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4期刊载了傅世娟、王屹宇二位老师合作的《经典阅读:想象另一种可能》.傅老师在课堂上通过“读景”“读情”“读人”三个教学环节,追求阅读文本的高度和深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王屹宇老师在“对话”和“观察者语”中说:“读鲁迅作品不是在字里行间去核对鲁迅的思想,而是怀着一颗审美的心去品读鲁迅语言的温度、色彩、节奏乃至画面感,感受他的温暖、脆弱、伤感乃至顽皮和幽默”,“与其追求深刻,不如去学会品鉴和模仿经典文本语言的温度、色彩、节奏、韵律……总之,语文课要多点语文”.王老师提出了鲁迅经典作品教学的普遍性问题,这也引发了我们对鲁迅作品教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正>在大部分学生甚至一部分老师的眼中,“鲁迅”几乎可以和“枯燥”画上等号。学生不知道读什么、怎么读懂、读了有什么用;老师不知道教什么、怎么教、教了有什么用……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片面认识、教师对鲁迅作品的处理不当,使鲁迅作品无法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钱理群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鲁迅文学研究者,同时也是一位兼具丰富语文教学经验和深厚语文教育理论知识的语文教育家。  相似文献   

3.
冽玮 《成才之路》2010,(29):92-92
鲁迅的《药聪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等多篇文章正告别中学课本,被网友戏称为“鲁迅大撤退”。年轻人是不是真的读不懂鲁迅。或者说是不是真的已经不喜欢读鲁迅了?为此,记者专访了北大教授、著名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他认为,年轻人并非不喜欢鲁迅。真正影响鲁迅作品被年轻人理解的,也并非鲁迅作品本身,而是我们的社会文化思潮.是教育方法等。  相似文献   

4.
鲁迅作品为何"大撤退"?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认为"删除鲁迅部分文章,跟多数教师读不懂有重要关系".资深时事评论员单士兵在<鲁迅作品成教学鸡肋与语文教师素质有关>一文中更直截了当地把矛头指向语文教师,他在文中说:"我不想再去过多复述鲁迅作品的好,也不想去强调鲁迅作品被抛弃的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5.
现在的学生怕鲁迅,一般很少人碰及鲁迅作品,我们不禁要反思,现在的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品读鲁迅的文章,联想到社会上几乎是隔一阵就爆发一次的“去鲁迅化”癔症,不禁有感而发. 一、“去鲁迅化”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笔者个人认为,社会对鲁迅文章的过分关注,原因有如下:  相似文献   

6.
许和平 《教师》2013,(28):107-107
深度阅读鲁迅作品,利用鲁迅作品中丰富的内涵,实现对中学生的有效引领,是教师不能忽视的问题。鲁迅的作品内容丰厚,很有深度,我在教学鲁迅作品时是从以下三个环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的。1.读——划拨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抚摸式地阅读体悟鲁迅的作品是严肃的作品,所以我要求学生阅读时要有一种严肃感、虔诚感,要认真仔细,从作品的开头到结尾,一个字一个字地抚摸下去。我这里说"抚  相似文献   

7.
在中学语文教材里,鲁迅作品出现的篇次较多.鲁迅的作品也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多年来,在鲁迅作品的教学上过份强调其政治思想意义,这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意识的提高,我们对鲁迅作品的教学应采取多元的开放意识,尽可能的从多个角度来解读鲁迅作品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8.
鲁迅作品阅读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一方面,作为语文教材内容的鲁迅作品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似乎表现了学校教育的成功之处;另一方面,作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鲁迅作品教学却未能激发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兴趣,不能在学生离开学校后继续拥有其应有的魅力。可以用这样的话来表述:作为知识点,鲁迅作品的教学是成功的,我们的学校教育让大多数学生对鲁迅都有了一个正确、正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读鲁迅的小说,常常会接触到作品中的"我".在鲁迅前期创作的二十五篇小说中就有十一篇是用第一人称写的.所以,正确理解鲁迅小说中的"我",对于学习鲁迅作品,搞好鲁迅作品教学以及当前繁荣文艺创作都是有益处的.正确地把握文艺的典型化的创作规律及典型人物的艺术特性是正确地理解鲁迅小说中的"我"的关键.文艺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是以生活真实为依据的,但又不是生活中真人真事的简单再现和翻版,  相似文献   

10.
对待鲁迅先生的作品。我们现在首先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认真考量、鉴别,我们不能因为鲁迅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便认为鲁迅作品在语文教学上也具有同等的地位。另外,我们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性,否则,一些不适合中学教学的鲁迅作品选入课本,就可能会出现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尴尬情况。  相似文献   

