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孙惠芬长篇小说所讲述的故事几乎都发生在辽南的乡土世界,对乡土的书写是她一直所坚持着的创作特色。随着时间的推移,孙惠芬对于乡村的态度和小说所反映的现实问题出现了较大的改变。孙惠芬从以童真的视角去观察歇马山庄到以锋利的笔法解剖上塘村的改革变迁,呈现世纪之末到新世纪不同历史时期农村人的精神面貌和心灵困境,并将辽南乡土世界当作自身的精神归宿,深切地观照着它的发展与变化。  相似文献   

2.
张闽敏 《文教资料》2011,(12):23-24
孙惠芬的作品是以乡村和农民生活为题材的,她的许多作品描写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孙惠芬乡土小说主要展示了农民工的生存景观,以及乡村妇女的精神世界,既充满了同情,又富有一定的反省意识。  相似文献   

3.
孙惠芬的作品是以乡村和农民生活为题材的,她的许多作品都是描写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如《民工》、《吉宽的马车》等等。孙惠芬乡土小说主要展示了农民工的生存景观以及乡村妇女的精神世界,既充满了同情,又富有一定的反省意识。  相似文献   

4.
孙惠芬的早期作品中就表现出一种散文化的特征,这种特征在她目前的作品中仍然明显,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孙惠芬特有的风格。董之林很早就注意到了孙惠芬小说的这一特点:“她的散文化笔调与萧红类似,东北大地,尤其东北农村沉滞凝重的气氛都以她们细致委婉的女性笔触表达出来了,表现了她们的灵气,有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5.
孙惠芬的早期作品中就表现出一种散文化的特征,这种特征在她目前的作品中仍然明显,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孙惠芬特有的风格。董之林很早就注意到了孙惠芬小说的这一特点:她的散文化笔调与萧红类似,东北大地,  相似文献   

6.
辽宁籍著名女作家孙惠芬的小说创作,在乡土守望之中展现了广阔的审美文化视域。她的小说文本再现了儒家文化所蕴藏的家族主义、伦理本位和血脉亲情等诸多文化符码。在人物塑造和故事建构中再现生活在黑土地上的小人物的侠骨柔情,呈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波澜壮阔的海洋文化特色,把女人对男人的依附指数大幅降低,极力突出其"独立"追求和"忍韧"性格,她笔下的典型人物性格立体可感。她的小说蕴藉着丰富的儒家文化、侠义文化、海洋文化、女性文化的意蕴。  相似文献   

7.
看《钟山》     
《钟山》第6期就一篇好稿子:头条孙惠芬的《致无尽关系》(中篇)。今年年关将近,而小说预先将读者拉人了浓浓的过年气氛之中。小说以一个城里的三口之家回老家过年为线索,追踪了中国传统农村大家族过年的基本流程:办年货、旅途接送、吃团圆饭、祭祖拜亲等,又串连起大嫂的糖尿病、母亲的赡养、  相似文献   

8.
杨传明 《文教资料》2012,(24):10-11,25
东北作家孙惠芬是一个执著的乡土歌者。她的小说创作不以故事取胜,但对人性的探求却是非常深刻的。她总是将细腻微妙的笔墨探进人性缝隙,挖掘琐碎鲜活的生活场景下隐藏的人性的复杂与迷惘,显示出日常生活中人性的挣扎,常常触及人类生命存在的某些本真状态。  相似文献   

9.
看《十月》     
本期头条是孙惠芬的《天窗》(中篇)。孙惠芬"新农村"语境下的悲剧叙事没有仅仅停留在苦难的层面上,而是呈现了农村纷繁复杂的生活脉象和农民的心理表征。鞠老二和小久子在大娘们家挖地下室被怀疑偷了几百块钱和一部手机,从而导致了一场悲剧的发生。在怀疑和被怀疑的境遇下,原来和谐的人际关系变得冷漠了,人物的心理逐渐变态、理智开始丧失、行动变得抓狂。小说的一个维度是悲剧的发生不  相似文献   

10.
从中国当代文学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视野中的乡土性生活场景的隐形存在上看,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乡土性生活一直是在阶级斗争中退守与抗争。  相似文献   

