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者来信     
警惕行政管理的罚款偏好近日,国务院法制办就《城市公共交通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其中对于非法营运也就是“黑车”,征求意见稿规定,由  相似文献   

2.
探讨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给“主题稿”一个简洁明晰的定义。什么是“主题稿”?笔者认为,那就是根据对一些(或一个)新闻事实的叙述、分析、判断而表达的对某一主题的思考、评价、立场、观点、主张等。它既是撰文记者的思想,也通常是发表这篇稿子的报纸的思想。它与一般信息稿(如消息)的区别在于:信息稿让事实说话,记者“躲”在后面;而“主题稿”是记者“站出来”说话。因此,它也可以看作是报纸自己的声音,具有无可争议的独有性。一、问题的提出:“主题稿”过时了?近年,笔者不断地听到一种论调:不应再搞“主题稿”了,“主题稿”时…  相似文献   

3.
“新闻法”和“新闻记者条例”的征求意见稿都有建立新闻纠纷仲裁机构的内容,我想结合法院对新闻纠纷的信访处理及办案实践,谈点个人的意见。一、建立新闻纠纷仲裁机构的必要性自《民法通则》实施以来,由于新闻报道发生争议而要求进行诉讼的人显著增多。这些人往往是因为向有关方面反映情况,提出要求又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遂向法院要求通过诉讼解决争议。从1987年1月1  相似文献   

4.
读过《我是一个新闻“导演”》一文,有些人认为李贵珍同志自己做了“工作”,又自己去写新闻报道,便是个新闻的导演。我不敢认同这种看法。而从李贵珍自己的文章中看,几次成功的新闻报道,都是他本人一手策划“导演”出来的,似乎他自己也默认这是新闻“导演”。然而,怎样正确地认识和看待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只要当记者不是上面所讲的有意识地故意制造虚假新闻,干记者  相似文献   

5.
在新闻采访活动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有些记者“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新闻,另一些记者却于无意中“得来全不费功夫”;有些记者原定的采访计划落了空,却又遇上“意外之喜”;还有的人“八小时之内”一无所得,“八小时之外”却大有斩获,而这一切除了有机遇的因素在起作用外,还有“无意注意”在“作祟”。 新闻观察中的无意注意是指记者不带任何自觉目的,对社会现象进行自由观察,从表面上看,这种观察方式既“散”又“漫”,不易找到  相似文献   

6.
《新闻世界》2009,(5):1-1
国务院于去年10月就已经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但是,笔者以为在以下几个方面仍然存在问题:首先.中国政府在规定中明确要求外国记者必须隶属于新闻机构,而新闻机构必须在所在国办理登记注册手续。这项规定明显忽略了当下网络时代的大背景,未顾及普通外国公民在中国境内临时拍摄新闻作品、“客串”新闻记者的行为。  相似文献   

7.
据说给编辑、记者规定创收任务,是许多新闻单位近年来采取的一条“搞活经济”的措施。这种做法可取吗?要编辑、记者“创收”,势必影响搞新闻报道的精力,也容易促成“有偿新闻”。我给你写新闻报道,你给我赞助经费。这样“稿钱交易”就难于避免,“出钱就报道,不好也说好”。稿钱交易,还使得一些人以稿谋私,腐蚀新闻队伍,损坏新闻单位形象。  相似文献   

8.
又到“两会”召开时。 今年的“两会”新闻摄影怎么才能搞得更出色?新华社摄影部准备参加“两会”报道的编辑记者年初就开始琢磨这个问题了。按道理和经验,“两会”年年开,许多记者和编辑都身经百战,大风大浪见的多了,很多困难得多的战役性报道都胜利地完成了,有些新闻照片还在全国的新闻评比中获奖,完成“两会”或其它战役性报道不是手到擒来吗?其实,问题的焦点不在于“完成”两字,而在于“出色”!自己给自己订的目标不同,压力也就不同。 如果有人问,在所有战役性报道中,就新闻摄影而言,最好完成任务的是什么?会议;那么最难完成任务,报道最难出彩的是什么?答曰,也是会议!说它容易,因为对这样的报道,谁也没给你规定发稿任务,也没要求你拍出什么样的精彩照片,会怎么开你就  相似文献   

9.
陈枫 《新闻传播》2009,(9):110-111
在中国媒体各驻外记者站中,有着所谓的“贫稿站”和“富稿站”之分。其实.“贫稿站”也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富稿站”.关键在于记者的新闻发现力如何。而要提高记者的新闻发现力.必须要充分了解“贫稿站”的特点.掌握新闻发现的三个要素:重要性、接近性和趣味性.同时树立三个意识:走出去意识、窗口意识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0.
10月17日,温家宝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以下称新条例)。新条例于公布之日起施行。《外国记者和外国常驻新闻机构管理条例》(以下称旧条例)和《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以下称“奥运采访规定”)同时废止。  相似文献   

