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沈约以其声律论(四声八病说)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在由古体诗向近体诗的转化方面所做的贡献,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清叶燮《原诗》说:“沈约乃为音韵之宗,以四声八病叠韵双声等法,约束千秋风雅。”《诗筏》亦说:“休文复倡为声病之说,音韵稍促,遂开古体近体分途之渐。“他们明显地把声律论仅仅看作诗歌的形式问题。放后出版的的一些文学史、文学批评史及六朝诗的选本中,对声律说的评价在前人的基础上又加上了“形式主义”的论断。“沈约是发明四声、制定八病的主要人物之一。他的影响就  相似文献   

2.
粱武帝并非不知四声,而是主观上排抑四声.有关文献关于梁武帝不知四声的记载是不可靠的.梁武帝排抑四声,与沈约有关.萧、沈之间,既存在着音乐、文学上的观念差异和文坛宗主的地位之争,也存在着由政权更迭而带来的心理猜忌.永明声律论在梁初三十年左右之所以未能大行其道,与武帝排抑四声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唐代律赋讲究四声八病,这正与永明之后的骈赋相同,说明律赋在声律方面以骈赋为标准,所以声律并不能代表唐代律赋的特质。相对而言,从产生、发展及时人的重视程度等方面来看,限韵却是律赋不同于骈赋的地方,所以律赋的根本特征是限韵。  相似文献   

4.
“平仄和押韵”作为唐诗、宋词、元曲共同的声律符号意象,离不开以“四声和八病”为主要内容的永明声律论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唐诗表现为“平仄黏对、押平声韵”;在宋词表现为“合律的平仄长短句、押平声韵、仄声韵、平仄换韵”;在元曲则表现为“入派三声、平仄通押、一韵到底”。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中,“声律”犹如一条不可或缺的主线,将三种不同的文学样式珠联玉贯起来,成就了诗、词、曲的不同凡响。  相似文献   

5.
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人,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也是诗律学者和诗人,历仕宋、齐、梁三代,梁时官至尚书令,封建昌县侯,死后谥日隐,故又称沈隐侯.沈约一生著述颇丰,有谥法十卷、四声一卷、晋书一百十卷、宋书一百卷、齐纪二十卷、末世文章志三十卷、俗说五卷、集钞十卷、集一百零一卷.除了在史学著述方面有较大的贡献之外,沈约在声律论研究和格律诗的倡导方面,也有重要的贡献.有些文学史书常称他“发明”了汉语的四声提出了诗歌的“四声八病”,并应用声调来构成诗歌的格律,可借他的“四声”一卷未传于世,“诗歌八病”的记载也不甚详,他有关声律论的探讨,也未形成专书或专论,今天,能见到的资料主要是《宋书·谢灵运传论》、《答陆厥书》以及刘善经在《四声论》中载录的沈氏答甄思伯的一段言论.但是从这有限的资料中,我们已可看出,  相似文献   

6.
我国齐梁时期,诗律学十分发达.这表现为:一方面,诗律理论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出现了一批热心于诗律(尤为声律)研讨的学者,如沈约、刘勰等;他们写下了不少有关诗律问题的有价值的文献,如《宋书谢灵运传论》、《答陆厥书》、《文心雕龙·声律第三十三》等,还具体制定了诗律结构的条例,如所传的《四声八病》.另一方面,在这种诗律理论的指导下,当时的诗人进行了创作格律诗的实践,产生了永明体(或称齐梁体)格律诗并丰富了它的格律形式.据《南史·陆厥传》记载:“(永明)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眺,瑯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沈)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各异;两句之内角征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这种诗体经过齐梁陈隋几代诗人的实践,其格律形式获得了定  相似文献   

7.
“五声”(宫、商、角、徽、羽)是否曾经作为汉字字调的一种标示方法?它与“四声”字调标示法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本文通过考证“五声”作为古代的一种数字序号曾被用于给汉字按照字调分类的事实,来证明早在沈约的四声说之前,汉字便拥有了“五声”字调标示法。并通过探讨“五声”字调标示法与音乐的联系,进一步揭示永明声律论的产生同音乐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古诗重在自然之音节,原无所谓声律。至南朝宋末而有平上去入四声之名目,沈约著《四声谱》,四声应用于诗歌文学创作,古诗开始由自然声律向人为声律转型。五言之诗,字配四声声调,调声构律,组合计算之理,类九宫之算法。由是探研律调之秘,释解拗律之谜,制成声律九宫格谱图,古诗之格律一目了然:永明律诗,四声分用,二五异声,九宫之四正四维,句多入律;唐宋律诗,平仄二元,二四异声,律句在四正,拗句在四维,“特拗”别立中宫。教学唐诗,或从图谱索句,或按宫格填联,声律无不中规合矩。  相似文献   

