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易传》作为《易经》的传注,大致包含两种内容:义理的阐发,文字的训释。作为先秦重要训诂文献之一,《易传》中有一些文字训诂所采用是形训的方法。这里所训之“形”可分三类:象形之形,会意之形,形声之形。形,所以表意也。所谓“会意之形”,是说会意字字素跟字义的关系是与形声字形符与字义的关系相当的,既然形声字的“形符”又叫“意符”,那么会意字的“会意”也就是“会形”。下面对《易传》的形训作一些粗略的分析。一、象形字的形训这是据象形字的字形训释该字的字义。“屯”是个象形字。《易传》训诂:“屯者,物之始生也”(《序卦传》);“屯,则柔始交而难生”(《彖传》。“屯”象草木出土.“始生”而又“难生”。就“始生”言,“屯”字与“生”字字形很接近。故《说文》云:“生……象草木生出土上”;“屯……象草木之初生。”就“难生”言,“屯”字与“生”字有一个本质区别;“生”表示已经出土,且很顺利,故其茎直;“屯”表示尚未出土,且很艰难,故其茎  相似文献   

2.
徐逢春 《语文知识》2003,(10):18-18
文言文中的“自余”,可以表示“自从我”之义,如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还可以表示“其余”之义,清代学者刘淇在《助字辨略》中说“自余,犹云其余”,所举例句是《庾信传》中的“自余文人,莫有逮者”。此义委实罕见,为使之彰明,现另举几例:  相似文献   

3.
以“非”为声符的字,有的具有“飞”义;有的具有“违背”义;有的具有“交错”义;有的具有“成双成对”义;有的具有“隐藏”义;有的具有“赤色”义.本文首先引用《说文解字》系列文献解析了《说文解字》中收录的含有“赤色”义的“非”声符字“翡、痱、菲、绯”.其次,引用梁启超、沈兼士、张舜徽等学者的论述,探析了“非”声符字含有“赤色”义的来源应是:“其语根当为火,语转为燬,本书火部‘燬,火也.’非毁古声通.火之色赤,故翡从非声,训赤羽雀也.”又,“勿”具有“杂色”义,非、勿读音相近,音转,同音假借义,非、勿共有“赤色”义.最后,解析了《汉语大字典》中收录的《说文》以外的含有“赤色”义的“非”声符字.  相似文献   

4.
前修时贤说《蒙》卦初六爻之贞兆辞“以往吝”,歧义颇多。本文通过对《周易》古经含“往”字的句式的归纳分析,认为“以往吝”之“以”为衍文。  相似文献   

5.
当今介绍训诂学的一些著作,在解释“训诂”这一名称的由来和意义时,往往把它和《毛诗故训传》书名中的“故训”二字完全等同起来,因为“故”与“诂”古字通用,汉人著述中“训诂”一语多作“训故”,而《毛诗故训传》书名的“故训传”三字又或作“诂训传”,于是便把“训诂”或“训故”看成是“故训”或“诂训”的同义倒文,认为二者是一回事;又因为《尔雅》篇名有《释诂》、《释训》,孔颖达曾解释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然则‘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于是又认为,“训”与“诂”(或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落英缤纷”,有人解释为“初开的桃花鲜艳繁盛”,并以《离骚》中“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落英”作为佐证,说“落”字不应训为“零落”,而应根据《诗经》中“访予落止”之句,训为“始”义;“落英”即“初生之花”。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7.
“背”字的“背负”之义与“背对着”“不让别人知道”之义,常常都用“背着”表示,构成一对“同形异义”词,容易产生歧义。恢复“借”字来分担“背”字的“背对着”“不让别人知道”之义,极为必要。  相似文献   

8.
高诱释《淮南》“不与物散”之“散”为“乱”,王引之据以勘订“散”当为“殽”字之误,并认为“诸书无训散为乱”。考《十三经》诸书用例,可证王引之所言不谬,“散”之本义当为“离”,至少到汉代以前还没有引申出“乱”义。《汉语大字典》不以“离”为“散”之本义,失之;第八义项释“散”为“错杂、杂乱”,并引《淮南》此句为书证,亦失之。  相似文献   

9.
释“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一反昔人故说,论完“卦”象持“笔”书于泥板之形,故卦训画。卦袭用结绳记事挂绳之故称,故八卦称卦。卦即挂。  相似文献   

10.
说“乾卦”     
《周易》第一卦《乾卦》之“乾”作何解,“乾卦”又作何释,其卦爻辞又如何训通,历代解易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于此,笔者欲抒浅见,以就教于同仁。乾卦之乾,李镜池先生于其《周易通义》里说:“乾:闻一多认为本当为斡,论证精确。《说文》乾之籀文作  相似文献   