11.
(一) 我们平时在编稿中发现,有些同志抓新闻不错,但写出的东西不厚实。出现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材料不足。而产生这个问题又往往是因为采访前准备不足。因此,我们在采访之前,要尽可能地把该考虑到的问题都考虑到,这是采访切入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2007年,我全年在军报刊稿188篇,在军报记者队伍中名列前茅。说实话,刚看到这个数字,我感到有些意外。仔细数了数,去年仅采写“两会”、“和平使命——2007”上海合作组织联合反恐军演、党的十七大三次重大活动的报道,刊稿数就过百篇,采写军委首长活动、下部队调研稿件45篇,而反映部队工作的报道仅10多篇。这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 贵刊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美中不足者,乃“似曾相识”的重稿有些多。就以第五期为例吧!“记者生涯”中的“南沙永远记住他们”一文,《新闻与成才》杂志第4期上刊登过,只不过题目叫“南沙踏浪抒豪情”。“业务研究”中的“从‘小行星撞击地球’看记者的职业修养”一文,也已在《新闻战线》第4期刊登。  相似文献   

14.
吴锋 《新闻传播》2004,(10):42-43
在新闻界,“首例新闻”很容易被评为月度或年度好稿,在全国各类获奖稿新闻作品评奖活动中,首例新闻占了很大比例。从某种意义上说,发现和报道首例新闻是记者们竭力追求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5.
方家平 《网络传播》2007,(10):48-49
前段时间,中国互联网协会在网站上公布了《博客服务自律公约》的“征求意见稿”。其中有关博客实名制的条款最为吸引眼球。实际上。在这个征求意见稿中,对于博客实名制并非强制.而只是“鼓励”。这种“柔性”的博客管理方式,去除了行政强制的硬性,更容易让网民接受,社会认可。  相似文献   

16.
杨彪 《军事记者》2003,(8):49-49
问题的提出在我们的采写活动中,常听到这样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新闻富矿”。有人说京城是“新闻富矿”;有人说改革开放前沿是“新闻富矿”;也有人说,边远艰苦地区是“新闻富矿”……正如什么是新闻一样,看问题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标准,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本文只是想从记者感知这个层面提出:新闻的富矿就在“司空见惯”中。其一,记者是常人,是生活在普通人群中的普通人。有人会说,不对,记者是“无冕之王”,是特殊的族群。其实,这只是对记者工作极而言之的一面,说的并不是记者的全部。那么,说记者是生活在普通人群中的…  相似文献   

17.
事件或事物有没有新闻价值,这牵涉到记者的选题问题。……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解决,有些东西没有新闻价值或价值不高,还拼命在那里写。——前北京日报总编辑王立行 业内人士常说:有了好题材,这篇报道至少成功了一半。这话不无道理,一篇报道的新闻价值高不高,就看记者选择什么样的事实来说话。但是,在新闻工作中也有这种情况:同一个部门、同一个地区的记者,有的人好题材用不完,常常出大稿、好稿;有的人虽然忙忙碌碌,却是有意栽花花不发,总也抓不到好题材,等到别人报道了方感遗珠之憾。其实这里体现的是新闻记者的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反映出  相似文献   

18.
说到腐败,我们头脑中总是浮现出成克杰、胡长清之类贪官的嘴脸,以为只有像他们这些位高权重的人物,才够得上“腐败”的“资格”。然而只要你打开中国记者网就会发现,记者以稿谋私被查处的新闻也时有出现。一篇稿件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几百万元,有些记者以稿敛财的手段真的让成克杰之辈也自叹弗如。  相似文献   

19.
10月17日,温家宝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以下称新条例)。新条例于公布之日起施行。《外国记者和外国常驻新闻机构管理条例》(以下称旧条例)和《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以下称“奥运采访规定“)同时废止。  相似文献   

20.
“新闻要好看”的提法错在何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要好看!”这个听起来不错的提法正在一些新闻单位内悄然流行.一些主管领导这样要求记者,记者为把新闻做得好看而冥思苦索。如果说.在保证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力求把新闻报道写得可读性强一些、趣味性多一些、文采美一些,使读者更加喜闻乐见.那么这个提法没有什么毛病。然而.不加任何前提.单纯提倡“新闻要好看”.把“好看”作为新闻的一般要求和普遍特征.甚至把“好看”作为衡量新闻价值、取舍新闻稿件的一个重要标准.那么这个问题就有些严重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