9.
齐武帝永明年间,沈约等人提出声律论,不仅对诗歌创作造成影响,这一影响还延展到骈赋、骈文的创作中。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骈文形式要素走向定型。从创作技巧上来看,永明以后的骈文对形式特征的追求更加严格:对偶更工整精致,用典更繁密贴切,词藻更华美,声律更讲究。除《奏弹王源》外,沈约的大多数骈文都比较重视声韵之美,因此可以说,骈文发展到沈约,基本达到了成熟时期。  相似文献   

10.
齐梁时期存在八病之说,并且与沈约有关系,《文镜秘府论》的声病材料是可靠的。《文镜秘府论》所引沈约"八体"可以看作是八病。八病说的最早探索者是沈约,沈约早在二十岁其创作就追求声律和谐,回避声病。沈约声病说有着丰富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江淹"才尽"时间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郎才尽”是一个有意味的话题。搞清楚江淹“才尽”的时间对探讨江淹“才尽’’的原因十分重要。江淹在永明前或永明初已经“才尽”,至永明中有“才尽”之恶谥,到建武年问江淹方以托梦之说来解释自己“才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意识流”是舶来品,学界大概对此没做过传人流程的审理。国内大量文学史料雄辩地证明:继中国现代文苑之后,它在新时期文坛的“流速”不减,直接引发了中国当代小说的文体变革。这充分反映出新时期文坛有识之士不断沉淀的现代意识之雄起,以及他们面对外来文化以我为主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略论老子的“弱用之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提出“弱用之术”。他遵循“反道之动”的规律,采弱“弱道之用”的原则,提出“柔弱胜刚强”的观点,使处在不同阶段的人和集体都可以以“弱”为手段达到“强”的目的。这种“进道若退”的方法虽有一定消极影响,但对现今社会人们生存处世仍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历史定位的角度看 ,从准确表述党的指导思想的角度考虑 ,从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想发展阶段着眼 ,应提出并确立“邓小平江泽民理论”这一范畴 ,并以之作为继毛泽东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和党在新世纪、在社会主义历史新阶段的指导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邓小平江泽民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发展、丰富升华 ;而作为研究对象 (社会主义思想史研究、党史研究和其他学术研究 ) ,邓小平理论范畴可以继续使用 ,并可以使用江泽民思想范畴  相似文献   

15.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篇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研究董仲舒历史哲学最为重要的文献。但是,此文篇首以刘歆《世经》的五德相生顺序排列五帝,篇中的"四法说"与董仲舒对策及其他有关董仲舒的文献相矛盾,篇末的"圣人预言说"出自纬书。这些都说明此文不可能出自董仲舒之手,而是两汉之季的公羊后学发挥公羊先师董仲舒的"春秋改制说",综合在此之前流行的"三统论"、"五德终始论"、"文质论"等历史哲学理论混合而成的。  相似文献   

16.
“七月派”是20世纪40年代主要活动于国统区的影响较大的文学流派之一。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七月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直没能得到合理的评价。直到新时期以来,由于学术思想的解放,“七月派”重新受到研究界的关注,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得以重新确认。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尤为显著,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七月派”的研究有赖于学术界的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17.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时代背景、思想背景下,克罗齐的。直觉表现说”和李贽的。童心说”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强调文学艺术的主观表现性,都反对艺术为道德服务.对艺术技巧和艺术所要表现的情感有近似的认识,但又有着重大差异。  相似文献   

18.
李汝珍撰著的《镜花缘》是一部化用群书、推陈出新的学者型杂体小说。文章从文学发展的继承、创新角度,以确凿翔实的对照比较,论证了《镜花缘》与明代的“四大奇书”、清代两大顶峰小说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镜花缘》中多次提到《西游记》,而且有意翻新,可以看出李汝珍不仅熟读此书,更富有独创性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告商城县全体同志书》是土地革命战争初期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向商城县地方党组织发布的一份集表扬、批评和指示于一体的党内文件。这份党内文件对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商城起义所取得的胜利果实、宣传中共六大后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有效解决商城地方党组织存在的问题和争论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受共产国际"第三时期理论"的影响,中共中央在对商城县全体同志书中的有关指示带有明显的"左"倾迹象和一定的片面性,对商城的革命工作和商城地方党组织建设都带来一定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江淹始终没有接受并融入永明时期新的文学风尚之中,这主要与三方面情况有关:1.永明时期文学活动群体性的特点;2.江淹在永明时期在身份地位上与新兴作家的差异;3.江淹的内向狷介性格。所谓“江郎才尽”是这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