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忠”与“孝”在中日两国传统伦理观念中地位迥异: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孝”居于核心地位,“忠”则是日本传统社会固有且基本的伦理观念。这种伦理观念差异的产生,与中日两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与社会组织、家族制度联系之异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多元价值取向的并存以及日益严峻的"全球问题",促使当代中国社会伦理发生分化,呈现出传统公利性伦理、市场利己性伦理与生态环境伦理并存的多元局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构建和遵循"多元伦理"规范,有助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环境优化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网络热词"女汉子"现象引发人们对现代女性性别角色的新关注和新思考。基于"女汉子"一词的历史缘由和社会内涵,分析了传统男权社会束缚和新时代男权观念等对当代社会文化背景下"女汉子"人格建构的影响。然后从家庭和社会职场伦理引导入手,就实现女性主体的自主构建,扬弃传统伦理的禁锢;消除传统男权意识的束缚,重构家庭美德伦理;建立社会伦理的支持系统等三个方面为新时代女性人格特质建构获得突破口和新视角,为两性平等提供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于理性精神和宗教传统的基础上,在西方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尊重"他者"为特征的现代伦理精神,这种伦理精神渗透进西方现代社会的思想、政治和经济等各个领域,成为西方现代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我国由于封建宗法制度和自然经济的持久影响,发展出了以等级观念和宗法意识为核心的儒家伦理规范,缺乏对一般"他者"的关注与尊重,这是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社会公德困境的深层文化根源。建构尊重"他者"的伦理精神是对传统文化的根本变革,需要各个方面的长期共同努力。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应该从尊重学生入手,努力培养学生尊重"他者"的观念和习惯,以期有助于整个社会现代伦理精神的成长。  相似文献   

5.
"忠""孝"在中日传统伦理观念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忠"与"孝"在中日两国传统伦理观念中地位迥异: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孝"居于核心地位,"忠"则是日本传统社会固有且基本的伦理观念.这种伦理观念差异的产生,与中日两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与社会组织、家族制度联系之异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从知识经济看中国传统伦理的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是社会经济的现代形态。从知识经济的角度评价,中国传统伦理仍具有现代价值的合理性因素:传统伦理中"尚贤使能"的用人主张与知识经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价值取向相契合;传统伦理中"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与知识经济创新进取的灵魂相契合;传统伦理中"依法治国"的主张与知识经济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化的内在要求相契合;传统伦理中的"天人合一"的观念与知识经济文明生产的模式相契合。  相似文献   

7.
古代罗马的社会救助伦理经历了从传统的"公民友爱"到基督教的"兄弟之爱"的发展。在传统伦理下,人生目的在追求幸福,幸福、美德与善是不可分的。善行意在实现美德,体现的是友爱,遵循对等、互惠、正义的原则。它以城邦及其土地占有制度为基础,以公民为对象。随着这些基础的消失,这种伦理观念及其所依附的善行代救济的救助机制也逐渐被抛弃;在基督教的伦理中,人生目的在永生的救赎,信仰与爱不可分割。善行体现的是对神的信仰和爱,以救济贫困为目的。它以所有人为对象,展示的是兄弟之爱,其社会基础是帝国体制。基督教扩充了爱,把信仰、爱与美德统一起来,发展了传统的救助伦理。这种伦理及其所依附的救助体制超越了狭隘的城邦意识,顺应了罗马帝国发展的需要,最终成为主导机制。  相似文献   

8.
明代市民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全新审美意思的开始,清代《聊斋志异》继承了明代文学对于市民伦理的认同观念,肯定了人的真性情。在明清社会转型时期,市民的伦理意识和伦理规范发生了历史性的嬗变,尚未对传统伦理进行梳理,却又进入了伦理观念多元化时代,市民的传统伦理道德约束较前代开始松弛,非道德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抬头甚至泛滥。《聊斋志异》是用文言文写成的,"三言""二拍"使用的是通俗白话文,二者都贴近现实生活,是生活真实的反映。这些文本都充满了市民阶层的人生期许,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蒲松龄虽然用文言文写作,但其描摹的情节人物栩栩如生、思想进步,肯定了人欲的正确性,处于时代的前端。而社会转型对市民伦理素质的影响有正反两个方面,市民伦理意识的提高对城市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忠"是我国传统伦理观念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中包含的许多道德智慧现今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忠"作为道德规范是一种实践行为,更是一种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0.
《太原大学学报》2020,(6):50-58
2019年张扣扣复仇杀人案引起社会普遍关注,舆论透露出长期存在的一种复仇观念,即中国传统法律和伦理似乎对复仇持一味的宽容和支持态度。这种认识有失偏颇。事实上,不仅中国传统国家法从先秦时期就明确禁止私相仇斗,伦理中对复仇亦有丰富的限制因素。从复仇最为契合的"义"观念出发,既应看到"义"对复仇行为的肯定,也不能忽视"义"从动机、对象、手段、地域、程序、范围、决策者等多个角度对复仇的限制和界定。唯有全面认识复仇中的"义",才有利于法义并举,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五伦"确立了传统社会基本的人伦关系,"五伦"的构建,是血亲伦理发展的客观要求.不过,当"五伦"发展到"三纲"时,便出现了义务单向性、绝对化的偏颇,构成了专制政治的意识形态.五伦的解构,恰恰发端于对"三纲"的批判.对"五伦"的重构,固然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亦有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2.
冰心早期的文学创作是从传统家国伦理观念出发,将基督教的博爱思想建构为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新的伦理标准和道德理想。这种追求个体人格完善和社会功用的启蒙主义立场,是一种理性之爱,是世俗观念中道德的思想境界,而非基督教文化中的救赎之爱。  相似文献   