11.
农村女性形象是甘肃中短篇小说作品中不容忽视的一类人物形象,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农村女性的形象始终活跃在甘肃小说作家的笔下。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女性形象有发展有变化有继承有创新,其书写意义也呈现出历史性的变化:1.八十年代:作家对乡土文化价值的认可。2.九十年代:作家对乡土文化的理性思考。3.二十一世纪初:作家的心灵徘徊于城乡之间。这种变化启示我们去思考甘肃乡土小说作家未来的写作道路。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以农村为描写对象的小说在文学史上不同历史时期的称谓不同的质疑,从乡土小说概念的界定入手,着重分析了乡土小说与农村题材小说的区别,并以二十世纪四个大的历史时期为例,进一步印证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另外,本文还兼及论述了优秀的乡土小说.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以农村为描写对象的小说在文学史上不同历史时期的称谓不同的质疑,从乡土小说概念的界定入手,着重分析了乡土小说与农村题材小说的区别,并以二十世纪四个大的历史时期为例,进一步印证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另外,本文还兼及论述了优秀的乡土小说。  相似文献   

14.
乡村小说因特定的历史语境而产生,并伴随着新的历史语境而发展。“五四”乡土小说、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分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现象。较之“五四”乡土小说,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在创作主体、创作思想、文本色调等方面均发生了嬗变。这些嬗变反映了特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社会心理、审美感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孙惠芬在文学创作中以写"乡下人进城"见长,面对乡村现代化征程上的惨烈与温情,她执着地坚守着自己的民间立场,密切关注着乡下人在乡土与城市的徘徊中的危机与困惑,并在作品里透露出鲜明的态度和情感倾向。城市对乡下人来说具有天堂幻境般的召唤力量,他们渴望这个幻境中的体面与尊严,却在商业社会的舒服与挑战中屡屡感到挫败和落寞,这是存在的悖谬,生存的伤痛。孙惠芬从最初的逃离乡土到现时直面这种伤痛,体现了一个作家在坚守中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体制的导入引发了人的精神世界的极大变化。人们潜藏的欲望被激发,失去了往日安宁和谐的心灵平衡。孙惠芬的小说创作对此有着集中的反映。小说透过文本表层的欲望描写,深刻地揭示了人的内心世界,展示了人性的复杂以及人的灵魂在欲望主使下的扭曲、变形、无奈、静美。从而使孙惠芬小说迥别于那些剔除了精神因素的性的沉溺之作,在更广阔的生活背景下表现出对人的精神关怀。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以农村为描写对象的小说在学史上不同历史时期的称谓不同的质疑,从乡土小说概念的界定入手,着重分析了乡土小说与农村题材小说的区别,并以二十世纪四个大的历史时期为例,进一步印证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另外,本还兼及论述了优秀的乡土小说。  相似文献   

18.
在《后上塘书》中,孙惠芬映射了在城乡中游走的女性所面临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城乡两种文化碰撞时的矛盾。她通过展示游走于城乡之间的乡村人在经历"进城"与"回乡"的痛苦,进而来审视"城"与"乡"这两种文化,体现了她的乡土作家身份的责任,同时也包含着她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探寻。  相似文献   

19.
本主要分析中国当代学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视野中的乡土性生活场景的隐形存在,论述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乡土性生活如何在阶级斗争中退守与抗争的,以及在这一变化中,作家们是如何回应这一历史趋势的。  相似文献   

20.
乡土小说是中国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学形式,蕴含丰富文化内涵和浓郁地域特色的乡土语言则是其不可或缺的载体。甘肃作家雪漠创作的《大漠祭》和《猎原》两部小说,以甘肃农村为地域背景,用充满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的语言为读者展现了一幅西北农村的“风俗画面”。文章以这两部小说的英译本为例,探讨和分析译者在翻译小说中乡土语言时运用的翻译策略及经验得失。研究发现,在翻译乡土语言时,译者灵活采用了多种翻译策略,既注重中国本土文化观念与表达方式的准确传递,使原文异域特色得以保留;也关照了译入语读者的认知惯习,对一些地域特色明显的乡土语言表达淡化处理,确保了译文的可读性与接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