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5.12"汶川大地震后,羌族地区人口流动较大,其生活环境、生产方式、文化空间发生了很大变化。包括"瓦尔俄足"在内的羌族文化正同时面临着空前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在对四川茂县曲谷河西"瓦尔俄足"节田野考察和茂县政府主办"瓦尔俄足"节活动以及阿坝师专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就"瓦尔俄足"文化生态保护与传承发展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2.
"瓦尔俄足"集中体现了羌族宗教、习俗、歌舞、服饰、餐饮等,因此,具有多学科研究价值。从文化保护与文化产业的角度切入,将"瓦尔俄足"视为一个文本,分析研究如何进行发展性保护,其意义在于保护和发展文化将对当地文化产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羌族传统节日瓦尔俄足节在5.12地震后第一次由官方主办,显示出独特的意义。本文从文化展演的角度切入,将瓦尔俄足节视为一个文本,分析其如何进行文化展演,其语境是震后以及"非遗热"影响下对羌文化的大力宣传与保护,其意义在于彰显了典型羌文化,凝聚羌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4.
在大众文化的背景下,羌族瓦尔俄足节和羌历年的庆典模式发生了改变,大众文化就像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功能也有负面效应。一方面,以大众文化为平台,可以更好地提升民族文化影响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大众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也会弱化羌族民族文化的内涵,与传承与发展的宗旨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5.
回顾羌族节日研究,学术界以介绍性、理论性、个案性研究为主,缺乏整体性、经验性研究;研究内容以羌历年、瓦尔俄足、祭山会为主,缺乏对其他节日的研究;研究视角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变迁、旅游产业开发为主,缺乏对与节日相关的音乐、舞蹈、体育、饮食、服饰等文化的探讨。由此而言,羌族节日研究还存在较大的挖掘空间。另外,震后羌族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得到快速恢复与发展,也需要学术研究为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羌族传统音乐是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之一,是羌族特色公共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依据"濒危音乐评估框架(MVEF)",以羌族"瓦尔俄足"音乐为例,对羌族传统音乐活力与濒危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反映出羌族传统音乐保护传承最薄弱的环节之一体现在羌族音乐类公共文化资源建设方面:音乐记录材料的数量不足、质量不一,其可及度低;音乐记录方法单一,缺乏科学性、创新性及跨文化传播的视角;羌族特色音乐文化资源的构建和传播还缺乏整合整个羌族音乐文化资源的凝聚力和传播平台。在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提出如下对策:提升羌族音乐类特殊公共文化资源建设意识;系统整合羌族各类音乐的记录材料,加强其可及性建设;改进和创新羌族传统音乐记录的理念和方法;凝聚社会各方的资源和力量完善羌族音乐类公共文化资源建设,以期为羌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物质文化的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7.
王惠 《甘肃高师学报》2010,15(6):69-71,121
通过荆浩、郭熙及韩拙画论中对自然之"真"的探讨,研究中国山水画创作中"写真"观念的提出、深化及其在创作中的落实,阐述中国山水画创作中独特写真观的形成过程,剖析其深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的精神实质和对后世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1927年至1930年,左翼文坛出现了一批"革命加恋爱"创作模式的小说。这种模式的背后隐含着爱情小说常见的三种模式,本文试图从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特定的时代环境背景及作家独特创作心理三方面探讨"革命加恋爱"创作模式的独特意蕴。  相似文献   

9.
"俄底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从"力必多"理论和人格学说中衍生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弗洛伊德认为西方文学史上的三部巨著:索福克勒斯的《俄底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卡拉玛佐夫兄弟》都表现了俄底浦斯情结。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无意识"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俄底浦斯情结是艺术家创作冲动的根源,是审美表现的重要内容。俄底浦斯情结对西方文艺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古典神话中的俄耳甫斯是诗人和音乐家的原型,其形象包含了丰富多彩的内涵,给作家们留下了巨大的创作空间。在众多改编者中,里尔克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里尔克对俄耳甫斯身份的探索过程,正是诗人寻求伟大自我认识的过程。中期的里尔克通过俄耳甫斯的迷失和赫尔墨斯的目光,对其早期的诗歌创作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穿透般凝视的创作方式。后期呈现的是一个经由爱与死亡后的俄耳甫斯,完成了从观看走向歌唱的转变。俄耳甫斯的转变也是里尔克对死亡的探索成果,俄耳甫斯从拒绝死亡走向拥抱,在最大程度上接受了残酷的死亡,进入生死同一的循环中,保持生命的敞开,抵达一个无限广阔的境地。  相似文献   

