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底层写作"特别是其典型代表"打工诗歌"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现象,"打工诗歌"是当代文学研究中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具有研究价值。文本试图对当下批评界对"底层写作"特别是"打工诗歌"的研究作一个综述与评介,总结"打工诗歌"研究现状及"打工诗歌"的创作特征,确认"打工诗歌"在当代文学中所处的文学地位与彰显出来时代精神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1990年代诗歌的"失魅",与诗歌写作者在诗学立场上对诗歌主体"祛魅"密不可分。1990年代诗歌写作者主要是从主体的人称指代、主体的价值功能、主体的文化人格、主体在诗歌中的呈现方式四个方面,分别对诗歌主体加以"祛魅"的。这四点"祛魅"本身有其合理性和建构意义,只是由于对其的极端化和绝对化处理,甚至扭曲和丑化,才成为了导致1990年代诗歌"失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生动的自然景色和清晰的社会画面。另一方面,威廉.华兹华斯认为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溢。这种"镜"与"情"的统一则体现了华兹华斯的诗歌是诗人的精神世界与自然景色和社会情景相互交融的结果。可以从华兹华斯的诗歌出发,结合相关诗歌理论探讨其诗歌的"镜"与"情"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4.
海子的诗歌是中国当代诗坛上的一朵奇葩。与海子的人生命运相关联,他的诗歌中也出现了一些固定而独特的意象,如"麦地"、"村庄"、"黑夜"等。除了这些意象以外,海子诗歌中的"桃花"意象也是值得人们去关注的,因为海子的"桃花诗"没有继承传统,完全是他自己独创的,并且与当代诗歌中的一些描写桃花的诗歌含义也有所不同。他诗歌中的"桃花"与"血"、"火"等意象相关联,象征着死亡与毁灭。而海子也是以"桃花"自喻,暗示了自己最后的结局。  相似文献   

5.
韩海燕 《考试周刊》2012,(50):22-23
西方意象派是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观念的影响下产生的,由于文化差异等影响,庞德的意象诗歌中的"意象"与中国诗歌的"意象"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6.
关于曹丕、曹植二人诗歌高下的问题,自钟嵘《诗品》以来,论者大都认为曹植诗歌胜于曹丕。船山先生却认为二人诗歌有着"仙凡之隔",曹丕有着"独至之清",所以他的诗歌属于"仙"品,他本人则被推许为"诗圣";而曹植诗歌"建立门庭",因而属于"凡"品,其本人也被贬为"驵才"。船山先生立论的内在逻辑在于:首先,他以《诗三百》作为后世诗歌趋赴的理想,追求一种天然本真的诗歌境界;其次,他采取正反相形的方式评诗,其肯定性评述常有精微之论,但否定性评述有时则失于偏颇。二曹诗歌的个案体证了船山诗学的这种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7.
"女性主义诗歌"自命名之始,就具有极强的政治色彩。很多女诗人(以翟永明为例)都极力拒绝她们加在身上的"女性主义者"、"女性主义诗人"等称号,她们拒绝"被命名",她们的独立意识一如翟永明的《女人》组诗那样比任何时候都更彻底。纵观二十几年的女性诗歌研究,有些学者过分强化性别特质而忽略了诗歌本身。单一的性别对照法对于诗歌本体来说,有可能造成很大的伤害。本文以诗人诗歌中的色彩意象入手,论证女性主义诗人在色彩表达上与传统诗歌(主要指男性诗歌)之迥异。在研究上力图抛弃以往女性主义诗歌研究中单一的性别对照法,以更"文学"的方式来研究女性主义诗歌中的色彩流变。  相似文献   

8.
沈佺期、宋之问是初盛唐之际两位重要的诗人。对"沈宋"诗歌的评价,历来很有争议,多数人持否定态度。本文将从历史和审美的视角,根据诗歌题材的开拓、诗歌艺术上的创新和五律的定型三个方面对"沈宋"诗歌艺术进行论述,以期公正合理地评价"沈宋"的诗歌及二者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春江花月夜》亦诗亦乐亦舞,它以"孤篇横绝全唐"的态势,浸润着中正平和、轻微淡远的诗乐意境,洋溢着空灵纯美的诗情画意。论文将从"诗歌音乐性质"、"诗乐舞联系"、"诗歌抒情韵律"及"诗歌意境丰富音乐想象"出发,试图展现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进而推及诗歌音乐性的相融与解读。  相似文献   

