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近来阅读报刊,发现“大力”、“大办”、“巨大”、“很大”等字眼出现频率很高,有的同一张报纸竟出现多条含有这类词语的标题。甚至连一些一般的、局部性的工作报道也轻易使用这一类词语,实在没有必要。几十年来,我们吃了不少“大力”、“大办”之类的苦头,有不少事情,开始高喊“大力”、“大办”,最后效果不佳,甚至造成危害。我认为随意使用这一类词语有以下几个弊端:一、看标题很来劲,其内容平平,给读者以华而不实之感。二、容易给读者造成误导,以为又要搞什么运动了。三、没留有余地,把话说得太绝。四、容易刮“风”,使下面无所适从,不…  相似文献   

2.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科学副刊的报纸不下百家,每位科学副刊的责任编辑有个共同的心愿:在自己负责的版面上,把最新的科学知识介绍给读者。但由于编辑对“新知识”的标准掌握不一,在有的科学副刊上往往出现不受读者欢迎的文章。有些编辑取舍稿件以“我”为中心,把自己闻所未闻的知识,误以为是新知识,而介绍给读者。读者看到这些“老掉牙”、“炒冷饭”的知识,却无不为之摇头。由此可见,科学副刊编辑在组稿和取舍稿件时,掌握衡量“新知识”的标准至关重要。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编辑科学副刊的体会,认为在取舍稿件时,从以下几点掌握和衡量“新知识”的标准很重要。新发现、新发明、新创造的知识。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学科、新知识、新发明不断涌现,有人作过统计:20世纪60年代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新发现、发明项目,已超过了以往两千年的总和,这说明可供科学副刊报道的内容有许许多多,关键是选择发表的“火候”。见报的时机选择恰当,可起到事半功  相似文献   

3.
最近翻阅某报,读到一篇题为《不进则退小进亦退》的评论,通篇不过八九百字,仅一个“要”字便出现15次,还有些“必须”、“应该”之类的词语,有一种“大人训斥孩子”的味道,读来总觉不太舒服。其实,这种端起架子、发号施令的“要”式写法,在许多党政机关或行业报刊的评论文章中并不鲜见。“要克服惰性”、“要顺应潮流”、“应该摆脱束缚”等等,显得语气生硬、呆板,高高在上,要求读者应该怎么样,必须怎么样。这些词语,这种语气,用在红头文件或是领导讲话中未尝不可,但用在新闻评论中实在是要不得的。或许有人认为这是体现报纸的权威性。其实…  相似文献   

4.
“亮”红灯     
“这稿子不能发!”小李写了篇关干制配连举行“党在我心中”庆“七一”文艺晚会的稿子。不曾想,在发稿时碰上了部长姚明林亮出的“红灯”:“这稿不能发!”原来,小李认为“七一”、“八一”之类的应景稿,等过后再写,十有八九是马后炮,只有提前写,待稿子寄到报社,正好编辑部需要这类稿子。于是,“六一”才过不几天,“七一”的稿子他就写出来了。姚部长像是瞧出了他的心事,说:“这样写稿不好,稿子见了报,官兵有意见。你看这样写行不行?”最后,姚部长帮他定了一篇言论稿。“这假不能批”小于写稿写了半年多,稿子寄走近百篇,…  相似文献   

5.
古人说“题好一半文”,强调的是标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历代文人都十分重视标题的制作。标题的风格和特色也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而发生着变化。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如何更巧妙地作好标题,使这“一半文章”更加具有时代特色,更能吸引读者?我个人认为,需要在如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增强朦胧感。朦胧是似透非透,让人猜不准,能够调动读者的好奇心,增强吸引力。当今社会人们知识层次提高,对新闻标题的美感要求也增高,而朦胧本身就是一种美。如标题《毛主席含笑乘“东风”》,毛主席乘的“东风”到底是什么?字面上看不出,这就给人一种朦胧感,读者只有往下看,看过才知道,原来是毛主席坐上了我国自己制造的“东风”牌小轿车。  相似文献   

