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本质活动。人类实践活动中的基本实践形式,哲学界通常说是三种,即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这种说法不准确。所谓基本实践,应是指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一直存在,又是各个社会时代中多数人都经常从事的实践活动,并且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据此,生产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的交往实践是人类的基本实践,但科学实验不是。科学实验乃是依赖干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且只是社会中一部分人们所从事的专门活动。尽管科学实验自产生以来,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也应当肯定它是人类实践的重要形式,但仍然不能与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相提并论。人类实践的最基本形式,只有两种,即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这两种实践形式互相依赖、互相作用,从根本上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2.
生存和实践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体系中,实践无疑是其最根本的原则,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份重要理论文献里,马克思把这一思想阐释得尤为明晰。因而,对“实践”范畴的发现和深入研究是创立唯物史观的真正起点,也是全部唯物史观的理论大厦的根本性的基石。随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逐步深化和现代性进程的加速,实践的内涵也正在不断扩展和拓宽,我们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这一范畴理解为“人类有目的的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这样一个水平上,而应当进一步发展和深化,这才是科学的和符合真理发展的。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前提,从实践与生存两个层面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3.
1964年5月29日《光明日报》艾恒武、林青山:《“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学习毛主席唯物辩证法思想的体会》该文章分为三部分:(一)事物是由对立的两个方面构成的,对立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情况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中国古人是用“合二而一”(见〔明〕方以智著:《东西均》)来表达的。作者认为,从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到人类社会、思维等等,没有一种事物不是“合二而一”的。“合二而一”正是表达了辩证法的最基本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二)事物本来是“合二而一”的,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我们就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认识书物。用什么方法来分析、研究“合二  相似文献   

4.
韦渊 《广东教育》2006,(10):55-56
所谓“体验式教学”是指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的实践活动来认识周围事物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得知识、经验,提高觉悟,锻炼能力,达到教育目的。体验和认知是人类最基本的两种学习形式。认知旨在发展学生对客观事物  相似文献   

5.
“物极则反”是中国辩证思维的重要命题 ,战国时期的《易传》就阐发了这一思想。但它作为一个命题 ,是由汉代京房提出来的。至北宋欧阳修发展为“物极而必反”说 ,丰富了历史领域的辩证法思想。程颐继承此说 ,视其为事物变化的必然规律 ,所谓“极而必反 ,理之常也”。王夫之依据其神化学说 ,重新检讨这一命题 ,认为物极必反并非普遍规律 ,而只是事物变化的一种形式 ,不能将它公式化。这标志着人类对事物变易法则的认识更加深化了。  相似文献   

6.
储华丽 《早期教育》2008,(12):14-15
一、教师的实践智慧 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人类活动被划分为理论、实践和创制三种基本方式。在每一种人类活动中。都有一种与之相匹配的品质和行为的能力。对于理论或思辨而言,这种品质是理论智慧或哲学智慧:对于创制而言是技艺:对于实践而言便是实践智慧或明智。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观本质是在实践上知道怎么做的知识类型和推理形式.它不等同于任何脱离主体而存在的“客观知识”,是人在生活世界中知道怎样做的知识和经验。不仅是针对普遍存在的事物,也针对具体的事物,不仅具有理性的特征,同时也含有感性的因素。这  相似文献   

7.
<正> 《左传》有两种最基本的叙事形式,一为“每事自为一章”,一为“分年散见,隔《传》相接”。前者这种类型笔者曾已具文讨论过。本文所要分析探讨的是《左传》“分年散见,隔《传》相接”叙事之例,它是《左传》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叙事形式。另外,还准备谈谈由上述两种基本叙事体例演化出来的一种变例,即“绝不相蒙而连缀成篇”者。明了这几种叙事体例的特点,对于认识《左传》这部先秦历史名著  相似文献   

8.
心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基本理论问题。在重庆召开的心理学基本理论讨论会上,对这个问题以及“活动”、“实践”两个概念的含义进行了热烈讨论,但问题尚未很好地解决。 最近,我重温了《实践论》。深感这篇光辉哲学著作对于我们理解心理与实践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在我以《实践论》为指导,对这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1 一般化、特殊化的基本认识1.1 一般化和特殊化构成了数学抽象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郑毓信、梁贯成老师在《认知科学、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一书第二章第二节“高层次数学思维的研究”第115页中指出,“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是认识的一个基本规律,这一规律在数学的认识活动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具体地说,一般化和特殊化即就构成了数学抽象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1.1.1 “一般化”(generalization)也可称为“弱抽象”,指由原型中选取某一特征或侧面加以抽象,从而形成比原型更为普遍、更为一般的概念或理论,并使前者成为后者的特例.由现实原型出发去建构相应的数学模型显然就是一个弱抽象的过程;另外,除真实的事物和现象以  相似文献   

