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只有教数学的人被数学的魅力深深地吸引,学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魅力而深深地打动。"想要使每一位学生喜欢数学并能够长久地对它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非亲自感受到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不行。数学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乐园,处处充满着美,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的"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有至高的美。"一、妙趣横生——数学是那么的神奇好奇之心,人皆有之。不论是大人  相似文献   

2.
一次课堂上的“争吵”,使我难以忘怀,当时的情形我依然记忆犹新。这次经历不但使我领悟了数学特有的转化思想,更使我深深地喜欢上了有趣的数学,领略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3.
一个人的魅力不仅仅是来自得体的穿着、脱俗的谈吐、娴雅的举止、美好的姿态,更是内在气质的一种自然流露,体育教师的魅力也是如此,那么,如何做一名“魅力”型的小学体育教师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深深地体会到小学体育教师必须修炼以下魅力:  相似文献   

4.
一年的时间转瞬即逝,我们从刚开始对此课程的模糊认识到现住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课程,《比比和朋友》的超凡魅力让每一个与它接触的人获益匪浅。  相似文献   

5.
怀着对“人格魅力”的思考,我翻了翻词典。“人格”义项有三。①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②个人的道德品质。③人的能作为的权利、义务的主体资格。“魅力”,指很能吸引人的力量。难怪有人说,“魅力”是财富,“魅力”是效益,“魅力”是地位。是的,对个人而言,“魅力”是一种资本;对团体而言,“魅力”是一种资源。“魅力”理应成为一种资源要素而存在和被利用。人的魅力要素是什么?——核心是人格。人格就是人的内在质量。有人这样诠释“人”:构成人的这些基本要素优化了,人格才能生发出“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如何构建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6.
萧红小说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是被鲁迅先生视为在创作上极有前途的女作家。近年来,萧红被“重新发现”,她作为一个作家的价值和魅力也得到越来越深入地认识。萧红小说能够深深地吸引人、牵动人情思的原因,是她在作品中叙写的“生命”主题。萧红对“生命”有着深切体验和感悟,她的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7.
怀着对“人格魅力”的思考,我翻了翻词典。“人格”义项有三。①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②个人的道德品质。⑨人的能作为的权利、义务的主体资格。“魅力”+指很能吸引人的力量。难怪有人说,“魅力”是财富,“魅力”是效益,“魅力”是地位。是的,对个人而言,“魅力”是一种资本;对团体而言,“魅力”是一种资源。“魅力”理应成为一种资源要素而存在和被利用。  相似文献   

8.
哈尔滨工程大学里有一处很普通的两层红楼,被称为“三乙”,这是个有魅力的地方,魅力在人而不在楼。找徐玉如院士就要到这里,这里是“海洋综合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是智能水下机器人的家,是一个优秀的学科带头人领导着一个优秀团队战斗的地方。一个给很多人留下印象的大玻璃杯蹲在桌上,  相似文献   

9.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倡“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0.
教育归根结底是人的教育,是发展“全人”,作为一个带有理性重彩的数学来说,也不能悖离育人的大方向.实际上,只有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好玩,数学的魅力,触摸到数学真之外的“美、善”,学生才能倾心于数学,才会化作数学学习的不竭动力,才能演绎出“绿色环保”的人性课堂,教学的生机才得以焕发.基于以上认识,从七个方面做了探索与尝试.  相似文献   

11.
人格是教师对学生、事业以及自己的态度在其言行中的反映,是教师魅力的核心。“人格”在拉丁文中最早被翻译为“面具”,即表演的自我,大庭广众面前自我的呈现。“魅力”一词的产生是20世纪以后的事。“魅力”在英语中相应的词是attraction,意思是“吸引、诱惑和被人喜闻乐见”。在《现代汉语字典》中被解释为“很能吸引人的力量。”从以上东西方对“人格”“魅力”相同或不同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格魅力并不是一项单纯的性格或特质,而是多方面的综合呈现。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育使命有清醒的认识,要有为师为范的正直的人格力…  相似文献   

