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诗经·魏风·伐擅》句:“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胡取禾三百亿兮?……胡取禾三百囷兮?”其中“廛”、“亿”、“囷”,中师课本《文选与写作》(册一)注为;“廛”同“缠”,“亿”同“意”,“囷”同“(禾囷)”,都是“束”的意思。按此注沿用俞樾说。笔者以为该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第一册《伐檀》中的“胡取禾三百廛兮”,课本注云:“三百廛(chán):许多捆。……廛同‘缠’束(量词)。下文‘三百亿,的‘亿’同‘繶’,‘三百囷’(gūn)的‘囷’同‘稛’,都是‘束’的意思。”课文的注释显然是秉承清代学者俞樾的说法。俞樾在《群经平议》中说:“如《传》义,则三百廛为三百夫之田,其数太多。且一章言廛,二章言亿,三章言囷,义亦不论。疑《传》非义也。《广雅·释诂》:稛、繶、缠,并训束。然则三百廛兮,三百缠也。三百亿兮,三百繶也。三百囷兮,三百稛也。其实皆三百束也。《说文·又部》‘秉,禾束也。’然则三百束者,三百秉也。……”对俞先生的这种讲法,笔者不敢苛同。  相似文献   

3.
五年制中学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在《代檀》的注释中,把“胡取禾三百廛兮?”“胡取禾三百亿兮?”“胡取禾三百国兮?”三句中的“廛”、“亿”、“囷”注为通假字?闯啤扳芡ú?“亿通繶”,“囷通禾囷”,都解释为“束”。这是沿用了清人俞樾的说法。这个解释是不妥的。首先,它与传统的正确注释不合。  相似文献   

4.
训诂一得     
《诗经·伐檀》中的“胡取禾三百廛兮,的“廛”字,课本注:“三百廛,许多稛。廛同‘缠’,束(量词)。”并说:“三百亿的‘亿,同‘繶’。三百囷的‘囷’同‘稛’都是束的意思。”我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据《现代汉语辞典》:“廛,古代指一户人家所住的房屋。”《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一户人家所占的房地。”这种讲法来源于《说文解字》:“廛,一亩半一家之居。”《周礼》:“夫一廛田百亩。”课本注释者认为“廛同缠”。所谓同,应当是音义都相同。查《现代汉语辞典》:缠;①缠绕;②纠缠;③应付。就是没有当量词的讲法。  相似文献   

5.
伐檀     
两个字完全同音,或者声音十分相近,古音通假的可能性虽然较大,但是仍旧不可以滥用.如果没有任何证据,没有其他例子,古音通假的解释仍然有穿凿附会的危险。例如俞樾解释《诗·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困兮”,以为“(?)”同“缠”,“亿”同“繶”,“囷”同“稇”,都是“束”的意思.由于他这一  相似文献   

6.
“胡取禾三百廛兮”是高中语文第一册《诗经·伐檀》中的句子。课本注解:[三百廛(chan)]许多捆。三百,表示数量多,不一定是实数。廛同“缠”,束(量词)。下文“三百亿”的“亿”同“(纟意)”,“三百(口禾)”“(口禾)”同“(禾口木)”,都是束的意思。我看了《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和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对“廛”、“亿”、“(口禾)”的注解,均与教材注释暗合。对这条传统的注释,我以为值得商榷。《实用大字典》在“廛”字条目中说:“一夫之居曰廛”。该条目还援引《周礼·遂人》,“夫一廛田百么”做为例证。上海教育学院编的《中国古代文学读本》注释曰“古代一夫之田,  相似文献   

7.
最近教《诗经二首》和《国殇》(统编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觉得课本注释中有不少需要商讨的地方.现仅就一些主要的,谈谈自己的看法.一、"三百廛"三百亿"三百囷":注释说:"廛,同'缠',束(量词).下文'三百亿'的'亿'同'繶','三百囷(qūn),的'囷'同'稛',都是'束'  相似文献   

8.
《辞源》(修订本,1988年第一版)中,“廛”共有三个义项,其第三个义项为:“束,通‘缠’。《诗·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这里“廛”有“束”这个含义,是因为“廛”通“缠”,而“缠”有“束”这一含义。再看,《辞源》中“缠”这个字的义项共有四个:绳索;盘绕;纠正;日月星等天体的运行;同“躔”。诸多义项中,唯独没有“束”这一义项。由此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如果“缠”没有  相似文献   

