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龚自珍不仅是独步一时的大诗人,也是震烁古今的大思想家。他在《壬癸之际胎观第一》中说:"众人之宰,非道非极,自名曰我。"在《壬癸之际胎观第九》中又说:"群言之名‘我’也无算数,非圣人所名;圣何名?名之以不名。群言之名‘物’也无算数,非圣人所名;圣何名?名之曰‘我’。"将"我"视为万物之源,将"我"推到与  相似文献   

2.
正一"红包"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包着钱的红纸包,用于馈赠或奖励。"《现代汉语新词语大词典》释为:"按照民间习俗,送礼钱常用红纸包上,因此借用‘红包’指代礼钱。后来奖金也有用纸包上的,所以也将奖金叫‘红包’,并发展到将各类奖金都称为‘红包’。又引申为贿赂的钱  相似文献   

3.
《寻根》2020,(3)
正《中国豫剧大词典》第27页有这样一段记载:"太康四街班,又称‘四街戏’。1912年,由太康四街商民在原皂班戏的基础上筹办。主办人王佩鸣。有职演员70人左右。1920年,改名为‘醒民剧社’。该班箱底厚实,班容整齐,艺员素质高。20世纪30年代先后有张同玉、侯进学、李家玉、阎立品、阎立三等大名角来此班演出。该班上演剧目繁多,一日三场不重戏,能连演月余,成为当  相似文献   

4.
我国考古人类学的一代宗师李济先生在《中国文明的开始》一书中振聋发聩地指出":治中国古代史的学者,同研究中国现代政治的学者一样,大概都已感觉到,中国人应该多多注意北方:忽略了历史的北方,我们的民族及文化的原始,仍沉浸在‘漆黑一团’的混沌境界。两千年来中国的史学家,上了秦始皇一个大当,以为中  相似文献   

5.
魔术师     
你在梦中哭醒“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死了?”我说“,你在做梦。我们哪有孩子?”“有的,我们有一个。可是它死了。”你依旧在啜泣,汗水涟涟。“瞧,亲爱的,你叫‘它’这证明我们从未有过孩子。如果真的有,你就会喊‘她’或‘他’。”我轻拂着你的头发。我亲吻着你的面颊。你的体温开始下降。你再次昏昏欲睡它本该有个名字。“男孩儿的名字或女孩儿的名字,可这名字却总在我醒来前消失得无影无踪。”是的,在你入睡之前一切本未发生。■You woke up crying"Why did our baby die?"I said,"You're dreaming.We don't have a baby."Yes,we do.But i…  相似文献   

6.
据《左传·僖公四年》记载:"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提到了包茅、缩酒。  相似文献   

7.
刘勰《文心雕龙·比兴》云:"诗文宏奥,包韫六义。毛公述传,独标‘兴’体。岂不以‘风’通而‘赋’同,‘比’显而‘兴’隐哉?"问题提出,受到经学家的关注,聚讼千年而至今未有澄澈圆通之说。前说一般认为《毛传》的作者是毛公,认为《毛传》标兴是毛公的独创。毛公为何独标兴体?前人大都着眼于《诗经》的表达手法以探讨毛公对兴的认识,因此不同时代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说。鲁  相似文献   

8.
今年春节期间,一把号称2011年艺术品拍卖市场最贵玉器“汉代青黄玉龙凤纹化妆台(含坐凳)”被质疑为赝品。此事被多家媒体加以报道,如“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下称“中嘉拍卖”)举办的‘2011年古代玉器专场拍卖会’.  相似文献   

9.
<正>《论语·公冶长》"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这一章历来注家多有所看法。对于这个问题,张靖人在《〈论语〉"我不欲人之加诸我"章阐释史述评》中,有所辨析,但作者认为程朱是强分仁恕,并且将朱熹的观点认作是为专制服务的,忽略了程朱解释《论语》的积极意义(见《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另外,杨逢彬先生认为,"加"字中没有"陵"的含义。(杨逢彬:《论语新注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86页)程蒂认为,"‘加’解释为‘施加、强加’为宜"(《〈论语·公冶长〉篇疑难词语札记》,《湖北师  相似文献   

10.
据说,继‘鄂尔多斯现象’之后,‘鄂尔多斯文化’这一语汇也在日益广泛传播,而且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有关为"鄂尔多斯文化内涵进行准确地提炼、总结、概括、定位"的工作在知名专家学者中进行过研讨。看了今年4月8日鄂尔多斯日报《牧笛》版"鄂尔多斯文化内涵定位座谈会发言精要",颇受启示,知道专家们有那么多"自己独到的想法和见解"。其认真诚恳的态度令人感慨,其想法和见解更让人感到这一问题的严肃性和复杂性。恐怕一时半会儿还难以提炼出统一共识的说词来。  相似文献   