10.
在思政课教学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两种基本的教学形式。在这两种基本教学形式的关系和特点的基础上,认为理论教学是人类对全部社会实践的总结,内容来自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强化和补充,是更高层次的实践活动,二者教学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采用的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11.
以实践的科学规定来导向唯物历史观,以历史唯物主义来还原实践的具体形态,这是马克思哲学新世界观形成时期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两种理论视野。这两种理论视野之间的转换,既非马克思不同世界观之间的完全“断裂”,也非马克思世界观内部的简单“平移”,而只是同一新世界观内部的两个基本视野之问的转换。正确理解马克思哲学形成时期的这两种理论视野,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如何看待事物的结构形式,我国哲学界尚无一致的意见。一般是把事物的结构形式归属于量,也有的把它归属于质。最近叶永在同志在《序变和质量互变规律》(以下简称《序》。载《哲学研究》1982年第10期)一文中又对事物的结构形式作了深入的探讨,提出结构形式既不能归属于量,也不能归属于质,主张把事物结构形式的变化叫做“序变”,从量变和质变中抽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环节引进质量互变规律,并称这一规律为质量序互变规律。我们赞同《序》文中所提出的不能把事物的结构形式简单地归属于量或质的观点,但对把“序变”作为一个独立环节引进质量互变规律有些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13.
汉语时空前后的隐喻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上,隐喻只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然而当代西方认知语言学理论使隐喻研究发生了根本性变革,隐喻这一普通的修辞格便成了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这开辟了隐喻研究的新领域。该理论认为人类最初认识的是有形的、具体的事物,然后才能参照已知事物的概念去认识无形的、抽象的概念。像那些简单的、在我们日常身体体验中不断重复出现的结构,如某种空间关系“上下”、“前后”、“里外”等就是在最初人与周围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凭借人类特有的感觉和运动经验形成的。这些空间结构靠人体的动觉经验赋予意义,在人们的认知结构中非常清晰和具体,对人类具有最直接的意义,影射力极强。  相似文献   

14.
德育即育“德”,何以为“德”?答案不一而足。笔者在十年前曾撰文《德育论之基本范畴“道德”辨义》,试图在概念上予以澄清,但似乎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近来翻阅华东师范大学陈桂生先生著《“教育学视界”辨析》,见其“德育辨”一段文字,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德育之“德”为何?这是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根本问题。对“德”如何认识,理论与实践也就如何展开。当前德育实践上的某些困惑,不能不说与理论的不足相关。这其中也包括“德”的概念不明。本文即尝试进一步辨析之。  相似文献   

15.
神话是人类在童年时代的对大自然、宇宙、人生的一种解读 ,是原始时代的人类智慧的结晶。“真正的神话是对人类共同点的记录 ,它和纯意识形态相反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超越语言、精神、文化、传统以及宗教的联络媒介”(戴维利明《神话学》)。“当我们失掉了感受神话的能力时 ,我们就失掉同体现最基本和最普通人性的事物的联系”(同上《神话的意义》)。由于神话的人类共通性、价值永恒性以及神话形象的涵容性 ,神话则是具有深层象征性意识框架的文化原型 ,是美的永恒的土壤。我们并不能把神话看成是恩格斯所说的“狭隘而愚昧的观念” ,而应说是…  相似文献   

16.
饮食这一人类的基本活动,在决定社会的基本节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日本茶道文化中饮食礼仪的研究,对于学习和探索日本的传统价值观和传统生活方式是一种必经之路,教师通过茶道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教会学生恰当地处理事物、空间、时间、现象以及人际关系,从而产生对世界和领悟现实方式的洞察力。本文还将研究、学习“名”(Tatemae)与“实”(honne)这两种基本概念。  相似文献   

17.
内容简介:《大教学论》重点阐释了教学理论问题。在《致意读者》中.夸美纽斯明确表述了《大教学论》的最基本的目的。他说,教学论是教学的艺术,“大教学论”就是要“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普遍的艺术”,这是一种“教得准有把握”、“教得使人感到愉快”、“教得彻底”的艺术。书中明确提出并详细论证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则,提出并论述了各种教学方法,拟订了各级学校的课程设置.确立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制订了编写教科书的原则要求。甚至对教师如何上好一堂课也都作了具体的规定。  相似文献   

18.
李泽厚后期实践美学的基本理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批判哲学的批判》是李泽厚后期实践美学的理论起点,《美学四讲》则是其集中体现。“自然的人化”这一人类学主题分别展开为“美是自然的形式”、“新感性”和艺术积淀;审美本体论是主体性实践哲学的总结形态。李泽厚的后期实践美学是20世纪中国哲学美学的重要收获,其内部存在诸种矛盾,对人类审美活动的个性与具体性并未展开深入讨论,也没能实现中国当代美学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9.
文质理论作为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包含着两种基本含义:一是就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而言,主张内容决定形式;二是分别代表“华丽”*与“质朴”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强调以“质朴”为本。动态地考察文质理论的形成过*程可以发现,儒家的文质观不但经历过一个由政治伦理范畴向文艺美学延伸的转变*过程,而且文质理论上述两种含义的确立,也是在《礼记》这部儒家经典中最后完成*的。  相似文献   

20.
思维这世间最美丽的花朵,盛开到现在已硕果累累。人类社会的物质、精神产品,无一不是思维的结晶。人类文明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思维发展的历史。所以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江泽民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赞誉《邓小平文选》是理论思维的成熟,说:“这一理论思维的成熟是党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可见,理论思维或理性思维对一个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是何等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