10.
王芳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7):150-151,186
"陌生化"是一种把平淡无奇的语言变得不平常,从而增加新鲜感的艺术手法。古今中外,诗人通过改变日常语言惯常化的状态,使人们对习以为常的东西"陌生化"。"陌生化"适用于诗歌创作,同时也适用于诗歌翻译。在考察中外诗歌"陌生化"现象的基础上重点探讨诗歌翻译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能再现诗歌韵味,给读者焕然一新的艺术感受,同也丰富了译入语文化。  相似文献   

11.
从翻译诗歌的接受到本土原创诗歌的兴盛,日本近代诗歌经历了一个传承与创新的过程。而与日本近代小说被中国学者大量译介的盛况相比,日本诗歌为何始终"养在深闺人未识"。究其原因,除了同时期中国本土诗歌的蓬勃发展之外,与中日诗歌译介方面的"艰辛"及诸多社会文化因素都是不无关系的。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以来,诗歌能否重新走向大众,主要依赖于传播,当下诗歌的诸多问题其实就是传播的问题,这是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的一个事实。"民刊"、"网络"、"诗歌节"都对新世纪以来的诗歌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三者对诗歌的传播并非尽善尽美,优点和不足并存。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文化转基因为切入点,通过对许渊冲所译诗歌《游东田》进行研究,认为诗歌翻译应当从文化转基因角度采取适当策略,保证"意美"、"音美"和"形美",在传递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尽量保留源语诗歌的文化特色以飨译语读者。  相似文献   

14.
清代沈德潜在《明诗别裁集》里,评价高启诗歌"蹊径未化","未能直追大雅"。以这一评价为视角来反观高启诗歌,可视为一次对高启诗歌另类的审视。沈德潜作为诗论家,自有其评价"大雅"的标准,但其"大雅"标准过于狭隘,不能正确评价高启诗歌。其实,高启诗歌拥有秀逸的辞句,清新的音韵,齐全的体例和洒脱的气度,而这些方面的特色符合更广泛意义上的"大雅之作"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铁马集》是后期新月派代表诗人之一陈梦家继《梦家诗集》后的第二部诗集。诗集中的诗歌具有"纯粹性"和"现实性"的双重特色。结合陈梦家创作《铁马集》时期的诗歌理念和现实人生来看,《铁马集》的"现实性"是受陈梦家诗歌理念——诗歌的"纯粹性"规定的"现实性";"纯粹性"是受源于诗人现实人生体验、感受的"现实性"制约的"纯粹性"。  相似文献   

16.
对诗歌中"虚"和"实"这一相反相成的美学范畴进行深入思考和不断探索,无论对于诗歌创作和诗歌研究来说,都具有极大的价值。"虚实互补"这一诗学命题的哲学渊源,是老子的"有无相生"的思想。中国诗歌只表现"感情序曲"的技法超越了莱辛的"接近顶点"理论。  相似文献   

17.
杜甫未曾与孟浩然有过直接交往,但是杜甫非常爱戴孟浩然,高度肯定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并用一个"清"字概括孟浩然诗歌的风格特色。杜甫对孟浩然诗歌"清"的评价对后世起到了引领导向的作用,这是因为杜甫对孟诗的"清"的评价综合了时人的真知灼见,也符合孟浩然诗歌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8.
王小妮的诗歌创作追求"自然"的诗歌形式与"最大容量"的诗歌内涵的完美结合,灵动的口语运用、日常化的意象,再加上对日常生活白描式叙事手法,王小妮用诗歌划开"世界的表层",获得穿透平淡的诗语言说。  相似文献   

19.
"诗美"的衍生性、传承性与沉积性特征是汉语诗歌的审美构成因素。在汉语诗歌发展演变过程中,决定历代汉语"诗美"结构变化。汉语"诗美"之衍生性、传承性与沉积性,不但是中国古代诗人诗歌审美经验形成的基本途径及其诗歌创作之根基,也是中国古典诗歌递嬗演变之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20.
处于一个如此重视诗歌编选的"诗合集时代"当代诗歌图景,其问题就在于,在"诗合集时代"现代诗歌该如何完成中国现代诗学的当代构型。李润霞在她的潜在诗歌编选以及当代诗歌研究中,就试图建构一个诗歌标准,在喧嚣的时代为中国现代诗歌寻找一个当代路标。她的三卷本《潜在诗选》首先以扎实的史料重构与疏浚地下历史,深入地下诗歌的诗学价值,展示了诗学研究开阔的文化视野,呈现出独有的编选个性。而且通过该诗选,编选者以"青春文化"与"个人手艺"向度中国现代诗学当代构型的重要路标,并参与了当代文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