11.
汉代人哭泣说彭卫扬雄《方言》卷一对汉代人形容哭泣的语汇有如下一段记录:“‘唏’、‘怛’,痛也。凡哀泣而不止曰,哀而不泣曰‘唏’。于方:则楚言哀曰‘唏’;燕之外鄙,朝鲜、洌水之间,少儿泣而不止曰;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大人、小儿泣而不止,谓之,哭极音绝...  相似文献   

12.
正习近平同志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有一段发挥北宋时关学思想家张载的"四句教",说:"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相似文献   

13.
梁涛 《华夏文化》2003,(3):23-26
一《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章是孔子陈述自己心路历程的重要言论 ,而其中“知天命”、“耳顺”等向来是研究中最有争议的问题。对于“知天命” ,存在着几种不同的理解 ,一种是宗教的 ,认为天命即天之意志和命令 ,如有学者说 :“我们可以说‘知天命’也就是知天的意志与定则而尊行之 ,这自然是主观与客观相互融合的知识 ,亦为行为的起点。故‘知天命’即应‘畏天命’ ,‘畏天命’就是随时谨慎小心 ,在行为上多作检讨。”①但如果这里的天是指有意志、有目的的主宰天 ,那么 ,它显然不符合孔子的原义 ,因为此一内容的天命是《诗》、…  相似文献   

14.
新潟=心细?     
你一定奇怪,“新”和“心细”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字眼,怎么划上了等号?我有一位朋友在日本某大学任教。一天,他接到友人从国内打来的电话,告知其近期将随一个代表团到日本考察访问。常言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喜不自禁:你们都去哪些城市?友人答:除了东京和北海道之外,还有“心细”县。“心细县?!”朋友重复了一句,然后笑着调侃道:“你怎么不说是‘心宽’县呢?我在日本生活了16年,从来就没听说过日本的47个都道府县里有什么‘心细’县,是不是你记错了?”友人急了,对着话筒大喊:绝对没错!就是“心细”县。朋友有点懵了,忙问“XinXi…  相似文献   

15.
正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曾在一篇文章中说:"我不讳我的‘英雄崇拜’。"他的所谓"英雄",是这样一些人物,近现代的,有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意大利诗人邓南遮,还有英国的托玛斯·哈代??他的理由:"山,我们爱踹高的;人,我们为什么不愿意接近大的?"对于这些英雄,他不仅阅读、翻译他们的作品,还说:"在我有力量爬的时候,总不教放过一个‘登高’的机会。"他  相似文献   

16.
正论及汉字的美,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有这么一段话讲得很贴切:"中国的字不像西洋字由多寡不同的字母所拼成,而是每一个字占据齐一固定的空间,而是在写字时用笔画,如横、直、撇、捺、钩、点,结成一个有筋有骨有血有肉的‘生命单位’,同时也就成为一个‘上下相望,左右相近,四隅相招,大小相副,长短阔狭,临时变适’,‘八方点画环拱中心’的一个‘空间单  相似文献   

17.
正"孝"文化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思想文化之一,世代传承,历久弥新,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之中的最基本的道德。正如杨伯峻先生所言:"封建时代也把‘孝弟’作为维持它那时候的社会制度、社会秩序的一种基本道德力量。"(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3页)"孝"是儒家思想最重要的范畴之一,这在儒家著作之中多有体现。《论语·学而》提出:"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  相似文献   

18.
张泓 《华夏文化》2019,(1):28-30
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国人耳熟能详的一句名言,针对这句名言的产生及其真实含义,在国内有多部专著及多篇研究论文涉及,本文试稍加概括。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提出者众所周知,顾炎武最早提出这层意思,他在《日知录·正始》篇中明确提到:"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  相似文献   

19.
张骞大夏所见邛竹杖即灵寿之木考──中西交通史上的一个疑案箫兵《史记·大宛列传》张骞说:“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10.3166)身毒就是印度。大夏,专家指认,原是梵文地名Bahilika,就...  相似文献   

20.
秦始皇焚书一事 ,两千年来一直肯定是其暴政之一 ,并且被小说、戏曲、杂文不断渲染、演绎 ,给“千古一帝”(李白语 )的暴君暴政增色不少。但长期以来 ,很少有人究其实效如何。近年研读“目录学”及翻阅许多有关文献 ,深感有探究其焚书实效之必要。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言 ,始皇三十四年(前 2 13年 ) ,李斯在与博士淳于越争辩中 ,以“诸生不师今而学古 ,以非当世 ,惑乱黔首”为由 ,建议始皇焚书、禁私学 :“臣请 :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 ,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 ,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