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大唐帝国初期繁荣昌盛的文化氛围,奠定了刘知几早年丰厚的学术修养,科举制度使刘知几进入官僚仕途。武则天时代的劝谏上书,使刘知几崭露头角,武则天的诏修史书使刘知几获得了编修历史著作的大好机遇。中宗时代史书编修的烦恼促成了刘知几的不朽名著《史通》的诞生。纵观刘知几的一生,武则天时代正是他史学事业成长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缺少这样一个特殊的环节和氛围,刘知几将很难完成《史通》这样一部纵论古今史学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真发掘了唐代史学理论家刘知几仅存下来的几首诗赋的思想内涵,从中分析和总结了刘知几的处世思想,并研究了这些处世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思想渊源。同时展示了刘知几处世思想与其行为的矛盾现象,并指出了产生这种矛盾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证了刘知几的史学。一、天命论与英雄史观杂揉的历史观;二、以封建正统观念为指导的历史编撰学;三、以维护封建史学严肃性为目的的史学批评。作者认为,刘知几的史学,在本质与主流方面仍属于封建正统史学,澄清了刘知几研究中的一些片面观点。  相似文献   

4.
刘知几所著《史通》一书,充满着“勇于怀疑”的批判精神。刘知几这种重视史德、勇于批判的精神是在多种主客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如唐代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互相倾轧,史馆弊病多端,史官曲笔回护,刘知几本人的坎坷经历,史学发展的需要和王充等人对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全面客观地阐述了笔记小说观念。刘知几提出了“偏记小说”的概念,揭示了笔记小说可与正史参行的“自成一家”的真实地位,明显提升了笔记小说的史学价值;《史通》中有关“偏记小说”的分类和列举,则清晰可见刘知几的笔记小说分类观念较之于《隋书&;#183;经籍志》有了进步,为史家重新认识笔记小说的学术地位,审视笔记小说的社会功能,利用笔记小说丰富正统史学,乃至效仿撰作笔记小说,提供了理论依据;刘知几以史眼判断笔记小说的价值,强调笔记小说惩恶劝善、可供教化的社会功用,表达了正统史学对笔记小说价值认同的程度,进而为笔记小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总之,刘知几《史通》的笔记小说观念,对中唐以后笔记小说的发展和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刘知几《史通》的创作受到了刘勰《文心雕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撰述形式和史学思想上。刘勰有着宗经的史学观,推崇言经《尚书》和事经《春秋》,主张尊贤隐讳。刘知几批判性地继承了刘勰的史学观,他从史学家的角度对《尚书》和《春秋》展开了批判,提出了隐讳的限度问题,对刘勰的宗经史学观进行了修正。刘知几写作《史通》是出于纯洁的史学理想,而且他和刘勰对经书的喜好情感不同。  相似文献   

7.
对《史通》的史学比较研究.是从方法论的视角探讨刘知几的史学理论与史学思想,笔者曾撰写了《论<史通>的史学比较》等文(见《廊坊师专学报》)1996.2、《河北学刊》1997.3)论述了刘知几在《史通》中运用的“区分类聚与辩章流别的史学比较方法,以及这种方法对刘知几的“史学批判、求新”的作用,今继之,再论《史通》的史学比较,做进一步的研讨.  相似文献   

8.
王海辰  侯飞 《考试周刊》2011,(20):37-38
产生于盛唐时代的刘知几《史通》,是我国古代最系统、最具特色的体例完备的历史学理论著作。刘知几不但在著作名称上标新立异,而且在著作框架的设计和论述方法上都独具特色。他在著作中提出了一系列史学理论问题,本文仅以《六家》、《二体》、《史官建置》、《古今正史》四篇来分析。  相似文献   