11.
抒发自我心态,坦诚裸露心迹是周涛散文创作的内在主导倾向,也是他散文艺术力量的源泉。周涛散文具有独特的文化视角和风格特征,呈现出匪气、豪气、霸气"三气贯通"的别致风貌,突出了"神与物游"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特征。从中原文化和边疆文化的对比与反思出发,寻求整个民族的交融与进步,最终确立了"拒绝平庸"的复合型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2.
回族题材小说是张承志创作中的又一块新大陆,张承志在经历了汉、伊两种文化冲突的精神苦旅之后,在这类小说中,寻找到了解脱之路。即他站在民间宗教的立场上摆脱两种文化选择的束缚,以伊斯兰教徒的身份足踩多片文化进行小说创作,体悟富有文化底蕴的民族情结以展示其背后的民族意识和宗教情感,用生命浸润母族的文化品格,向世界传达深刻的生命启示,折射出张承志小说独特鲜明的民族情结。  相似文献   

13.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滋养了黑龙江省雪意象山水中国画的创作,地域和时代因素也影响着高校雪意象山水中国画创作的教学,对传统的重新认识和对中国画当代发展的再思考已成为文化自觉。高校教师更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思并优化课堂内容,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传统,着眼时代,创作出更优秀的雪意象山水中国画。  相似文献   

14.
2006年12月26日,中国驻俄大使刘古昌代表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汉办)与俄国立人文大学校长比沃瓦尔在中国驻俄使馆签署关于合作建设俄国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协议。中国驻俄使馆公使衔教育参赞裴玉芳.俄国立人文大学有关负责人、俄教育界人士及中俄媒体代表共40余人出席了签字仪式。  相似文献   

15.
意象浅论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意象在中国文化中的最初含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分析了意象中两个成分"意"与"象"在创作中的关系以及在创作中的独特魅力.由于意象与象征、原型有着不可忽略的联系,本文对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一些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6.
俄语成语中"Дом"观念的主要表征之一,即为дом。通过分析俄英语中对"Дом"一词的词典释义,以及俄英谚语中带дом观念词的语言文化,旨在揭示该观念词在俄英语言世界图景中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7.
童庆炳不仅是当代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同时还是一位作家,其散文创作不仅继承了中国古典散文深于比兴取象之妙,更汲取了五四散文主抒情、重审美、尚性灵一脉之长,还兼具了当代学者散文的开阔视野与文化情怀,具有"志足"、"情信"、"辞巧"三大特点。在"生命"文学观的召唤下,童庆炳努力突破文学理论研究与文学创作实践之间的藩篱,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创作美学",对中国当代作家和当代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游观"是中国文化中独特的观照自然的态度,也是对世界时空一体的动态的美学观照方式。这种观照态度影响生成了中国电影多移动摄影的美学特征,以及独特的空间美学。在早期中国电影创作中,表现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施雨经历了"弃医从文"到"去美海归"的身份转换,不断加深对中西文化的新认识和新思考,创作上彰显出文化取向的种种新变化。在诗歌方面,她善于以西方技艺来表现中国人文传统;在散文方面,她以"海外移民"和"海归"亲历者和见证人的独特视野和眼光把中美复杂的社会生活与文化差异原汁原味地展示给读者,诉说自己对中美文化的真实感受;在小说方面,她以一种独特的思路和视角对北美新移民身上的文化心理压力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形象的展示,并试图寻找解决文化冲突的融合之道。  相似文献   

20.
从语言文化学的视角对俄汉语境中共有的"дружба/友谊"概念隐喻表达进行分析,分析不同语言和文化在隐喻概念系统中相同表达产生的原因,揭示俄汉民族语言的文化共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