9.
一、《伐檀》中“胡取禾三百廛兮”课本解释为:“三百廛,许多捆。廛,同缠、束(量词)。”这是不确切的。《说文解字》:“廛,一亩半一家之居。”《周礼》:“夫一廛田百亩。”《毛传》:“一夫之居日廛。”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廛”为“一户  相似文献   

10.
“廛”辨     
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释《诗经·魏风·伐檀》“胡取禾三百廛兮”的“廛”字为“一亩地”,“三百廛”就是三百亩。笔者对这种解释不敢苟同,试申管见如下:“廛”,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一亩半、一家之居.从广里八土。”“廛”字属“广”部,“广”读 hán.许慎《说文解字》“广,因广为屋  相似文献   

11.
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襒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誑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  相似文献   

12.
胡取禾三百廛兮(《诗经·魏风·伐檀》) 取,课本未注。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取禾三百廛”注释:“言收取此三百户的谷子。”训“取”为收取。甘肃人民出版社《中学文言文评析注释》(高中部分)这句译为:“凭什么拿走庄稼三百廛?”训“取”为拿走。廛,课本注,同“缠”,束(量词)。以上训释不确切。我以为“取”当训为夺取,较之训为“收取”、“拿走”,不仅揭露了奴隶主不劳而获的反动本质,而且更深刻地揭露了奴隶主大量霸占奴隶们的劳动果实,残酷剥削奴隶们的滔天罪恶,表达了奴隶们对奴隶主的强  相似文献   

13.
数词在汉语语言中的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尤其是一、三、四、五、七、八、十、百、千、万等。百、千、万表示多,这是妇孺皆知的。但在古代汉语中三和九常常表示多次或数量多。例如在《诗经》中这种现象就屡见不鲜:“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这里的“三”就是用来泛指时间长久,并非确数。“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伐檀》)此处“三百廛”也是极言禾把数目之  相似文献   

14.
<正>“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出自《诗经·魏风·伐檀》。“毛传”解释说:“种之曰稼,敛之曰穑。”用现代汉语翻译,就是种植叫“稼”,收割叫“穑”。教育要有庄稼人的稼穑精神,唯有勤力稼穑,方能静待花开。  相似文献   

15.
肖科 《语文知识》2000,(2):8-10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歌谣名为《诗经·伐檀》,多年稳居高中语文第五册,被莘莘学子吟诵不止。其韵脚不难发现,是“檀、干、涟、廛、貆、餐”。可是对于韵脚后皆加一“兮”字这一点,人们总有意或无意忽视了。考究一番会发  相似文献   

16.
让我们再次聆听那遥远的声音-“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即便是义愤填膺吧,也是那般的富有浪漫气息。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更是将古人的浪漫情怀推向了极致。语文,从远古走来,从蛮荒走来,从我们祖先浪漫的心灵中走来。  相似文献   

17.
让我们再次聆听那遥远的声音——“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即便是义愤填膺吧。也是那般的富有浪漫气息。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更是将古人的浪漫情怀推向了极致。  相似文献   

18.
“取”字别解《诗经·魏风·伐檀》:“胡取禾三百廛兮”的“取”,课本及各家选本都不注,也许是因为它是个常见而通俗的字,毋须解释。一般都把这个字解释成“拿取”或是“夺取”。但仔细推敲一下,还可以有别的解释。《伐檀》是魏国的民歌,魏国于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所灭。所以,《伐檀》当是  相似文献   

19.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东坡名篇《赤壁赋》里的一个句子。在人教版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三册中,此句的注解是“朗诵明月诗里的‘窈窕’这一章”,即《诗经·陈风·月出》的第一章“月出晈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其理由为“‘窈窕’与‘窈纠’音近,所以苏轼称之为‘窈窕’之章。”我认为“窈窕”并非“窈纠”的笔误,东坡所吟咏的不是《诗经·陈风·月出》的第一章,而是曹操的《短歌行》和《诗经·周南·关雎》。  相似文献   

20.
‘置之河之干兮’中‘河’讲为‘黄河’吗?查现行高中语文课本及教学参考书均回避了这个问题,一些中学诗文讲析如《中学古诗文评点译释》(华中工学院出版社)也未做讲解教者一般讲为‘大河’、‘河水’。 《伐檀》选自《诗经·魏风》,课文‘预习提示’言:魏,指周朝初年分封的魏国(现在山西省芮城县北)。从《中国政区图》(三百万分之一比例)和《中国城市交通地图册》可知芮城在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