9.
《史通》是一部史学评论著作,其内容总括万殊,包吞千有。关于散文,刘知几主张内容要“实录”、风格要简约,模拟古人以“貌异心同”为上;关于小说,刘知几就文言小说的分类、小说与史诗的关系、小说创作中的虚实关系、小说的杜会功能等方面提出了较为全面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章学诚是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集大成。他对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主要贡献,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传统史学的继承和发展,尤其是对唐代史学理论大家刘知几史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经史关系、通史家风、人修史、史家史德的理论认识以及撰述与记注、史义与史法的区别等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刘知几的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班马孰优孰劣 ,历来纷无定说 ;而刘知几关于班马优劣的评论 ,在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歧义 ,而成为另一个纷无定说的问题。以《史通》为基本依据 ,从体裁、体例、叙事诸方面入手 ,详细梳理刘知几关于《史记》、《汉书》之优劣的评论 ,结论是 :二书“虽互有修短 ,递闻得失 ,而大抵同风 ,可为连类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史实阐释了刘知几提出的灾祥标准。指出刘氏在《五行志错误》中并没有批判灾祥神异存在问题,而是站在有神论立场上,对班固的《五行志》只记灾祥,不记符应及对古书中灾祥史料网罗不足予以批驳,并提出诸多关于灾祥未必附会的观点,进而标明刘知几坚持灾祥神异的天命观,是位有神论者。  相似文献   

13.
《史通》一书集中体现了刘知几的史学理念。他关于史学变革原则与方法的阐释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一理论的形成与刘知几个人的才识和当时社会的大环境紧密相连。它是在批评旧史学与讨论史法义例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体现了中国学术"不离事而言理"的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史家、史书等的比较来说明问题是刘知几史学评论的一个鲜明特点 ,本文以《史通》为例 ,从多个方面阐述了这一比较史学评论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史通》是我国古代首部史学批评著作,刘知几的史学批评不仅具有"实录"、"直书"等针对史学批评对象的具体标准,更重要的是刘知几在史学批评活动中,贯彻了如下基本原则:实事求是,反对主观臆断;注重对"古今正史"的总结,反对空泛议论;辩证分析,力戒片面武断。  相似文献   

16.
本以唐代名史学家刘知凡为中心,探讨了传统史家权力意识的历史和化根源,着重分析了史权与以皇权为代表的专制主义势力间矛盾冲突的原因和表现,同时也对这种史权意识在刘知几身上的特殊表现了作了一定的探析。  相似文献   

17.
《史通》中,刘知几自言"弱冠及第,射策登朝",两《唐书》对此的理解有很大分歧。当代刘知几年谱相关研究结论有三:一是认为刘知几于永隆二年(680)进士及第;二是认为其后在京师任职数年后到获嘉任主簿;三是进士及第后又在长安和洛阳游学读书。实际上,知几及第在开耀二年(682),及第后即赴获嘉任职,任职后又去洛阳游学。  相似文献   

18.
《史通》一书集中体现了刘知几的史学理念。他关于史学变革原则与方法的阐释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一理论的形成与刘知几个人的才识和当时社会的大环境紧密相连。它是在批评旧史学与讨论史法义例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体现了中国学术"不离事而言理"的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19.
刘知几在《史通》中一方面力倡秉笔直书,确保“实录史学”,反复强调史家和史著要“审实”、“故实”、“摭实”、“寻其实”……;另一方面又主张“激扬名教”,笃信“子为父隐,直在其中”,“史氏有事涉君亲,必言多隐讳,虽直道不足,而名教存焉”。“求实录”与“扬名教”构成了刘知几史学批评的双重原则。  相似文献   

20.
刘知几的学术生涯刘知几(661-721),字子玄,唐代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入。他出生在一个丈化气氛很矿的家庭里。父亲刘藏器学养深厚,教子严厉,致使刘知几兄弟六人均为进士及第。刘知几幼年时代对诗赋产生过浓厚的兴趣,但很快就转移到史学方面。11岁时.他随父亲学习《古文尚书》,为其倩屈聋牙、晦涩难解所苦,尽管屡遭痛打,而终无所成。这时.父亲正今为他的哥哥们讲授《左传》,他也凑进去分听,课后还能为诸兄复述大意,辨析疑点。他感叹道:“若使书皆如此,吾不复怠矣。”①父亲惊异于他的这个想法,答应教他《左传》.一年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