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博览     
提倡「三个观念」马达在《新闻改革中需要研讨的课题》一文中说:在新形势下,我认为报纸工作中,要提倡「三个观念」。一是「信息观念」。要使每个记者在采写各种新闻中都要捕捉最新的信息,捕捉广大读者最关心的信息。二是「读者观念」。要使每个记者想到,你采写这个新闻要告诉读者什么,读者共同关心的是什么,并使读者对你的新闻报道产生普遍兴趣。  相似文献   

2.
阅读辅导工作是图书馆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帮助读者选择看什么书和怎样看的问题。开展阅读辅导必须做到多样化、经常化、社会化,才能更好地取得效果。多样化,就是要根据广大读者不同特点和兴趣,组织多种形式的辅导活动。首先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对读者群的阅读倾向经常注意分析,并有重点地建立阅读记录,分别不同情况,有的放矢,予以辅导。阅读辅导活动,既要多样化,也要有连续性,有始有终。我感到目前群众性阅读辅导活动中,办各种讲座多,个别阅读辅导少;大型辅导活动多,中小型辅导活动少,如举办读者座谈会、图书评论  相似文献   

3.
报纸美术是报纸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其他宣传形式不可代替的作用。近些年,我们编辑部运用报纸美术的自身特点,加强新闻报道的形象感,在美化和配合版面宣传上,进行了一些探索。我们的主要作法和体会是: 注重地方报纸特点,鲜明易赏。作为一张地方小报的报纸美术,既要有鲜明的思想内容,严格的时间观念,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又要有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根据地方报纸的这一特点,我们重点抓了一些适宜报纸采用的融思想性、新闻性、艺术性为一体的画种,如连环画、漫画、速写、宣传画等。这些画,都比较注意读者的共同兴趣,也具有  相似文献   

4.
在生活中,常有这种现象,人们在翻阅报纸时,能引起他们兴趣和共鸣的新闻报道并不太多,于是,他们便漫不经心地浏览一下版面,翻翻标题,就弃之一旁了。为什么报纸刊登的新闻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呢?究其原因,除了报纸自身在标题制作、版面设计等方面存在一些技术性问题外,关键在于采写新闻报道的人并没有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思考、分析、报道。简而言之,就是没有真正树立“读者观点”。  相似文献   

5.
博览     
提倡‘三个观念’马达在《新闻改革中需要研讨的课题》一文中说。在新形势下,我认为报纸工作中,要提倡‘三个观念’。一是‘信息观念’。要使每个记者在采写各种新闻中都要捕捉最新的信息,捕捉广大读者最关心的信息。二是‘读者观念’。要使每个记者想到,你采写这个新闻要告诉读者什么,读者共同关心的是什么,并使读者对你的新闻报道产生普遍兴趣。三是‘版面观念’。现在记者写东西,摆在  相似文献   

6.
对于办报人来说,读者即市场。因此不妨说“心中有读者”实质上就是“心中有市场”。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这是因为,报纸虽然有着极为强烈的政治属性,但它终究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读者买报纸,是一种消费行为。如果你提供的新闻信息,没有什么价值,读者从中不能获取有益的营养和精神的愉悦,你就会遭到冷遇。如果做到了“心中有读者” 或者说“心中有市场”,那我们就会自觉地根据读者的需要采写新闻、编辑新闻,从而赢得读者,赢得市场。新闻学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7.
作为新闻报道的第一个读者——编辑,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觉:某某地区,报道太多了。这种感觉实际上不是嫌某些地方报道太多,主要是希望在一定的时期里,各个地方都能有些报道。编辑这样,广大读者更是这样。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报道的时候,要适当地注意地区平衡。在报道上要适当地注意地区平衡,虽然不是新的课题,但是,怎样正确地看待报道地区平衡的问题呢?这个问题在我们这里还没有完全解决。现在谈一下找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供大家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8.
纵观近年来我国报纸的发展,人们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报纸的内容丰富,多数读者都可以在报纸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下面我们从相当突出的几类新闻报道在报道内容上的主要变化来考察一下报纸新闻报道日益丰富的状况.  相似文献   

9.
报纸的新闻报道要改革,报纸的经营管理也要改革,这是我们新闻事业发展的两项并行不悖的任务。而经营管理的深化改革,需要我们来一个思想解放,大胆探索和勇于开创,强化经营管理的自觉意识。首先,要改变那种重编报,轻经营管理的思想。注意办好报纸,把办好报纸当威中心任务,这当然是对的。因为没有报纸,也就谈不上报纸的经营了。可是办好一张报纸如何用最少的投入,产出一张最好的报纸呢?我们新闻界有的同行在这个问题上,不像  相似文献   

10.
报纸的新闻报道要改革,报纸的经营管理也要改革,这是我们新闻事业发展的两项并行不悖的任务。而经营管理的深化改革,需要我们来一个思想解放,大胆探索和勇于开创,强化经营管理的自觉意识。首先,要改变那种重编报,轻经营管理的思想。注意办好报纸,把办好报纸当成中心任务,这当然是对的。因为没有报纸,也就谈不上报纸的经营了。可是办好一张报纸如何用最少的投入,产出一张最好的报纸呢?我们新闻界有的同行在这个问题上,不像  相似文献   