13.
窦立春 《教书育人》2011,(21):24-26
一传统"孝"伦理的合理性释疑原始社会没有"孝"观念,全体氏族成员对年幼子女与年长父母共同承担责任,没有产生厚此薄彼的社会观念。"孝"伦理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私有观念出现的必然结果,其历史合理性根植于当时社会特有的经济、政治模式之中,其"血缘——家庭——家国一体"的政治模式为其产生提供了重要前提。其一,认为"孝"是基于"血缘——亲亲"的自然情感。母代、子代之间的血缘情感成为母代抚养子代和子代赡养母代  相似文献   

14.
伦理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道德关系。中国社会在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社会结构和观念文化也步入了一个快速变迁的时代,教育观念也在社会转型期里发生着质的嬗变,成人教育管理难度不断加大,这要求成人教育管理进行根本的改革,在成人教育管理中引入伦理纬度是历史与现实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三姑六婆"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群体,其形象反映了晚明的社会风貌和百姓的生活场景,折射出中国传统伦理观念在文学中的伦理意蕴。"三言"文本中各个"三姑六婆"形象,一方面具有趋炎附势、唯利是图、违背封建伦理道德的性格特征,体现出她们的悲剧命运是由其低下的社会地位和金钱观念、强烈的社会现实造成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传统文学作品对女性形象的某种妖魔化,并以此突出冯梦龙反对封建道德束缚,提倡人欲,但不赞成纵欲,淡泊贞节观念等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6.
"晋商"专指明清时期的山西商人,为明清十大商帮之首。晋商倡导"学而优则商"观念,优秀学子将商作为本业,开创了中国传统社会多元价值取向的格局。"学而优则商"观念的实质是崇商、重商,是传统思想与三晋大地的自然、经济、历史因素高度契合的结果。它架起了传统文化的底蕴、精髓与商业行为、商业伦理有机融合的桥梁,进而锻造了熠熠生辉的晋商群体和晋商文化,是儒商精神的典型代表。晋商对儒家传统经济伦理进行了批判性继承,形成了独特的义利观、诚信观、勤俭观,是优秀的商业文化遗产。研究此观念,不仅有利于弘扬晋商文化,而且对现代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三言""二拍"中,沉睡了数千年的女性主体意识开始觉醒了,首先,她们认识到自己作为独立的个体的"人的价值",开始关注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其次,她们突破了传统婚姻观中的门第观念,崭新的婚姻观突出了自由选择与两情相悦,冲击着传统的两性伦理秩序;再次,自由平等的观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传统道德所宣扬的妇德、妇容、妇功等观念面临着挑战,这也为女性实现自由平等提供了可能。这一切都体现着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与女性对自由与平等的渴望与追求。  相似文献   

18.
为挑战西方译坛盛行的欧美中心主义,美国当代译论家劳伦斯.韦努蒂提出了以尊重差异为旨归的"差异伦理"观念。然而,这一观念极易给人留下偏激的印象,似乎是韦努蒂在"异化/归化"二元对立的思维下制造的一种极端化价值取向。本文将这一翻译伦理观念纳入马克思实践诠释学的视阈之下进行考察,指出"差异伦理"的立足点并不在于对"归化/异化"两极的选择,而是在于翻译活动对待差异的道德态度。由此"差异伦理"与绝对化思维划清界线,获得了更大的包容度和张力。这一论证在消除对"差异伦理"的误读,还原韦努蒂初衷的同时,也凸显了这一伦理观念在实践层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邢台学院学报》2015,(3):40-43
在急剧变迁的社会背景下,"皖南"农村社会结构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随着结构的巨变,"皖南"农村社会心态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主要表现在:勤俭节约观念淡薄、财富攀比氛围浓厚、人情关系"货币化"、重男轻女观念得到改善、老人生活堪忧及婚姻性伦理观念自由化。"皖南"农村社会心态的颤变既反应出村民向往高质量生活的迫切需求,更折射出"皖南"农村生活存在的障碍性因素。因此,一方面要建立利益共享的机制,实现公平正义,努力缩小贫富差距、创新农村治理模式,引导村民积极就业,营造和谐的农村文化;另一方面要加大教育投资,培养村民正确的认知取向和价值观及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是调整内地农村社会心态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当代伦理与教育的最大困境之一是我们几乎可能否弃一切,但是伦理生活与道德教育却一刻也离不开某种确定性的前提。这一"阿伦特困境"既表现为个人生活领域里传统伦理规范的全面颠覆及其纠结,也表征为社会生活领域中传统政治认同的彻底质疑及其困扰。"阿伦特困境"的根本症结,可以归结于当代社会"动态社会"特征已经成为社会的常态这一时代特征。而理解、应对"阿伦特困境"需要我们发展与当代社会特质相适应的综合而非单一的伦理判断,以及建构而非破坏的教育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