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以强烈的土地环境意识表现了当代人的生存观念和价值取向,频频出现于报刊、标语之上,广泛播于人口。但对这两句诗的当初含义、作者和时代却鲜为人知。 这两句诗已见于《全唐诗》卷795,题为“石晋兵部贺公作”,全诗如何不得而知。石晋就是五代时的晋朝,公元936年建治,10年后国亡。宋《王直方诗话》(引自《宋诗话辑佚》卷上)和《苕溪渔隐丛话》卷58皆说:“张嘉甫言‘余少见人诵一诗云:“但存方寸地,留下子孙耕。”不知何人作。后过昆陵汪迪家,出所藏晋水部贺公手书。乃知此诗贺作。”’由这两条材料可知,诗乃五代寸晋人作。由于资料不够完整,所以含混处甚多。考《诗话总龟》前集卷19在这几句话以后尚有如下文字:  相似文献   

2.
宋代著名诗话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了“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的重要观点。这在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是有特殊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宋代以后,诗话家很重视诗的趣味。南宋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就标举“兴趣”说,云“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宋何豁汶《竹庄诗话》引《禁脔》云:“诗分三种趣:一曰奇趣,二天趣,三胜趣。”还有“风趣”、“理趣”等。凡此种种,其共同点都认为:诗要有一种审美的趣味,或则能使读者感受到诗中的韵味情趣,或则在写景状物上能唤起人们的美感,获得美的艺术享受,或则能让读者于艺术形象中接受某种哲理的启示。而这一切都是在浓郁的诗味,盎然的兴趣和生动活泼的艺术吸引力中得到的。当然,这趣味应是高尚的,起码应是健康的,绝不是指那种低级庸俗的趣味。诗趣,不是衡量诗  相似文献   

4.
"唐宋诗之争"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是一个历时久远的热点问题。本文主要从"尊唐绌宋"、为宋诗张目、以及"学唐"、"学宋"之争三个方面探讨了日本诗话关于这个问题的议论和思考,并就此问题,对中日两国诗话加以比较,发现日本诗话在吸收中国诗学观和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力图表现出日本本土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严羽(沧浪)的《沧浪诗话》(以下称《诗话》)是宋代一部最有特色的诗话。一般宋人认为,“诗话者,辨句法,备古今,纪盛德,录异事,正讹误也”(许顗《彦周诗话》)。故宋诗话,或“旁采故实”,或“体兼说部”(《四库全书总目·诗文评类序》),而《沧浪诗话》以其理论性和系统性在众多的宋诗话中脱颖而出。正如毛晋《沧浪诗话跋》所评:“诸家诗话,不过月旦前人,或拈警句,或拈瑕句,聊复一段公案耳。惟沧浪先生  相似文献   

6.
“乐”是一个古老而内涵丰富的概念。《乐记》中之“乐”便有六种含义,从“乐器”到“欢乐”,从感官享乐之物到一种艺术形式,从诗歌舞三位一体的原始艺术到音乐以至德音的纯粹艺术,几乎包括了先秦人对整个“乐”的看法。本文拟从《乐记》之“乐”的内涵演变,探讨古代中国人审美意识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7.
《同学少年》2013,(6):52-52
长吉,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字,李贺的诗在构思、意象、遣词等方面都表现出新奇独创的特色,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用“李长吉体”形容李贺所开创的这种冷艳伤感的诗风,后简称“长吉体”。  相似文献   

8.
《本事诗》是一部专门记载诗歌创作、传播及品鉴类故事的诗本事专著。尽管它的内容带有综合性,兼具文学、文献及理论的价值,但其主要价值仍在文学批评方面。《本事诗》可称为"唐人诗话",它不仅是先宋诗话发展的高峰,也是宋代诗话成型的重要先导。  相似文献   