11.
释"起"     
徐山 《绥化学院学报》2005,25(1):132-132
本文分析了“起”字的篆文形体,其初文形体构成当为“从已,从辵”的会意字,《说文》认为“起”是“从走,巳声”的形声字,不确。“起”字的初文形体义为小儿能站立起来走路。  相似文献   

12.
范建国 《语文知识》2001,(12):28-29
谢质彬先生《“新发于硎”解》一文(载《中国语文》)1987年第3期,以下简称谢文)认为:《庄子·养生主》中“刀刃若新发于硎”应解作”刀刃像刚从模子里取出来的一样”,即训“硎”为“型”,训“发”为“开”。其“后记”里还断言:“‘发’字从无‘磨’义。”我们以为其说虽新,然欠斟酌。“发”字固然多作“开”讲,然而不能以此就断言“‘发’字从无‘磨’义”。“刀刃若新发于硎”的“发”字正作“磨”解,古今《庄  相似文献   

13.
关于《诗经·桑柔》“谁能执热,逝用不濯”一句中“执热”的释义,历来见解不一,而据《左传》等先秦文献材科之例证以及“执”与“止”及“救”的关系辨证,可以认为“执”应训“止”义,“执热”当训为“止热”.  相似文献   

14.
当今介绍训诂学的一些著作,在解释“训诂”这一名称的由来和意义时,往往把它和《毛诗故训传》书名中的“故训”二字完全等同起来.因为“故”与“诂”古字通用,汉人著述中“训诂”一语多作“训故”,而《毛诗故训传》书名的“故训传”三字又或作“诂训传”,于是便把“训诂”或“训故”看成是“故训”或“诂训”的同义倒文,认为二者是一回事;又因为《尔雅》篇名有《释诂》、《释训》,孔颖达曾解释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然则‘诂训’者,通  相似文献   

15.
有些卦,如《乾》、《坤》、《谦》、《颐》、《震》等,《彖传》不解释卦形的结构。但每个卦的《彖传》都无例外地解释卦辞,逐句地甚至逐字地解释。有些卦,《彖传》解释卦辞和卦的图形结构相互联系,用卦形的结构说明卦辞,说明卦辞中“吉”“凶”的理由;另外一些卦,《彖传》没有把卦辞和卦形的结构相联系。有些卦的《彖传》解释卦辞,阐述了一些卦辞所没有的内容。就是说,解释卦辞只是被用来作为引子,借此导出《彖传》作者要抒发的议论;相当于《诗》“六义”的“兴”,在解释卦辞之后,说超出卦辞以外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往往表现了作《彖传》的儒家学者对《易》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说文》心部训为“忧也”之字辨姚炳祺忧愁之忧,含义蕴藉,内容复杂,《说文》心部训为“忧也”或“忧貌”之字有二十六个之多,统言之皆为“忧”,析言之则有别,或曰“微别”。从这些“微别”中可以领略到“忧”义内涵之丰富多采,及其表达方式之多样性和复杂性,亦可...  相似文献   

17.
《说文》“诤”之误训“止”说胡说现存《说文解字》大小徐本,言部之"诤"皆释为:"止也。从言,争声。"其字也不与"证"、"谏"、"谂"并列,却杂厕于""与""""、"讫"等字之间。笔者于此颇有疑焉。其一疑其说解有误,其二疑其位置错简,殆非许书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8.
一、说“”近读周俊勋先生的《释“公”》一文①,文章引《说文·八部》:“公,平分也。从八从,八犹背也。韩非曰,‘背私为公’。”周先生以为《说文》说解有误,并根据甲骨文和金文证明,“公”字“象人面容之形”,其主义也当为“容貌”义,后来孳乳为“颂”,继...  相似文献   

19.
三、引文不确 (一)引文误合 (40)《说文》:“异,从畀,云畀予也,又云授予也。” (《甲午治兵》条) 按:《说文》无此体例。此乃将《说文》之“异”字注和“授”字注合而为一也。当点作:《说文》异从畀,云“畀,予也。”又云:“授,予也。” (41)《传》云:“自虐其君,虐我伯姬。”并训为杀,而引申又为暴虐也。(《杀敌为果》条)  相似文献   

20.
《周易》以《说卦传》为理论纲领,《说卦传》的思想理路是使《周易》“经传统一”的逻辑始点。《说卦传》承诺了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其以“中和贯通”的思想理路和“说卦和中”的理论架构,使《周易》的历史与逻辑、形式与内客、思维方式与概念范畴实现了理论统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