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今年5月初,我在香港与出版界同行开了一次座谈会,意图是调查香港出版业经营管理方面的情况,为出版改革找一点参考材料。不料,会还没有开到一半,香港朋友话题一转,谈到大陆近年来的出书倾向。比较集中的一点是讲大陆某些出版社近年来热心  相似文献   

2.
广播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传播精神文明的窗口,是实现党风、民风和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推动者。去年以来,我们江苏省启东县广播站比较重视精神文明宣传,共播出这方面的稿件一千五百多篇,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但是,从大量来稿看,精神文明报道面开拓不开,老  相似文献   

3.
在报纸上积极而慎重地开展批评,对于促进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促进改革沿着健康的道路前进,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在一些报纸上有一些批评报道是失实的,效果就很不好了。从更正的情况看,这些批评报道失实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今年春节,记者走亲访友,发现人们的谈论得最多的话题是党风,有人说:“某某案子处理得好!”“就是要抓这样的大案要案。”“这样一案一案抓紧处理,实现党风和社会风气根本好转就大有希望。”群众的议论,说明他们对端正党风至为关心,对中央端正党风的决心和行动热烈拥护。党风问题是关系到执政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自己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这就是理论联系实  相似文献   

5.
方开旺 《新闻世界》2011,(11):168-169
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客观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是政治组织、政治活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各要素的总和,其核心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政治生态事关发展全局、引领社会和谐,对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政治生态好,可以凝心聚力,鼓舞士气,激发斗志。反之,  相似文献   

6.
《出版工作》杂志在目前的情况下开这个座谈会,非常有意义。可以说,目前是比较关键的时刻,既是总结10年,又是进一步深化改革,部署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在这时开这样的座谈会,让大家谈谈看法,我看很有好处。我想讲这么几个意思: 一、出版改革10年的成绩不能低估 10年改革,10年巨变。从全国各项建设、各项工作来看是这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情况复杂,矛盾很多,难度很大,存在风险。人们对物价上涨,党风、社会风气不正等问题有不少意见。特别是在少数人中出现了一股否定改革的错误思潮。如何团结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共闯改革难关,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作为党和人民耳目喉舌的新闻宣传机构,肩负着重要而又艰巨的责任。为了更好地把握新闻宣传的基调,创造有利于改革顺利进行的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中共中央宣传部于7月份连续四次召开首都主要新闻单位负责人座谈会,研究如何对社会舆论进行正确引导等问题。中宣部副部长李彦主持座谈会,并与大家一起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时政     
怎么看领导干部找替身开会近日,人民论坛杂志社联合人民网推出了“怎么看领导干部找替身开会”的专题调查。57.69%的受调查者对领导干部找“替身”开会表示同情或谅解;69.15%的认为领导干部找“替身”开会的现象比较普遍,超过三成的受调查者表示经常替领导参加会议;82.97%的受调查者认为目前地方政府或部门的会风较差;会议不重要或者纯粹浪费时间,是领导干部找“替身”开会最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信息与展望     
加强对争取党风根本好转的报道近一个时期来,中央和地方的新闻单位大多比较重视关于争取党风根本好转的报道,表扬先进典型的稿件多起来了,不少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如去年十二月新华社播发的长篇通讯《冲不垮的精神大坝——从辽宁抗洪抢险看党心军心民心》,  相似文献   

10.
前几天的一个座谈会上,一位大学老师满面春风向我走过来,兴奋地告诉我,他们办公室订了一份《湖北日报》,我在"湖北作家写作家"专栏发表的文章,他都看了。这话我当然愿意听。像一个人开家餐馆,做的饭菜有人吃,生意就会红火。这个专栏字数上限是1200字。这  相似文献   

11.
新闻舆论监督是党赋予新闻事业的庄严使命,也是广大读者交给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作为新闻媒体,如果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不予理睬,就会失去群众的信任。目前,在一些地方和部门.道德失范,腐败现象蔓延.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受到很大损害,已经直接危及到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作为有良知的记者,应该勇敢地拿起手中的笔.对消极腐败现象进行批评和揭露。而近年来,批评稿件采写难.发稿难,已使一些记者思想上产生了困惑和畏难情绪.有相当一些记者不愿采写舆论监督稿件。找认为,这里有一个如何正确认识党报舆论监督的问题。尽…  相似文献   

12.
近日,山西省运城市某地发生了一件离奇的案例:某单位的司机李某在一天夜间走在县城的小吃街上,开了一天的车,他想找个地方吃点东西.李某随便找了一家相对十净的摊位坐下了.在离他不远的地方,四五个身着奇装异服、头发染得花里胡哨的十四五岁的少年正围坐在一张桌子前喝着酒.李某转身看了一眼这群年轻人,不料却捅了马蜂窝.其中一个少年质问李某: "看什么看?"李某觉得又好气义好笑: "看看还不行了?"那几个年轻人一齐起身,纷纷表达着莫名其妙的愤怒.其中一个少年打了一个电话,突然之间从四面八方来了几十个这样的少年.李某被这群少年围在中间群殴,最后被刀子捅死.  相似文献   