11.
杨茂盛 《军事记者》2003,(12):22-23
我们知道,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既然是报道,就对作者的主观能动性提出较高要求,即在客观公正报道时要在许多方面作出选择:既要选择报道的内容,也要选择报道的形式。受众拿起一张报纸,都希望看到能引起自己兴趣的东西。这一方面要靠新闻事实本身的诸多因素,另一方面也要靠新闻的写作者把握受众心理变化,形成报道强势。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要在自身“质量”上下功夫。新闻报道引起受众注意的方式除了事实本身的重要性、显著性等诸多因素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新闻以什么样式出现在受众面前,即新闻写作者依…  相似文献   

12.
舒晴 《新闻实践》2006,(12):33-34
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众声喧哗的时代,副刊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种类,它依然形象地反映着我们时代进步的声音,依然是广大读者对报纸阅读的一种审美的需要。然而,副刊面临今天这样开放和多元的时代,究竟如何寻找突围的方向,靠什么吸引读者的眼球,显示其不可替代的魅力呢?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县市报纸新闻报道中存在着一个缺陷,即报道农业,往往与工业无关;报道城市,则与农村无关;报道工农业生产,又与城乡人民生活无关。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报纸的宣传效益。如何克服这种现象。最近几年,我们《襄阳报》研究分析城乡各层次读者的不同爱好和共同志趣,注意寻找城乡读者都喜爱的新闻报道交叉点,较好地做到了城乡适宜,读者满意。一、在城乡相互联系上寻找交叉点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乡分割、条块分割、工农分割的局面被打破,城乡联系日  相似文献   

14.
新闻报道要讲究生动活泼,早已成为新闻界的共识,近些年,许多报纸都为此作出了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新闻报道要有一定的思想内涵这个问题,有些同志似乎重视不够.因此,目前不少新闻报道都存在“直、白、浅、露”的问题,不少读者说我们的报纸“可看”的稿件增多了,而“耐读”的文章依然太少.思想内涵丰厚本来是报纸相对于广播电视的优势.西方一些新闻界人士认为,报纸在同广播电视的竞争中,最有效的优势是背景新闻和深度报道.正是凭着这种优势,在美、日等广播电视已高度普及的国家中,报纸仍然保持着比较繁荣的态势.目前,我国报纸同广播电视的竟争也日趋激烈,要想保持报纸的优势,就必须重视研究增加新闻报道的思想内涵问题,努力使读者读了我们的报道后还能有所回味,有所思索,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5.
新闻报道,是要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告诉给读者。农村新闻报道,也就是要把农村中最近发生的新事情告诉读者。可是我们的农村稿件却和这个要求不尽符合,往往告诉读者的不是最近发生的新事,而是已经过了时或者是众人皆知的事情。为什么会出现“农村新闻不新”这种状况呢?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相似文献   

16.
“在讣闻报道里,你可以发现一个人一生中的光荣、成就、平凡与失败,而报纸的其他报道只不过是一天一天地记录着这一切。”每当我们读到这段令人振奋的文字,就会对“讣闻报道”充满向往,也深深慨叹新闻报道题材的丰富——在国外,讣闻报道是许多报纸的家常菜,也是令广大读者有着非同寻常兴趣的一个报道领域。  相似文献   

17.
当前,从中央报纸到地方报纸,都在加强和改进经济报道,出现了互相竞争、各呈其长的可喜局面。经济报道如何做到导向正确、有声有色、读者喜闻乐见?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根据我们解放日报以往经济报道的实践,以及在日常经济报道中遇到的一些矛盾,我以为,要进一步搞好经济报道,以推动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应该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18.
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居民消费形态调查表明,我国城市居民阅读报纸的过程中,最感兴趣的是新闻。不管我们愿意还是不愿意,读者都将以报纸所能提供的有效信息量衡量报纸的优势,都期待着手中的报纸能为他们快捷地接受信息提供方便。高校校报有着特殊的读者群,他们较高的文化、技术素质对校报更是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要稳定住这个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时代,网络的冲击使报纸的新闻传播功能有所减弱。如何把晚报周刊办得有声有色,首先编辑心里要时刻装着读者,把握读者的兴趣和爱好。其次,题材选取要地域化,思想情趣多样化,视角文风多元化,把周刊办得大众一些,接地气一些。  相似文献   

20.
周逸敏 《新闻通讯》2013,(10):43-44
英国报界有一句名言:“新闻招客,副刊留客”,意思是说,如果报纸版面上有好新闻,读者就会购买这张报纸,而要培养读者对于报纸的持久兴趣,则需要借助副刊对读者的吸引力。这一说法较为准确地表明了报纸副刊对于报纸本身的重要意义。报纸副刊也因它的品位和开卷有益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不少知名报纸就是因为自己的品牌副刊而赢得一大批忠实的读者。比如上海新民晚报的“夜光杯”副刊几十年来凝聚了很多上海乃至外埠的读者。中国报纸副刊已走过百年风雨,并且已经摆脱了最初形态的“副职”、“附属”的地位。随着报业的发展和读者需求的多样化,副刊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了很大的变革,已经成为最具特色与活力的版面。相对于新闻稿件而言,副刊作品的题材选择面更大,这就在无形中增强了报纸与读者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