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部历史人文纪录片是一座以媒介真实呈现的影像纪念碑,它与大型纪念性的建筑物和国家礼器一样,也具有"提醒"和"告诫"的功能,因而也具有纪念碑性。作品的纪念碑性是通过三个真实确立和呈现的。这三个真实是影像真实、文本真实、真实的符号化。历史人文纪录片纪录的是观念的真实。作品各种"真实"的符号化是必经之路。通过符号化,真实渗透到影像、文本、声音等各个系统,媒介真实得以呈现,作品的纪念碑性才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2.
"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纪录片又是一种艺术,她并不仅是对真实生活的一种朴实、简单的再现,而需要一种技巧性的创作——一种"无痕迹"的技巧、一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技巧。  相似文献   

3.
范龙  周文渊  刘洁 《中国记者》2013,(10):26-28
"局部真实"与"全局真实""当下真实"与"历史真实""表象真实"与"本质真实"这三对概念的辩证关系说明,要在新闻实践中贯彻真实性原则,新闻工作者必须致力于妥善处理这六种"真实"的内在矛盾,以实现它们的整体协调、有机统一。要做到这一点,新闻工作者对于"建设者"角色的自我确认不可或缺。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是建设者"这一命题的提出,是新闻工作者坚持新闻报道真实性原则的逻辑必然。  相似文献   

4.
正"距离产生美"这一美学命题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审美论断。神奇的是,在纪录片领域,距离不但产生美,还产生真实感。在人们的日常观念中,"贴近"才是"真实"的同胞兄弟,所以讲究真实的纪录片,往往强调零距离的观照,要求题材真实、人物真实、场景真实、时空真实和体验真实。但是,当原生态的素材近距离地堆砌在你面前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迷失在真实的谎言中。现实的紊乱,时空的单一,片段的局限,事件  相似文献   

5.
电视纪实节目引入"真实再现"的创作手法,是目前电视节目比较普遍的一种创作方法.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电视表现手法,虚构和真实这两个矛盾体如何有机调和?"真实再现"存在的合理性是什么?运用的原则是什么?  相似文献   

6.
王澜 《新闻导刊》2007,(3):37-38
误区之一:现象"真实性"泛滥与艺术"假定性"的缺失。众所周知,"真实性"与"虚构性"始终是艺术的两面。一方面,艺术要求真实,真实是艺术的生命,任何艺术都要求真实地反映生活。电视这一"家用媒体"更能体现生活的真实感。当电视节目引入主持人形  相似文献   

7.
电视纪实节目引入"真实再现"的创作手法,是目前电视节目比较普遍的一种创作方法.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电视表现手法,虚构和真实这两个矛盾体如何有机调和?"真实再现"存在的合理性是什么?运用的原则是什么?  相似文献   

8.
安莉 《新闻知识》2007,(11):96-96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无论在哪种流派的新闻学概论里,都把"新闻必须真实"这一命题,置于极高的理论坐标。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21,(8):12-20
在数字新闻生产与流通的生态中,"新闻真实"实现的方式与策略发生了结构性变革,数字时代对于"新闻真实"的探讨往往与新新闻样态的出现相伴生,学术界形成了若干围绕新闻真实的"××真实"类阐释语簇。本文认为,媒介技术层面的"体验真实"、认知心理层面的"收受真实"以及权力关系层面的"协商真实"是数字时代"新闻真实"理念在流变中衍生出的阐释话语新构型。经典新闻学理论中的真实性理念因新闻主体及主体间关系差异而呈现不同面向,数字新闻生产实践的过程在承认"新闻真实"的相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同时,对新闻真实性的追求也从作为新闻行业的一种专业准则转变为协同再造社会集体理性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20,(11):86-93
新闻真实长期以来是围绕着新闻工作者及其新闻报道而言的,受众的身体作为影响真实的一个基本维度还未得到充分重视。身体感官调节着受众对新闻真实的判断,从身体出发考察新闻真实可以发现,新闻生产中的媒介使用及"求真"过程正包含着对受众"具身性"不断回归的过程。本文指出,在虚拟现实技术出现之前,基于受众视角的新闻真实是一种诠释真实,也即新闻受众通过对文字、照片、动态的影像等人工物的转译所达至的理解真实,而虚拟现实技术则通过赋予受众"具身主体性",从情境全景化与感官综合化两个层面开创了新闻的具身真实。具身真实使受众成为新闻的参与者、体验者以及建构者,并将新闻的真实观从"以事实为中心"调整至"以受众的体验为中心"。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7,(9)
"基本真实"是国内司法实践中认定新闻报道是否构成名誉侵权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是,在我国的立法和司法解释中,并没有明确界定什么是"基本真实";在司法实践中,"基本真实"也往往不是一个可以量化的操作标准,而通常取决于法官的主观判断,这就可能造成不同案件判决的不小差异和作为被告的新闻媒体不易预期的结果。本文以农夫山泉系列名誉权案件的判决为例,分析司法实践中对新闻报道是否"基本真实"的认定标准,以及"基本真实"对媒体适用"公正评论"这一抗辩事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冷凇 《视听纵横》2008,(2):21-24
中国纪录片发展的30年,是"真实"这一概念被不断解构,重构,颠覆的30年。历数中国纪录片的数次起承转合,都表现为一种对"真实"的矫枉过正。伴随着纪录片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国际纪录片交流日趋火热,对纪录片"真实"概念的探索呈现出分化和论争的多元趋势。电视的"产品时代"和"多元融合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纯纪实类纪录片在未来会萎靡,但纪录片如果不鼓励新的样式突破,死命抱紧"真实"的稻草,注定会为其所害。  相似文献   