13.
来搞撷英     
经济报道与“市场” 伊丁 以市场为突破口改进经济报道,具体而言: 其一,党报要勇于调查市场,善于研究市场,掌握市场第一手材料,为政府工作、读者及时提供真实可信的资讯。经济报道不能仅仅习惯于或者满足于找省长、市长、县长,找政府部门就工作谈工作,就生产谈生产就完事了;而要多从读者的角度,想方设法跳出工作框框和生产的圈子,到广阔的市场上去调查研究,去分析、发现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闻。这样党报的权威性、指导性、可读性都增强了。前几年《经济日报》就开拓  相似文献   

14.
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写完一篇觉得有点意思的稿件,总喜欢写几句经验教训之类的感想留着。现从这堆杂感中挑出几篇,稍加修饰后原汁原味端出去,或许对那些刚刚从事新闻工作的青年朋友有些参考价值。聊天常能发现好线索搜集报道线索,通常采取五种方式:一是召集了解情况的同志开座谈会,请他们提供有报道价值的线索;二是注意翻阅有关内部材料,从中寻找可以公开报道的线索;三是参加有关会议,从与会人员的发言中了解报道线索;四是亲临可产生新闻的现场,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线索;五是经常找人聊天,从闲谈的只言片语…  相似文献   

15.
战斗在前线的记者华山"一个新闻记者,要养成一种习惯,叫做:多管闲事,好管闲事.有事情,就往现场跑,往第一线跑,往出事的地方跑,到那里去调查研究.当然,到了现场,也未必什么都看到,什么都听到.所以还要嘴勤脚勤,跑跑问问,找目击者,找当事人,找知情者,找一切有关的人,可以提供线索的人."①说这话的人就是华山.  相似文献   

16.
现在的不正之风,来自三个方面:党风、民风、社会风气。其中党风是决定性的。由于党内的不正之风长期得不到解决,上梁不正下梁歪,蔓延开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细胞和各个角落,各行各业的人都各显其能,“虾有虾路,蟹有蟹路”,为自己敛钱聚财。于是,不正之风就成了带有广泛性、弥漫性的社会问题。我们一方面痛心疾首大骂党风不正,干部之风不好,但是自己呢,又自觉或不自觉地,或多或少地萍末生风,并且飘然“随风而去”。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编稿过程中,常常发现有的记者发回的稿子不是数字有错,就是地点有误,有的连事件的来龙去脉也没交代清楚。有些专业术语,记者自己没弄懂就写进稿子,一问他也说不清道不明。编辑只好打电话找人去核查清楚。上述这些现象,说到底是记者采访作风不扎实,工作浮躁引起的。当前,新闻界一些人存在浮躁之风,有的采访作风飘浮,到一个地方走马观花,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拿上人家给的几份材料,回到家里修修改改就发到编辑部。久而久之,养成了写稿马虎,工作浮躁的不良习惯缺乏敬业精神。众所周知,凡是有成就的记者究其原因,固然与他们良好的政治业务…  相似文献   

18.
一、没有深入调查研究,没掌握第一手材料。调查研究、获取第一手材料,是新闻写作必要的前提条件。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经验的记者和通讯员,总是把平日的工作重点放在找“米”——调查研究上。为了找“米”,新华社高级记者冯东书跑遍了中国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最偏僻的地方——抚远、三亚、乌恰、漠河,成为中国四角采访的第一人。他谈到自己的采访体会时说,深入调研是记者的“最有远见”的行为,而等“米”下锅,则是一种“短视行为”。二、对上面的宣传精神不熟悉。所谓“上面的精  相似文献   

19.
十二月十一日下午,陈翰伯同志在全体会议上讲话。陈翰伯同志说,今年年初,原想开一个编辑工作座谈会,谈一点虚的。准备过程中,碰到了印刷、纸张两座“大山”,还有体制问题,准备开的编辑工作座谈会没有开成。关于体制问题,我们通过调查研究,提出意见报告了中宣部。体制问题不是我们出版部门单独解决得了的。大文章做不了,就做小文章,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九月,我们开了印刷会议。现在我们开的这次会议把提高书籍质量作为中心议题,并围绕这个中心,起草了几个文件,大家讨论后,改好一个,报批一个。  相似文献   

20.
把好真实关     
基层单位的通讯员避免稿件失实,有很多有利条件,比如对本单位的业务技术较熟悉,对人对事的历史情况及背景材料比较了解,写完稿进行核实也很方便,等。这些有利条件要充分利用,但不能自以为对本单位情况熟悉,就不一一核实。而应该到现场去看看,找当事人或了解实情的人问问,再找一些同志征求一下意见,把情况弄清楚。写好后,要多看几遍,再给当事人或知情者看看,共同把好真实关。至于有的稿件涉及到本单位全局,或涉及外单位、外系统,要请有关领导审核,以避免报道中的片面性或失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