6.
曹林 《新闻记者》2003,(10):32-32
有则新闻来自中新网:一青年遭遇车祸倒在了卡车车轮下,一名中年人用自己有力的双臂小心翼翼地将青年从血泊中抱起,让自己的司机火速将伤者送到医院抢救。围观人群中突然有人叫了起来:“张市长!救人的是张市长!”人群中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原来这名救人者是厦门市市长张昌平。新闻的结尾是这样写的:记者在医院急诊  相似文献   

7.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科学副刊的报纸不下百家,每位科学副刊的责任编辑有个共同的心愿;在自己负责的版面上,把最新的科学知识介绍给读者。但由于编辑对“新知识”的标准掌握不一,在有的科学副刊上往往出现不受读者欢迎的文章。有些编辑取舍稿件以“我”为中心,把自己闻所未闻的知识,误以为是新知识,而介绍给读者。读者看到这些“老掉牙”、“炒冷饭”的知识,却无不为之摇头。  相似文献   

8.
“何必认真”析石言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人们对"认真"二字似乎冷落了许多。即使有时提起,大多也是家长或老师教育孩子们的专用词语,诸如"要认真听课"之类。大人们对自己,对自己的工作常常将"何必那么认真"挂在嘴边,那口气、那声调大有一种饱经世故、...  相似文献   

9.
“著名”一词作何解?谅读者诸君皆晓得其义,不必我再为此诠释也。想当初,在我幼小的心灵中,“著名作家”、“著名记者”之类是何等神秘,何等圣洁,何等伟大。及至长大成人,我对荣膺此称号者仍然崇敬有加,这种感觉、这份感情并未随着自己见识的增长和岁月的流逝而失却它原有的光泽。然而,事物也非一成不变,某些东西会由原来的纯之又纯、圣之又圣变得混混沌沌、窝窝囊囊起来。就说这“著名”一词,这些年来,由于被人肆意践踏,乱封之,滥称之,亵渎了它所应拥有的尊严和权威性,因而不免遭世人腹诽甚至当面讥讽。  相似文献   

10.
“著名”一词作何解?谅读者诸君皆晓得其义,不必我再为此诠释也。想当初,在我幼小的心灵中,“著名作家”、“著名记者”之类是何等神秘,何等圣洁,何等伟大。及至长大成人,我对荣膺此称号者仍然崇敬有加,这种感觉、这份感情并未随着自己见识的增长和岁月的流逝而失却它原有的光泽。然而,事物也非一成不变,某些东西会由原来的纯之又纯、圣之又圣变得混混沌沌、窝窝囊囊起  相似文献   

11.
提起报纸、刊物上的差错,真令读者、编者、作者均感伤心痛肺。什么“无错不成报”、“无错不成刊”、“无错不成书”之类的话,流传广泛。这话又似乎成了某些报社编辑们特别是老总们的“挡箭牌”,人家一提“贵报的差错不少”时,总是拿这句话来“挡”一阵子:“老兄,错字误句,谁都不愿出现。但是,在所难免。防不胜防啊!”言下之意,报刊上出现差错,谁来也没办法治。真的是“防不胜防”,还是没有着力去防呢?一般来说,出了文字差错责任在校对。校对工作重要这不是套话而是实情。这是项细致而艰苦的工作,手眼耳并用,一个个字地校,…  相似文献   

12.
古人说:“题好一半文”,强调的是标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如何巧妙地作好标题,使这“一半文“具有特色,更能吸引读者?一、增日含蓄感含蓄能够调动读者的好美心,增强吸引力。当今社会人们阅读层次提高,对新闻标题的美感要求也增高,而含蓄本身就是一种美。如标题《毛主席含笑乘“东风”》。毛主席乘的“东风”到底是什么?字面上看不出,这就给人一种含蓄感,读者只有往下看。看过才知道,原来是毛主席坐上了我国自己制造的“东风”牌小轿车。我曾制作过一条标题叫《有“泉”能使苍蝇乖》。泉,是泉眼、泉水之意,哪里的泉能让苍蝇乖呢…  相似文献   

