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谓五谷     
成语中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中的五谷是指哪5种植物呢?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古代栽培作物的种类不同而出现不同的说法。《周礼》中的五谷是指:麦、稷、黍、麻、菽;《楚辞》中的五谷是指:稻、稷、麦、豆、麻;《孟子》中的五谷是指:稻、麦、黍、稷、菽;《管子》中的五谷是指:稻、麦、菽、黍、秫;《汉书食货志》中的五谷是指:麻、黍、稷、麦、豆;而现在所说的  相似文献   

2.
“谷”原来是指有壳的粮食;谷字的音,就是从壳的音来的。五谷原是中国古代所称的五种谷物,后泛指粮食类作物。“五谷”在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是指稻、黍、稷(粟,即谷子)、麦、菽(大豆);一种是指麻(大麻)、黍、稷、麦、菽。  相似文献   

3.
现代五谷     
周青梅 《生物学教学》2012,37(12):79+82
说一个人懒时,会想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也是关于"五谷"一词最早的史料记载,出自《论语·微子》,"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而"五谷"究竟指什么,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稻、黍、稷、麦、菽;另一种说法是麻、黍、稷、麦、菽。很显然,稻、黍、稷、麦、菽、麻就是当时的主要作物,稻和麦都是大家熟知的,也是我国多数人的主食;而稷和黍,其实都是禾本科稷属的植物;这里的麻指的是大麻,古时人们用大麻子榨油食用;菽是古时的称法,其实就是大豆。随着社会经  相似文献   

4.
"五谷"是粮食作物的统称。"五谷"之说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但解释却有不同,一说是黍、稷、麦、菽、稻;一说是黍、稷、麦、菽、麻。这二种说法的主要区别在于稻麻的有无,之所以出现分歧,是因为当时的作物并不止于五种,"百谷""六谷"和"九谷"说的存在就是一个明证,而各地的作物种类又存在差异所致。"五谷"说之所以盛行,显然是受到  相似文献   

5.
“五谷杂粮”指五谷和杂粮两大类。 “五谷”在古书中说法不同,但通常指稻、黍、稷、麦、豆五种粮食。 稻,即稻米,大米,有时称作“禾”。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又如“稻花香里说丰年”,这些诗句中“禾”和“稻”皆指大米。 黍,shu,即黍子,用它碾成的米叫粘黄米,经常用来做粘糕等。《管子·轻重》中说:“黍者,谷之美者也。” 稷,ji,谷类,即谷子,去皮后称为小米。如陶潜《桃花园诗》“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菽,指豆类,稷指谷子。也有的书上说“稷”是黍一类。我们认为应是谷子…  相似文献   

6.
粮食作物在古代统称五谷或六谷.但"五谷"所包括的品种,历来说法不同.比较可信的说法是指黍、稷、麦、菽、麻."六谷"是"五谷"再加上稻. 黍是如今北方的黍子,又叫黄米.  相似文献   

7.
名物蒙求     
亮年 《中国漫画》2020,(5):16-17
孰如五谷,能养万民。黍稷菽麦,与稻则均。注释黍:一种谷物,北方称为黄米。稷:一种谷物,一般认为,黍和稷属同一类的两个品种,有黏性的是黍,无黏性的是稷。菽:豆的总称。译文还有什么能够像五谷一样,养活天下万民呢?黍、稷、菽、麦与稻,这五种农作物统称为五谷。  相似文献   

8.
我们经常说要吃"五谷杂粮",那么,你知道"五谷"指的是哪几种农作物吗?通常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稻、黍(shǔ)、稷(jì)、麦、菽(shū),另一说是黍、稷、麻、麦、菽。这几种都是我国传统的农作物。稻就是水稻,经过加工后就是我们平常吃的大米。它是我国人民最主要的粮食之一,全世界也有一半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所以又被  相似文献   

9.
《课外生活》2008,(10):16-16
<正>粮食作物在古代统称五谷或六谷。但"五谷"所包括的品种,历来说法不同。比较可信的说法是指黍、稷、麦、菽、麻。"六谷"是"五谷"再加上稻。黍是如今北方的黍子,又叫黄米。稷是今天的小米,现在北方称其为谷子。  相似文献   

10.
无论时光如何绵延,无论世事如何变迁,老百姓的日子,最大的祈愿就是“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五谷”的说法最早见于《论语》,包括“稻、黍、稷、麦、菽”。“稻”居于五谷之首,是人类生存的命脉。  相似文献   

11.
在教到《论语·微子》选章《子路从而后》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其下注释“五谷”为:“稻、麦、黍、菽、稷,泛指各种粮食作物。”在教到《韩诗外传》卷七选章《孔子闲居》时,其中“夫土者,据之得甘泉焉,树之得五谷焉,草木植焉,鸟兽鱼鳖遂焉,生则立焉,死则入焉,多功不言,赏世不绝。”其下注解“五谷”也为:“稻、麦、黍、菽、稷五种农作物,泛指各种粮食作物。”看着这样的注释,不由联想到小时候在丰收季节里,帮生产组长在粮堆上打号的事儿,那时小手抓着灶灰快速地在上面写着“五谷丰登”,写罢便会听到问话:“什么叫五谷?”那试探的语气,…  相似文献   

