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许可 《沧州师专学报》2012,(4):96-99,110
毛泽东诗词体现了毛泽东深厚的文化功底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他的诗词意象丰富,形神兼备。外在的神采和内在的灵韵在他的诗词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和体现。就其英文版本而言,就有十几个。由于汉语和英语的差异,给毛泽东诗词的翻译带来极大的困难。毛泽东诗词的形、韵之美和意象关是英译的关键,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讨分析毛泽东诗词的翻译,使读者从英译角度更好地欣赏毛泽东诗词。  相似文献   

2.
何英 《考试周刊》2011,(58):26-27
本文采用接受美学中期待视野的概念,探讨如何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在中诗英译中最大限度地展现原文视觉意象的选择和组合带来的美感。视觉意象的翻译,必须满足读者部分的期待视野,才能使译文为读者所接受,但是又必须打破读者原有的期待视野.引导读者构建新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诗词中数字"万""千"频频出现,将磅礴气势,豪情万丈推向极致,而如何将这种虚化意象在英译中原汁原味地体现出来,则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本文选取毛泽东诗词英译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文本为分析对象,探讨数字"万""千"的翻译策略,以期再现原诗数字所体现的磅礴气势与美学意趣。  相似文献   

4.
在诗词英译过程中,意象传译是有效构建以及再现译诗意境美的关键。本文采取比较分析法,选择苏轼《定风波》英译的两个版本,从意象的生成、意象的表现、意象的传达、意象的翻译等角度展开探讨,为诗词英译工作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诗词在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的读者,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对毛泽东诗词的英译作品的研究也更加深入。本文从翻译学角度对毛泽东诗词英译版本进行了分类评价探讨,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毛泽东诗词作品,传播中华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接受美学理论及其基本概念"空白"与"未定性"、"期待视野"和"审美距离",以及接受理论与翻译研究的关系。随后本文采用了两篇译文,卜立德和王宏分别英译的《柳敬亭说书》。通过分析,在文章的逻辑结构和层次方面卜译的理解比较准确;卜译在语法和惯用法选择方面更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在保持"审美距离"、增加读者审美经验方面,王译更多地采用意译,而卜译更多地采用了直译,并保留了原文的一些意象以加强读者对中国文化和文学的了解,拓宽了读者的视野。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中诗词的翻译在《红楼梦》英译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最不易翻译的部分之一。而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灵魂应该在翻译中最大限度地得以再现。从霍克斯和杨宪益译本中各选取五首林黛玉诗词对其诗歌中意象的再现进行对比研究,为诗词翻译中意象的再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读者批评理论强调读者及读者视野,认为文学作品通过不断召唤读者的期待同时又重构读者的期待最终实现其文学价值.本文基于此理论,从读者期待视野、期待重构和召唤结构三方面对<奥赛罗>进行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9.
本文引用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和"空白论"两个重要概念探讨李清照词的英译,分析译者作为原文读者和译文作者的双重身份,在自身的期待视野影响下如何理解原文和产出正确的译文;此外,译者要考虑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采用合适的译法处理词中的空白,同时在确保译文读者能够理解译文的情况下尽可能保留一些空白,保持词的高度艺术性,让译文读者有想象创造的空间,以获得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分析了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的有关读者意识这一大众美学思想的历史背景,然后将毛泽东所阐释的读者意识同西方接受美学加以比较。论者认为,毛泽东的读者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其独到贡献是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读者类型的划分,读者期待视野的辩证发展以及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理论。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同志诗词的英译是十分艰难的工作,不仅要考虑到诗词格律,还要推敲选词造句,更要领会字里行间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本文以详实的翻译语料,以毛泽东同志诗词中“山”的意象英译为中心,从特指、形意、传说和泛指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如何有效地补偿英语读者中国文化语境的缺损,更好地达到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诗词中的意象多以动态为著,意象中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思.在英译过程中,应着眼于动态意象,参透其含义,挖掘其意蕴,强化其效果.在遣词造句上,应着重体现力度和动感以求“信达雅”.文章首先分析了“信达雅”作为毛诗英译的理据,进而对动态意象英译比较进行了相应分析  相似文献   

13.
飞动之美,构成毛泽东诗词的美学特征之一。因此,在英译的过程当中,就应该注意对毛泽东诗词意象动态美的把握;而对意象动态美的把握,关键在于诗词多层意蕴的开掘和强化感觉效果。化静为动、化美为媚,正是译者所应遵循的翻译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14.
试论召唤结构与期待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作品中的召唤结构和阅读中读者的期待视野处于永恒的互动之中,召唤结构吸引读者去完成一部作品,期待视野不断调整读者阅读中的心理状态,使之更符合作品阅读的需要.无论是召唤结构还是期待视野,均包含了个人话语和普遍话语.召唤结构与期待视野互相统一又彼此矛盾,召唤结构牵引读者的期待视野,期待视野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作者创作时设置召唤结构的状态和方式,召唤结构和期待视野的永恒互动共同推动文学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5.
接受美学对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诗词对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把古典诗词译介到西方对传播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由于本身所具有的特殊形式和内容,翻译古典诗词对许多翻译家来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本文从接受美学视角出发,对古典诗词翻译过程进行了初步探索。译者首先应使自己的期待视野与原语文本保持一致,其次应充分考虑并尊重译语读者的接受水平和审美期待。  相似文献   

16.
接受美学中期待视野的意蕴期待,给读者在接受文本以一种"前理解"的思维框架构思.让读者在接受文本内容之前,对文本有一定的个人主观判断和期待.以姚斯的期待视野为理论基础,以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例本,以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为参照,对比读者接受文本前、后时,对小说中"轻"理解之异同,同时剖析小说中"轻"的表达.将"轻"的意蕴从读者表象性的浅层理解转换为以读者为中心的深层理解,从而丰富作品的意蕴.  相似文献   

17.
杨如霏 《英语广场》2023,(23):23-27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弘扬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逐渐被提上日程。“中国关键词”体现了中国国情与中国文化,其英译显得尤为重要,传播效应也因其译文质量的优劣、受众的不同而变化。如何在让译文读者理解的同时表达出汉语原有的底蕴是译者所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基于接受理论的“读者期待视野”和“文本空白与未定性”两个角度,分析“中国关键词”英译,阐述不同的英译方法及其对传播效应的影响,并探讨如何才能使“中国关键词”英译得到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姚斯所提出的接受美学角度研究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英文诗集《飞鸟集》。通过对读者视野期待的分析而寻找译者如何综合运用各种翻译方法来实现原文和译文读者的视野融合。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考虑读者的期待视野,通过翻译,在满足读者期待视野的同时也提供给读者一些新的超出其期待视野的信息,从而使读者扩展原有的期待视野直至形成新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19.
中国诗词意象的强烈模糊性使其翻译困难重重。接受美学中所提到的概念对于意象的理解和鉴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接受美学的意义空白理论和期待视野理论与中国传统艺术表现手法的契合,为诗词意象的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褚金芝  荆琳 《海外英语》2020,(7):118-119
诗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而崇高的地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进行诗词的英译.花类意象在诗词中往往具有丰富的内涵,诗词中花类意象的英译,对译者来说也是一大难点.基于此背景分析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花类意象及其蕴含意义,尝试从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的视角下,从花类意象英译时文化因子的处理、译文中抽象的花名与具体的花名互相转化等角度对中国古典诗词中花类意象的英译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