11.
李燕花 《学苑教育》2012,(21):77-77
鲁迅作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堪称经典,能让读者回味无穷、百读不厌,经得起时间考验。鲁迅作品教学价值十分丰富,学习鲁迅作品,有利于中学生阅读、反思,有利于中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和艺术品味的培养。但是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提起鲁迅作品的解读和教学,大家普遍的认识就是,鲁迅的作品难教、难学。当前有几句流传很广...  相似文献   

12.
要想提高学生学习鲁迅作品的积极性,教师怎样教也是个关键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不能脱离作品,对鲁迅作政治图解,这些必然影响学生学习鲁迅作品的积极性.思想教育不是硬加上去的,我们一定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引导学生多读课文,读懂课文,自然会受到教育和熏陶.  相似文献   

13.
一、催发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三、重视阅读实践因为学生对鲁迅作品有畏难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情绪,兴趣的激发就尤其重要。要知此事要躬行。”同样,只要去读去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的看,就会明白其实鲁迅的文章也并过程中提出质疑,并自我解疑。例不难,只是我们不够熟悉而已。读如《孔乙己》一文,学生总爱问孔乙得多了,就能一步步理解,由浅入己到底死了没有,虽是好奇,其实深,从懵懂中走出,把握文章的精也是兴趣,那么自己去思考,得出髓。因而加大阅读量是十分重要结论,并证明自己的结论吧。这样的。钱理群也说:“我主张学生读书学…  相似文献   

14.
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大,因而鲁迅作品教学成为人们认识鲁迅、学〉-7鲁迅作品的主渠道,然而在一些小县城的职校或农村中学,却出现了“学生厌读,教师怕教”鲁迅作品的现象,笔者究其原因并对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裴利伶 《成才之路》2011,(33):94-I0019
“鲁迅是大家”在文学界早已是个不争的事实。可在校园阅读的范围内却很少有人这样发自内心的赞誉。非但如此,时常还会有些不乏贬低的话。诸如:“鲁迅的作品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精品,但现在离我们太远了。”“读鲁迅的文章太费脑子。”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以往我也有过类似的看法,但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我逐渐改变了对鲁迅作品的看法。现在我要说的是鲁迅不仅是文学界公认的大家,而且确实是大家,我们应该亲近大家之作。  相似文献   

16.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句流行了多少年的校园童谣,折射出的是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尴尬地位.有人说鲁迅的作品因时代久远,难读难教,建议鲁迅作品最好能退出语文课堂.我不这样认为.因为谁也不是一开始就能读懂《论语》《孟子》的,关键是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走近鲁迅,走进鲁迅作品的文化长廊,使鲁迅作品中的长妈妈、祥林嫂、闰土、阿Q等活生生的人物与学生在时空隧道里相逢相遇.为此,我在教授《阿长与<山海经>》时,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7.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先生的作品共24篇,另外还有几篇论述、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这个数目几乎占全部课文的十二分之一。一个中学生在六年的语文学习中,接触到的知名作家将近二百人,而鲁迅一人的文章竟占了十二分之一,可见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但就我在三十年中学语文教学生涯中接触到的语文教师和学生来看,总的说来对鲁迅作品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有些学生常常说:“鲁迅作品半文半白的,我读不懂。” 为什么效果不好?主要是有些学生没有学懂,因而也就不愿意学。可见,能否学懂是愿意不愿意学的前提。本文想侧重谈谈怎样使学生读懂鲁迅作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张玉武 《江西教育》2012,(12):14-16
<正>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难教、难学已成普遍现象,并出现了以人教版为代表的删减鲁迅作品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鲁迅作品的学习。当下亟待反思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既能凸显鲁迅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又能让现代中学生欣然接受鲁迅、阅读鲁迅。一、把脉,诊断当前课堂之弊端鲁迅小说中的庄与谐、散文中的情与趣、杂文中的理和智,是语文课中的重头戏。让中学生学习鲁迅作品,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奠基。  相似文献   

19.
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鲁迅作品作为中学语文教育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自然也在改革之列。在教学中还原鲁迅,还原文学。让学生充分感受鲁迅作品的思想艺术性,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方法。把阅读的权利交给学生。是现阶段最需要我们去做的事。  相似文献   

20.
北京晨报报道,北大教授、著名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在接受专访时认为,年轻人并非不喜欢鲁迅,真正影响鲁迅作品被年轻人理解的,也并非鲁迅作品本身,而是我们的社会文化思潮,是教育方法等。钱理群说: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