12.
樱桃问题     
龙夫 《青年教师》2009,(8):41-41
人们常说:“小孩没有理解能力。”但我对此深深地表示怀疑。一位老师教一年级数学。他给孩子们讲解减法,教得很努力。一次,他把一个特别认真听课的学生叫到黑板前,问道:“艾利,想一想,4颗樱桃放在桌子上,你姐姐吃了其中的1颗,桌子上还剩几颗?”  相似文献   

13.
《湖南教育》2007,(4):7-11
我们在一次关于学生学习数学的问卷调查中,学生写道“一到考数学,我紧张得直作呕.”“如果高考不考数学,也许我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能够学好数学的人,一定是很聪明的人.”……这些话语折射出学生对数学的畏难与恐惧.为什么数学在数学家眼中是那么可爱,而到了有些学生眼中就变得“讨厌”了?为什么学生普遍感到数学难学,数学后进生人数相对其他学科也多一些?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容易被教师们所忽视的原因,就是我们对学生如何学习数学的心理研究得不够.为此,我们针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文选》(以下简称《邓选》)及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已成为政界和学界的共识。在学习《邓选》过程中,我们深深地被邓小平思想巨大的理论魅力、深邃的政治睿智所吸引。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却有一种谬见颇为流行,有一些人极其错误地认为:《邓选》“缺乏理论深度”。很有必要对此种谬见作出系统的分析和深度的校正。  相似文献   

15.
憧憬着:数学课堂变身为播撒馨香的兰室。每一个心灵都感受到熏陶的愉悦和快乐;憧憬着:数学课堂延伸为充满情感的空间,每一个生命都拥有一份执著与高尚;憧憬着:孩子们在缤纷的数学乐园中,被数学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与打动。这样的数学课堂不仅拥有真理,而且还有心灵智慧撞击所进发出来的永恒的美。  相似文献   

16.
某研究机构曾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学校的2000多名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47%的学生不喜欢数学!这一惊人数据警示我们,作为自然科学的支撑学科——数学,它应该呈现给学生的巨大魅力被丧失殆尽!《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指出:“数学教育应该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严峻的形势、迫切的要求告诫我们,“让学生体味到数学的可亲、可感、可用,让数学的巨大魅力得以回归,让学生体味到数学的魅力”,理应成为我们所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近读《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2期发表的关于“校长的人格魅力”的专论,所得到的感受是,不读这篇大作,对这个问题似乎还多少明白一点,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反而糊涂。自然,是自己糊涂。一何谓“魅力”?据作者援引《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它指的是“很能吸引人的力量”。不过,“很能吸引人的力量”都称得上“魅力”么?譬如,看了某一部电影的广告,很想去看这部电影。看了以后,即使觉得不错,甚至很好,而可能觉得它并没有什么魅力,自然这不意味着这部电影一定对别人没有魅力。那份电影广告居然把人们吸引到电影院,不可谓没有很大…  相似文献   

18.
潘学容 《辅导员》2009,(11):27-27
身为数学教师,你我都知道,若能给课堂以“生活”的“活水”,把无声的“数学文本”演绎成鲜活的“生活文本”,那么学生将在数学课堂上享受到数学的乐趣,领悟到数学的魅力……但是,“生活味”,从何而来呢?  相似文献   

19.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情趣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的体验学习难以得到深刻体现。而借助信息技术的网络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能更有效地改进课堂时空的局限性,使学生在生动的学习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获得学习的成功.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20.
晓星 《广西教育》2008,(1):45-46
一、背景材料 著名的英国数学家哈代曾说:“现在也许难以找到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对数学美的魅力全然无动于衷。”“没有什么比数学更为‘普及’的学科了。大多数人都能欣赏一点数学,正如大多数人能欣赏一支令人愉快的曲子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