13.
近日读报看到这样一幅漫画——女秘书抱着一摞与人齐高的读者来信对老总说:“这是今天读者寄来的‘贵报错别字与语法纠错’”。而老总大笑着说:“好事情!这说明咱报发行量在增加,知名度在提高!”让人啼笑皆非。  相似文献   

14.
刘富中 《新闻前哨》2013,(10):112-112
某报一周内共刊登本地消息(不包括简明新闻)154条,其中有28条出现“据悉”、“获悉”、“据介绍”、“据了解”、“据调查”之类的词语或短句。笔者觉得.这些词语或短句像贴在报纸上的牛皮癣,看了之后,叫人很不舒服。  相似文献   

15.
在资讯不足的环境下,综合性电台的节目规划是满足普遍受众的一种可行的方式,但当资讯管道越丰富,多频道竞争环境形成,受众对资讯选择的机会越多时,电台经营者则需要通过“分众化”的节目规划,来接近听众和让听众接近。本文从营运的角度,比较中美两国电台在节目定位和营销方法等方面的异同,试探索“广播”向“窄播”演化这一世界广播业共同趋势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新闻三昧》2008,(5):20-20
细心的读者都不会陌生,我们周围的网络、报刊、杂志上频频有“切忌不要”之类的字眼出现,如“切忌:羊肉不要与醋同时吃”;又如“理财师为您规划‘家庭理财’切忌不要贪婪”;再如“切忌不要空腹去打‘吊针'”等等,这些文章用意很明确,即告诉我们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但是,由于作者错误的使用了“切忌”一词,结果是南辕北辙,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17.
辰目 《传媒》2016,(17):1-1
《传媒》杂志结合今年的第十一届中国传媒年会,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把广大受众的网络投票与专家学者的匿名评审相结合,推选出了2014-2016年度全国广电媒体融合创新20佳案例。这是媒体关于融合发展报道的一种创新,自从中央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以来,更多的关于媒体融合的报道是“自上而下”的资讯,包括融合创新的国际背景、国内形势以及中央要求的战略考虑与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等等,而本期的这组案例报道,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资讯,而且是集纳式的、集装箱式的报道,有一定的冲击力及榜样力量的规模效应。推选出的全国广电媒体融合创新20佳案例可以看做是广电业媒体融合的“先头部队”,在此特为这些“先头部队”叫好、称快!  相似文献   

18.
一方面,“机制”、“天平”之类的新名词多得令人眼花缭乱。另一方面,令人倒胃的陈词滥调依然俯拾皆是。这是挑剔的读者早就发现的怪现象,而编辑记者如我辈,大抵缘于“身在此山中”,倒不觉得怎么怪。例如,有一夜,我们编发了一篇《寡妇门前  相似文献   

19.
“新闻策划”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的基本特征是以报道事实来反映社会生活的——那么,新闻工作者为了某种目的,可不可以自己去“策划”、“制造”事实,并且由他自己来报道这个事实呢?“新闻策划”论的同志不但认为可以,而且把它称之为“新闻的新增长点”,据说这种做法还“丰富了新闻的含义”云云(1),真是礼赞有加!“新闻策划”也好象真的“丰富了新闻的含义”,惹得众多新闻界同行的关注,竟成了当前一个热门话题!我拜读了一些讨论文章,发现对这个概念原来有两种不同说法。一些同志所讲的“新闻策划”,是指新闻报道工作的策划;而另一些同志讲的“新闻策划…  相似文献   

20.
时评写作“五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评写作“五要”范军时评是重要的新闻评论之一,人民日报“今日谈”、光明日报“大家谈”、解放日报“新世说”、新民晚报“今日论语”都是时评栏目。这是一种广大作者和读者均可参与写作的一种大众文体。如何写好时评?这需要写作者掌握“五要”。一要见微知著。这种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