13.
延慧 《青年记者》2012,(35):5-6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20世纪40年代,中国新闻界展开了一场对新闻本源追溯的讨论,时任延安《解放日报》总编辑的陆定一,提出了新闻应坚持"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的原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失去了真实,新闻就没有了任何意义。新闻真实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所报道的事实,包括人名、地名、时间、细节、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网络新闻反转现象频发使得公众对新闻的真实性与媒体的公信力产生了质疑。诚然,当网络新闻反转成为一种常态时,确实会造成诸多隐患,但"危机"总是蕴含着"危"与"机"正反两个层面的含义。网络新闻反转并不必然象征着新闻真实的崩塌,相反反转的过程恰是一种对新闻真实的多元参与式追求。换言之,网络新闻反转作为一种新闻真实的动态呈现形式,在新闻事业发展的长河中,并不是片段式的停滞或倒退,相反是一种全貌式的推进。  相似文献   

15.
真实电视到底有多真?文章引用Kavka提出的"媒介化亲密感"的概念,提出电视媒介本身在真实电视节目形态中强大而透明的催化作用,以"真实"标榜和吸引注意力的真实电视,事实上,是最无法实现"真实"和具"操控性"的电视节目形态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中国纪录片发展的30年,是"真实"这一概念被不断解构、重构、颠覆的30年.历数中国纪录片的数次起承转合,都表现为一种对"真实"的矫枉过正.  相似文献   

17.
陈丽 《新闻窗》2013,(2):15-15
关于新闻的定义,陆定一说它是"就近发生的事实报道",范长江说"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传播学理论说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布"等等。这些定义有一个共性:新闻是离不开事实的。真实是新闻的本质属性,真实美是新闻最本质的美。一、新闻的真实美谢逸溪在《新闻美学》中提到,新闻的真实美包括:要素美、细节美、真情美和整体美。简而言之,就是指新闻中的主体及客体人物必须真实,不能人为捏造或改编,新闻不像小说般可  相似文献   

18.
《无问西东》继《芳华》后成为又一现象级电影,其叙事结构采用非常巧妙的串联故事线的方式对四个时代的清华学子予以呈现,故事讲述上互相独立,又相互承接,紧扣一个关于"真实"的共同主题.本文试图遵循影片叩问"真实"这一母题,通过视听语言、叙事结构、现实主义三个方面来剖析影片是如何从始至终彰显"真实"这一核心要素的.  相似文献   

19.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采编工作的第一准则。我是一名基层新闻工作者,长期的新闻工作让我深切地感受到: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失实的新闻报道不仅不能反映出事实真相,更严重还将会对国家利益、国际关系及社会秩序造成严重负面影响,所以新闻采访一定要尽力"还原真实"。新闻工作者必须  相似文献   

20.
唐翊凡 《记者摇篮》2012,(11):31-32
要制作出一部好的专题片需要很多的条件,好的选题、精彩的拍摄、感人的细节、准确解说、优美配音、流畅的剪辑等等。但首先,捕捉到的形象的视觉素材,拍摄出的"精彩"画面,是完成一部优秀专题的第一步。一、尊重"真实"电视专题片要求"真实地再现真人真事",真实性是它的本质特性。专题片的拍摄,是拍摄者根据事先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