12.
若青苗能以为鉴。就请你择稻禾为彼此的信物:请容我在寒冬为你把稀饭熬煮。腾腾滚滚如蒸岚出自岫谷,爱的滋味飘漾如稻浪起伏。——题记 无论时光如何绵延,无论世事如何变迁,老百姓的日子,最大的祈愿就是“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五谷”的说法最早见于《论语》,包括“稻、黍、稷、麦、菽”。“稻”居于五谷之首,是人类生存的命脉。  相似文献   

13.
六畜兴旺     
有读者来信问什么是“五谷”。古书中对“五谷”有不同的说法,通常指稻、黍、稷(jì)、麦、豆,泛指粮食作物。本期的“六畜(chù)”,通常指豕(shǐ)、牛、羊、马、鸡、犬,也泛指各种家畜、家禽。(编者)  相似文献   

14.
“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生产部门”.人类的“一切劳动首先而且最初是以占有和生产食物为目的的”.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人口的增减、国力的强盛,而且还制约着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秦代在我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探讨秦代农业生产的意义尤为重大.学术界对秦时粮食作物的种类、农业发展的一般概况、农业经营方式、农业管理、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等问题,尚无系统的专文论述,其中某些问题还存在着一定的分歧看法.笔者不揣浅陋,愿就上述问题提出一孔之见,敬请师友教正.一、粮食作物的种类我国人工栽培谷物的历史,大约始于距今六七千年以前.降及西周,人们种植的谷物品种增多,至有“百谷”之称.春秋时代,人们辨别谷物种类的概念较前清楚了,又以“五谷”替代“百谷”.何谓五谷?人们的理解有不同.西汉人郑玄在《周礼·天官·疾医》注中云:“五谷,麻、黍、稷、麦、豆也”;然而他在《周礼·夏官·职方氏》注中又以“黍、稷、菽、麦、稻”为五谷.后人论“五谷”者,大抵不外这两种分法.迨至战国,吕不韦门  相似文献   

15.
咬文嚼字     
“五谷”为何无玉米我国汉时起就有了“五谷”的称谓,但至今“五谷”中却没有玉米,仅是稻、禾(小米)、稷(高粱)、麦、菽(豆类)。究因在于,玉米的发源地不在中国,它传入我国才四百多年的历史。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人从美洲带回玉米,把它称为“印第安种子”,后来很快传遍世界各地。玉米于16世纪传入中国,当时外国人朝见中国皇帝,把玉米当作贡品。因为来自西方,早期人们称玉米为西番麦。选自《中学生博览》驴也可以“嘶”2002年第4期《毛驴何以“嘶”》一文说:“称驴叫为驴嘶,恐怕前无古人!”又说,《辞海》中“嘶,…  相似文献   

16.
农学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作物起源中心之一。浙江余姚河姆渡氏族、西安半坡氏族和山东大汶口等地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表明:五、六千年以前,我国人民就培育了黍、麦、稷、稻等农作物。商代甲骨文更有黍、稷、菽、稻、禾、麦等多种农作物的记载。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畜牧业的进步。商代甲骨文记载当时饲养的家禽家畜已有猪、牛、马、羊、犬、鸡、鸭等十余种。(2)西周时已设专职官员管理马政,出现了关于马的饲养、管理技术的记载并发明了马的去势(阉割)技术。  相似文献   

17.
闻香食小米     
小米在书面的说法叫粟,古代也称禾,在中国北方把没有脱粒的粟俗称谷子。它属于人们常说的五谷(粟、麦、稻、黍、菽)之一。小米最大特点就是耐旱,耐贫瘠的土地,不怕酸碱。农谚就有:"只有青山干死竹,未见地里旱死粟"的说法。  相似文献   

18.
《管子》中的相关篇章 ,都认为先秦“五谷”的形成与先秦小农生产模式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并从作物种植时间角度 ,着重探讨了“禾”(狭义的 ,本文以下皆同 )、“稷”是同一物 ,“黍”与“稷”不同  相似文献   

19.
《诗·王风·黍离》各章之首分别为:”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彼黍离离.彼稷之穗”;“彼黍离离,彼稷之实”。旧注“离离”来释.另于《诗·湛露》“其实离离”.毛传:“离离.垂也。”分句间的关系.毛传于第二、第三章下分别注:“诗人自黍离离见稷之穗.故历道其所更见”;“自黍离离,见稷之实。”显然.毛传将各章的“彼黍离离”都当成诗人刚离家之所见.而将“彼稷之苗”、“筱稷之穗”、“彼稷之实”诸句当成时间推移过程中的路途之所见。此实为强为之解.难以服人。  相似文献   

20.
《诗·王风·黍离》各章之首分别为:“彼黍离离,被稷之苗”;“被黍离离,彼稷之穗”;“彼黍离离,被稷之实”。旧注“离离”未释,另于《诗·湛露》“其实离离”,毛传:“离离,垂也。’汾句间的关系,毛传于第二、第三章下分别注:“诗人自黍离离见稷之穗,故历道其所更见”;“自黍离离,见稷之实。”显然,毛传将各章的“被黍离离”都当成诗人刚离家之所见,而将“被稷之苗”、“彼稷之穗”、“被稷之实”诸句当成时间推移过程中的路途之所见。此实为强为之解,难以服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于“彼稷之苗”下注云:“这两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