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名词谓语句、名词作状语具有鲜明的修辞学意义,是两种常见而又特殊的古汉语比喻句式。重新认识“相似关系”和“相关关系”是区分借喻和借代辞格的关键。其中,相似相关关系是借喻辞格的基础,借助想象思维。非相似相关关系是借代辞格的基础,借助联想活动。比喻引申义是比喻修辞逐渐固化充当词语义项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借代和借喻象一对孪生姐妹似的,让人容易认错.下边试谈一下怎样识辨.一、借代出于“同”,借喻来于“异”.“同”,是表示借代的借体和本体有着通同之处.具体说,借体必须是出于本体的“固有”.“存现”或“连属”事物.如:①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②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三大纪律八项注意》)③严奇候带上七十多个还乡团,一百多个保安队,煮晚饭时,从马庄出发.(陈登科《淮河边上的儿女》)上述例句的借体是加点的词和词组.本体依次是“船”、“一切财物”和“还乡团、保安队的匪兵”.这类借代或以部分代全体,或以全体代部  相似文献   

3.
借代是人们置熟悉的修辞格之一。文章主要是针对古汉语中的“截取式”借代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移色”、“移情”、“移时”、“移觉”、“移用”这五种修辞格散见于中学语文教材古今名篇中,由于它们名称相近、表义相关,常常容易混淆,有必要从辞格界定、语体运用范围、修辞作用诸方面进行辨异。先看看以下五例:  相似文献   

5.
“国事”和“国是”是一组同音同义词,它们都可以表示关于国家的大政方针之事,但二者又有不同之处。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辨异:  相似文献   

6.
张迎春  孙文东 《语文知识》2002,(2):45-45,19
《语文知识》(2001.3)发表了张先保老师的《巧辨借代和借喻》。文章首先抽象地谈了一下借代和借喻的区别,然后教给学生一种“简易的辨别方法”,即“看一个句子是借代还是借喻,可以看本体和‘借体’之间能否用‘像’连接,如果能用‘像’连接就是借喻,否则是借代”。文章还举了一连串的例子证明其辨别方法的实用性。然而,笔者认为“巧辨”存在着局限性,应谨防“误区”。本体同借体之间能用“像”连接的并非都是借喻。二者之间能否和“像”连接,这仅仅是区别借喻和借代的表面现象,  相似文献   

7.
借代思维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思维方式,在造字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羊”字谈起,又进一步从“意”和“音”的角度具体谈论了借代思维在造字中的运用,并由此提出了“借代造字法”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修订本中“墨水”的第三个义项是:比喻学问或读书识字的能力。这个义项是比喻义还是借代义,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古今汉语中存在着许多词义借代的现象,如“稼穑”“丝竹”“纨绔”“膏梁”“口舌”“诸葛亮”等。但词的借代义在许多语法著作中没有像词  相似文献   

9.
针对《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5年12期发表的《也谈“圆规”与杨二嫂》一文认为“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中的“圆规”之修辞手法,之所以是借代而不是借喻,主要在于它是杨二嫂的绰号这一观点,文章从绰号、借代、借喻与借代的区别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其进行了反驳,认为“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中的“圆规”是比喻式借代,而不是绰号式借代.  相似文献   

10.
文言文教学,适时抓住文言文中的古汉语修辞,效果非常好,学生们对古代文言文掌握、理解非常到位,可以说掌握一点古汉语修辞,一方面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古代作品的兴趣,另一方面,对学生阅读古代作品有很大的帮助。古汉语修辞目前主要有以下20种:比喻、夸张、借代、比拟、委婉、摹状、仿拟、引用、反语、双关、拈连、藏词、设问、错综、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层递、顶真。下面就其中比喻、借代、夸张三种修辞简要地分析一下。比喻比喻有明喻、隐喻两种。明喻是使比喻事物与被比喻事物同时出现,并在两者之间加上“如”、“若”、“犹”、“似…  相似文献   

11.
词类转变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古汉语中尤为多见。这一语言现象在我国很早以前就已经被学者所广泛注意,但只有到了宋代,学者们才开始对其做系统的研究,北宋贾昌朝《群经音辨》就属这方面的著作。《群经音辨》卷六“辨字音清浊”门对古汉语中的161组音变构词进行了详细辨析,大体反映了古汉语词类转变的特点及基本规律,充分体现了贾昌朝对该语言现象的深刻认识,为后来学者对古汉语词类转变问题做深入研究提供了十分有意义的启发。  相似文献   

12.
“国事“和“国是“是一组同音同义词,它们都可以表示关于国家的大政方针之事,但二者又有不同之处.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辨异:……  相似文献   

13.
就汉语本身来说,动宾关系是:宾语是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的目的物,是动词所代表的行为的领有、存在的事物等,这一规律是古今一致的,也体现了现代汉语对古汉语的继承性。这一结构就是“动词+宾语”。但是,在古汉语中,有相当部分的词,它带有宾语,从结构上看,也是“动+宾”之结构,而在理  相似文献   

14.
论名词修饰动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词修饰动词,在古汉语中是常见的。现代汉语继承了古汉语的用法,不过有所发展。用介词表示名词与动词之间的修饰关系,古今皆然,但现代汉语的介词数目比古汉语多,这是语言日趋精密的一种表现。例如古汉语的介词“以”的用处很多: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探讨古汉语教学中的“古与今”、“文与法”两个问题,其中前者研究古今汉语的继承发展与差异,而后者专指古汉语语法教学方法问题,实质上是研讨二者的各自关系。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侧重于“言”,教师过于重视古汉语知识灌输,一堂课下来,实际是实词意义、虚词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知识的传授课,而忽略了文言文更为重要的“文”,重“言”轻“文”现象比比皆是。文言教学内容单一,教学程式化,学生厌烦,教学低效。  相似文献   

17.
在鲁迅的小说《故乡)中有这样一句话:“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这里的“圆规”代替了“豆腐西施”杨二嫂,于是有人便认为这是借代。但也有人提出异议,认为这是借喻而不是借代。到底是借代还是借喻,如何准确地辨识借喻和借代这两种修辞手法? 借喻和借代虽然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但它们又有相似之处,都是用一事物来代替另一事物,所以人们很容易将这二者混淆,以致“喻”、“代”不分。其实,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了借喻和借代  相似文献   

18.
《桃花源记》的数字教案江苏/冯兴方一、“一”个兼词不复出焉·:“焉”,兼词,相当于“于之”,译为“从这里”。二、“两”个借代即“黄发”和“垂髫”,分别代指“老人”和“小孩”。三、“两”个形容词用作动词渔人甚异·之:“异,以……为异,诧异,惊异;欲穷其...  相似文献   

19.
注重教法化难为易──“词的古今异义”授后札记芦台一中田淞“词的古今异义”是文言文学习中与“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同样重要的知识点。理解和掌握古汉语的这一语言现象,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避免犯“以今释古”、“望文生义”等错误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青云、青霞、青霜、青霾、青霭、青雾”是一组反映自然现象的词语,主要辞书都认为其中的“青”是颜色词。依据“青”在古汉语实指四种颜色的实际情况,通过对有关自然现象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成说有误。运用借代引申及组合同化这两种词义衍生的方法,可以得出此系列中的“青”指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