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成功塑造了杜小康这位在孤独中成长的少年形象。在人生的变故面前,他能勇敢去面对,并在孤独之中学会了忍耐,在困难面前学会了克服,在危难之时学会了坚强,在思亲念乡中懂得了人生。正是生活的艰苦、精神的寂寞,锤炼了这位少年的身心,使他在孤独的人生道路上突然“长大”了。  相似文献   

2.
敏感、多愁、脆弱的里尔克是孤独的,而这孤独时浓时淡、时轻时重,却始终无法消亡。他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用孤独谱写着美丽的诗歌,用孤独展现了寂寞的美丽。在《秋日》与《豹》中,他那孤独的身影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3.
《尘埃落定》和《百年孤独》,无论是家族历史的变迁衰落还是对于现实的关照,对历史人生的思索和关照上两位作家不谋而合,他们关于孤独的思索是深刻且悠远的,但在具体的写作中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本文意在通过对其孤独产生原因的不同,对两部作品的孤独意涵进行探寻。  相似文献   

4.
《厨房》一书是由日本当代文坛的代表女作家吉本芭娜娜的处女作和成名作,其出版在日本乃至世界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厨房》一书中围绕厨房这一家中必不可少的生活地点,以死亡下的精神救赎为主线,极富忧郁与孤独特色。而吉本芭娜娜的其他作品,如《哀愁的预感》《雏菊的人生》《阿根延婆婆》等都无一例外都在死亡之后的精神救赎这条线上不偏不倚。吉本芭娜娜的作品魅力大抵在此。  相似文献   

5.
玩味寂寞,解读孤独,这在前贤时彦的文字作品中时可得见。譬如著名作家贾平凹有一篇充满哲思睿语的散文《孤独地走向未来》,对"孤独"之精神要义就有过深刻而精到的诠释。和这类大家相比,陈朝晖同学对寂寞、孤独的体认和阐说虽然不免逊色,但也不无与之相通之处。如所谓寂寞也是"一种孤独的美",人可于寂寞之中"开  相似文献   

6.
张兆和在《招弟和她的马》中用儿童的视角,以诗意的笔墨深入描写了乡村女孩招弟童年生活的孤独、寂寞。作品对招弟咀嚼孤独,消解孤独的描述,细致而深刻,呈现出艺术的成熟及独特的审美价值。张兆和在作品中开掘的孤独主题,对童年生活的残缺与杂色的关注,对心灵痛楚的同情,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一种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自主自立成材离不开──《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调查之三孤独是不同于寂寞的,寂寞可在人群中得以缓解,而孤独则会在人群中更加突出。伟大的人往往是精神上的孤独者,因其超越于他人,“阳春白雪,和者甚寡”O杰出青年调查同样证明这一结论。杰出青年在童年时代具有较...  相似文献   

8.
萧红小说《呼兰河传》是充满悲剧意识的。这种悲剧意识既源起于她童年时代的寂寞与孤独,与她创作时的心理和情绪也不无关系;体现在作品中,则是环境的悲剧意识,人物命运的悲剧意识和事件的悲剧意识,以及作品的悲剧意识与其"诗化小说"特征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卡森·麦卡勒斯作品主要是以塑造怪诞人物形象和展现孤独主题来表达她本人和笔下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心理变化过程,孤独的主题除了始终贯穿在麦卡勒斯所有作品中,还烙刻在她个人生活各个层面。以科技革命浪潮冲击下的美国社会和作者本人坎坷的人生历程为背景,试图通过从心理学角度对《伤心咖啡馆之歌》中人物形象分析,展示麦卡勒斯对孤独起源的思考和对摆脱孤独办法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小王子》(LePetitPrince)作为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颠峰之作,汇聚了非凡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才能。整部作品充满诗意与忧伤、孤独,以及在孤独中寻找某种人生经验的本质和意义,其价值更多的是在浅显易懂的文字背后隐含着对人类生存体验和生存意义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1.
《边城》中翠翠的一生是悲苦的,究其悲苦人生的成因,笔者认为有如下几方面原因:成长的孤独形成寂寞的心灵世界、闭塞的环境给翠翠套上无形的精神枷锁、冥冥中的"自然""人事"把翠翠推向爱情的深渊和人性的贫困让翠翠与爱情失之交臂等。  相似文献   

12.
《等待戈多》和《第二十二条军规》同属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两部作品里"上帝"的意象多次出现,在上帝缺失的世界中,宗教赋予人的崇高光环已沦为无价值的铁锈残渣,人无可规避的是宿命的色彩,而孤独、荒诞才是人生的本质。但在这黑色的悲观主义中,作者还是不约而同地给出了一抹淡淡的希望之光,指向人主体自由选择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挪威的森林》作为一部以成长为主题的小说,密切关注日本后工业时代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孤独、空虚和失落的生存状态,折射出对现代世界中人的存在状态的观照和反思。作者以纪实的笔法和诗意的语言,精心描述了一个恋爱故事;本文通过分析普通的渡边,纯粹的直子,真实、温暖的绿子等人物性格,论述了人生的孤独,无法排解的寂寞,探讨了小说中人物生与死的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14.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坛的女作家,她的一生颠沛流离,饱受着孤独、寂寞和痛苦,这种体验对她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童年时期对爱的缺失更使她对人生的悲凉深有感悟。本文试从《生死扬》和《呼兰河传》去展现童年经验所给予萧红的创作激情。  相似文献   

15.
《临街的窗户》揭示了卡夫卡真实的人生境遇,反映了卡夫卡寻找心灵家园的失落感、孤独的人生体验以及在人生追求与孤独体验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深刻的矛盾性,这正是卡夫卡主要代表作中常见的三大主题。  相似文献   

16.
现代作家鲁迅作为“精神界之战士”,把寂寞、苦闷和孤独的主体创造心态渗透到自己的作品——《伤逝》的人物塑造中。作品主人公涓生和子君在深层的精神领域里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人性自身的悲哀,被作家以理性的视角和成功的心理描写推向社会,得到了文学欣赏者们的普遍认同和共鸣。  相似文献   

17.
孤独是人生的本质和常态,是人生的必不可少的一种体验。在小说《厨房》中,主人公美影和雄一都因为种种变故最终失去自己的亲人,在他们的成长中孤独总是如影随形并且异于常人地残忍,可是孤独并非人生的唯一状态,雄一和美影虽然无法摆脱孤独,但是他们在心灵的成长中超越了孤独。  相似文献   

18.
磨倌冯二成子是萧红小说《后花园》中的主人公。作品以冯二成子在孤独、寂寞的生存环境中的精神情感变化为主线,向我们展示了下层劳动人民在苦难中的挣扎和反抗,显示了苦难者顽强的生命活力和一种生存哲学。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小说和杂文侧重于思考外部世界,而《野草》则是鲁迅自己孤独、痛苦、绝望而抗争的灵魂的体验和升华,完全是鲁迅的“心灵史”。《野草》的每篇作品都不同程度地交织着作者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矛盾情绪:一方面顽强坚决、渴望战斗;一方面又彷徨苦闷、忧伤寂寞。  相似文献   

20.
论《伤逝》的思想倾向与抒情基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鲁迅描绘知识分子生活道路的短篇小说中,《伤逝》最突出。作品借助个人悲剧以体现时代悲剧所显示出的鲜明思想倾向,和那寂寞、孤独、愤懑、感伤的抒情基调所反映出的时代气氛,以及作者倾吐出彷徨苦闷而又执着追求的心绪,至今仍有着扣动读者心弦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