9.
“诗话”与“诗说”两种体例的界划,是一个异说纷纭、久缠不清的问题。本文通过清初诗坛盟主王士对于这个问题的直接回答及其写作诗话的实践,在较为严格的意义上归纳出诗话体例的几个要件,从而在中国古代诗学著作两种主要形式——诗话与诗说之间划出了界限。由于王士本人及《渔洋诗话》的权威地位,本文得出的结论也由此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朱庭珍的《筱园诗话》是清末文人试图对传统诗学做出总结的代表著述,并作为压卷之作收入郭绍虞先生主编的《清诗话续编》。"尊唐祧宋"是《筱园诗话》的论诗宗旨,这一宗旨体现了清代诗学的主流思想,因为唐宋诗之争是贯穿整个清代诗学的热点话题。"尊唐祧宋"观不但是打开朱庭珍诗论系统的一把钥匙,对于研究清代的唐宋诗之争来说,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遍检《全宋诗》、《全宋词》及诸多笔记、话本等献,考察唐代声诗在宋代的传播情况,对其歌唱事实作了辨证;并从接受史的角度,分析了宋人声诗观的理论内涵。认为唐代诗歌被采择入乐成为声诗的构成方式对宋人声诗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对声诗功能、体制、入乐方式等问题的认识上。  相似文献   

12.
"尺八" 小考     
始名于唐代的吹管乐器尺八(后称南音洞箫)沿袭到南宋,并传到日本,至今仍“隐居”在南音中,流行于福建闽南以及台湾省等地。它在南音及闽南语系的芗剧、梨园戏、高甲戏、台湾歌仔戏中是非常重要的乐器之一。  相似文献   

13.
宋代音乐文化和唐以前的音乐文化比较而言,具有明显的两大特征:一是音乐不再纯粹是为统治阶级粉饰门面的贵族文化,而成为普及到全社会的平民文化;二是音乐文化的普及对宋代经济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关于乐书的分类至北宋时发生重大改变:即宋前将乐书分别归属于经部乐类与集部总集类二处,至北宋则将之基本归入经部乐类。这一改变根源于当时礼乐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西周是一个强盛的奴隶制社会 ,它的阶级等级不仅表现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上 ,而且体现在音乐文化方面。其等级分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上层社会官员享有用礼乐规模的不同 ;统治阶级对宫廷音乐内容的划分 ;音乐教育的对象和内容  相似文献   

16.
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乐器,既有丰富的内涵,又有表面上看极简约、自由、散漫的外在形式。非常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适应了农耕文化生活节奏,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追求的清、微、淡、远的审美意境和艺术精神,故成为“士群体”阶层的钟爱之器。在宋代特殊社会历史背景下,古琴艺术闪现出更加璀璨的光辉,鼓舞着文人雅士的爱国情怀和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反映出不同于汉唐的新历史风貌。  相似文献   

17.
商朝是我国第二个奴隶制社会,在其统治的600年中,出现了非常珍贵的“青铜文化”和甲骨文。商族是一个崇尚鬼神的民族,出于统治需要和个人享乐,音乐形式主要是歌和乐舞蹈,其中巫乐占有很大的成份,大型乐舞《濩》则是祭祀活动中的主要乐种。  相似文献   

18.
继隋唐之后,佛教与宋代文人士大夫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文人学佛参禅成普遍风气,并因此给宋代文学带来深刻影响,佛教在宋代各体文学中都有广泛深入的渗透。佛理在宋词中的渗透以不同层次的三种方式体现出来,给宋词带来新的艺术特质,尤其是赋予宋词一种特殊的理趣。  相似文献   

19.
宋代大曲考     
通过全面考索正史、民间性的相关记栽,较为详尽地对宋代创作和演出的大曲进行了考证,对王国维《唐宋大曲考》一文作了呼应与拓展,为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音乐体裁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20.
《十部乐》植根于中原传统乐舞,广采博纳中外乐舞精华而成,是唐代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多彩,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新养分以丰富其乐舞,使各部乐舞内涵得以扩大,这对唐代音乐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不仅丰富了唐代乐曲内容,而且还促进了唐代乐器间的交融,成为唐代音乐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