文献   

8.
王平 《文教资料》2013,(13):99-100
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到开放型经济,从"苏州制造"到"苏州创造",苏州经济的三次转型,从中可以观察到中国其他区域发展的"影子"。伴随着苏州经济的发展,苏州职业教育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经历了试点、改革和发展的过程,经过了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过程,每一次的变革都有效地增强了苏州职业教育的经济适应性。  相似文献   

9.
尽管苏州与上海在地理上同属江南,但芥川龙之介在结束中国游览后对苏州进行"追体验"的过程中,却将不同于近代上海之西洋性的古典中国的传统性灵魂从现实苏州中提炼出来,并灌注到了作为文本的苏州书写中。在苏州叙事的起点,芥川将"毛驴"这一交通工具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编码,来建构苏州城的传统文化空间,并借由"华人与狗不得入内"与"犬与日奴不得题壁"的对照叙述,以及同行者岛津四十起之上海体验与苏州体验的差异化书写,有意识地强化了近代苏州与"西洋"的上海迥然相异的东方传统气质,从而为近代苏州赋予了传统性身份。  相似文献   

10.
苏州     
苏州园林不去观赏园林,就等于没到过苏州。苏州的园林是中国式别墅的代表,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誉,集中国文化、绘画和建筑于一体,亭台楼阁,曲径通幽,修篁影绰。中国文人士大夫崇尚自然山水,为了在城市里也能亲近山  相似文献   

11.
苏州市的"东方之门",尚未竣工就成了公众热议的话题。那个雄伟的造型,被网友调侃为就像一条"低腰的秋裤"。对照图片,相信任何人看了都难免发出会心一笑,语嫌刻薄却又极其传神,凝聚民间智慧的幽默总是这样令人拍案叫绝。有关方面给出的回应是,"东方之门"并非网友想象的那般恶俗,而是拥有"世界第一门"、"中国第一大高楼"等"八最",是一扇让世界了解苏州、了解中国、了解东方的大  相似文献   

12.
苏州的城墙,是文献记载、遗存至今并仍在原址的中国最古老的城墙。据《吴越春秋》等古籍记载,苏州的城墙建于春秋之时。阖闾接位成为吴王之时,吴国的国都尚在梅里(今无锡梅村)。在阖闾与伍子胥的一次"与谋国政"的谈话中,伍子胥向阖闾提出了修筑国都城墙的建议。在听取伍子胥的相关论证、叙述后,阖闾欣然拍板说":寡人委计于子。"于是,伍子胥受命东去",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两千五百多年前,由于有了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始了早期的现代化进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移民是上海发展的助推器.而苏州则是唐宋以来中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文化水准最高的城市之一.太平天国战争期间,苏州大量人口迁入上海.他们带去资金、文化和劳动力,进一步促进了上海城市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妙句之妙     
唐代号称"东南雄州"的苏州,物阜民丰。据《元和郡县图志》载,当时的苏州居民已达十万户。宝历元年(公元825年)诗人白居易到那里任刺史,即登上西大门(阊门)门楼,写下了《登阊门闲望》,"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是该诗中最著名的两句。 苏州阊门内外,一向被称为"富贵温柔之乡",白居易登楼环顾,繁荣景象尽收眼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以来就有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称的苏州,保留着姑苏传统风物,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合了新文化,是具有双重文化特质的魅力之都。自明治维新以来,大批日本文人慕名而来,游览苏州风光,并写下了很多以苏州为舞台的文学作品。本文以明治时期内藤湖南的《燕山楚水》、大正时期谷崎润一郎的《苏州纪行》、昭和时期水上勉的《虎丘灵岩寺》为中心,着眼于作家的苏州体验,进行文本细读和分析,探讨作家笔下的苏州形象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6.
苏州评弹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长篇书目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历史上著名的评弹艺人都有其代表的长篇书目。周良以"苏州评弹的演出以在书场演出长篇书目为主要形式,长篇书目及其演出是评弹艺术的生命线"为宗旨,很早就展开了对苏州评弹书目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从他自己撰写《论苏州评弹书目》《弹词经眼录》,到主编《苏州评弹书目选》《苏州评弹书目库》,周良在苏州评弹保护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作为苏州评弹著名的理论家,周良获得了中国曲艺牡丹奖的终身成就奖,他的名字已和苏州评弹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7.
<正>"苏式教学"是在苏州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本土化教育教学理念,是苏州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教学形态和课堂样式,具有典型的苏州风格和苏式特色,是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在苏州的集中体现,也是苏州教育现代化在教学领域的最大亮点。"苏式教学"是未来苏州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是苏州教育现代化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有研究者认为,"苏式教学"可以理解为是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符合苏州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18.
<正>江苏省苏州中学在筹建园区校之初就确定了国际化特色的建校思路。2003年,该校与具有400多年历史的英国伦敦德威学院启动合作。2005年,苏州中学园区校成功启用。2007年,苏州德威英国国际学校入驻同一个校区,并迎来第一届国际学生。2012年,两校合作的"苏州德威国际高中"迎来第一批中国学生学习英国高中课程。2015年夏,"苏州德威国际高中"搬迁至新大楼。至此,"两强联手,三校互动"的梦想真正实现——来自4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近1000名国际学生与1600多名中国学生,共享一个大校园。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苏州中学在筹建园区校之初就确定了国际化特色的建校思路。2003年,该校与具有400多年历史的英国伦敦德威学院启动合作。2005年,苏州中学园区校成功启用。2007年,苏州德威英国国际学校入驻同一个校区,并迎来第一届国际学生。2012年,两校合作的"苏州德威国际高中"迎来第一批中国学生学习英国高中课程。2015年夏,"苏州德威国际高中"搬迁至新大楼。至此,"两强联手,三校互动"的梦想真正实现——来自4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近1000名国际学生与1600多名中国学生,共享一个大校园。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必须坚持理论回归现实,用本土化案例佐证理论才能彰显理论成果的感召力和说服力.苏州地处当代中国改革的前沿区,是全国实现“两个率先发展”的示范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实写照,也是本土化最具说服力的现实素材.苏州特色的本土化案例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具有加大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力度、整合教学资源、提升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素质与能力等诸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