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的过程是学生不断发现、不断探索的过程。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内核中,去感受文本之美,应成为阅读教学的主题。教师应立足儿童本位,引领学生感知文本的语言之美;通过转变视角,引领学生感知内涵的立体之美;通过体验人物,引领学生感知文本的情韵之美。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具有明显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的形象性、审美性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感受文本拟声词的声音之美、叠词的节奏之美和长短句的交叉之美,让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掌握鉴赏美的方法、探寻美的路径,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3.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以学生的亲身实践替换教师的繁讲冗析。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的关键是从"美"入手,通过激情导入,画出"美";初读课文,接触"美";沉思默想,感知"美";再读课文,感受"美",使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得到有效的链接。  相似文献   

4.
语文阅读是不仅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和作者、文本对话的过程,一个享受美的过程。通过走进鲜活的文本,理解体验、感悟思考,体会文本所表现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人性美,以达到用美吸引学生,用美教育学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需首先进行文本的细读,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带领学生进入细读的环境中感悟文本,更需教师在细读时思考。以《夏感》为例,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剖析,落实文本的文字美、角度美、情感美,让细读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小学语文《燕子》这篇课文时,从画面美、语言美和情感美三方面,让学生感受文本的美。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教师可从文本所蕴藏的丰富资源入手,为学生创设扎实的寻美旅程。教师可以引领学生通过调动思维,在质疑中探索文本的思路之美;通过多种感知,在朗读中欣赏文本的情韵之美;通过拓展联想,在研读中探寻文本的形式之美;通过辨析联系,在品读中体悟文本的内涵之美。  相似文献   

8.
文本细读,是学生走进文本的主要途径,更是学生体验文本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标点、字词、句子,使学生理解文本的表达艺术,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实现"言意兼得"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极富音韵特点,教师可以从错落有致的声律美、长短交替的节律美、散整结合的韵律美、张弛抑扬的旋律美方面发掘语音的独特魅力,增强对文本语言的审美感受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汉语音韵之美。  相似文献   

10.
美读促理解,美读品情趣,美读强语感。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细究文本,渲染气氛,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设计多种美读方式,引导学生赏析文本,呈现美读做到情文并茂,让学生享受语文沁人的芳醇,感受语文真善美的无穷魅力,让语文阅读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11.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审美情趣,能促进创遣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本文从设置情境,创谩美的氛围,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充分利用文本,找准审美契合点,培养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课本里所选的文章,都蕴含着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透过文本自身,引导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展现出无穷的生命活力。一、创设情境——发现美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发现文本中蕴含的美。激发学生情感的途径有很  相似文献   

13.
报告文学的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报告文学文本的现实美来源于现实生活,表现在直接的无功利与间接隐伏着的功利性上;形象美在文本结构的巧妙安排、合理的想象和文学语言的运用等艺术感性形式中得以实现;新颖美要求文本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地创新;感染美既来自文本内容的真实,又来自文本具体生动的艺术形式,是文本真实的内容和完美、和谐的形式在审美高度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康艳玲 《考试周刊》2010,(57):41-41
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美读文本,在关注学生的同时,也依据文本提供的信息或材料去美读文本,然后达到深层次正确解读文本的目的。只有深入解读文本,才能根据课文的特点设计有新意的教法,才能让语文教学实现有效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裸读是文本阅读的一种方式,强调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阅读,避免受到外界的干扰。裸读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文本,引导他们感知文本的内容美、语言美和经验美等,这样有助于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6.
美是语文教学的主题,语文教学要求努力培养学生对美的认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真正体会到文本的语言美、生活美、意境  相似文献   

17.
钟凌 《生活教育》2014,(10):44-45
本文主要阐述,语文阅读要让学生读出文本的情感美、旨意美与意境美。  相似文献   

18.
罗拔坤 《广西教育》2011,(29):46-47
语文是人文性极强的学科,熔铸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和语言美于一体的文学作品,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全方位地开拓学生的视野,形式多样地提高学生的智力,生动活泼地激发学生追求美和创造美的欲望。在课堂上,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发现教材文本内涵的美和教师推陈出新的教学形式的美,可以高效率地调动学生主动投入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朗读是进入文本最有效的方法。《乡下人家》用质朴而生动的文字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田园风光的诗意画卷。在教授这篇文章时,应以"美"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在欣赏、推敲、美读中去感受语言之美、写法之美和情感之美。美文美读,上出语文课的语文味,读出美文的情感真味。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举例阐明怎样亲近文本,发现文中的美,从而感受美,享受美,最终达到启迪学生心灵的目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感受拟声词的美,感受散句与整句交错之美;二.感受文句整体形象之美;三.感受自然的内涵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