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曾祺是江苏高邮县人,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他曾经创作过很多优秀的作品,因此他也被世人称其为是跨越几个时代的作家,他在小说和散文甚至戏曲领域都有很大的成就。汪曾祺从1940年开始创作和发表小说和散文,八年后开始出版了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相继他有发表了作品《羊舍的夜晚》《晚饭花集》、《汪曾祺自选集》等。他的小说被视为诗化小说,其中的《大淖记事》的短篇小说还曾经获得过奖项。本文主要以汪曾祺小说散文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作品的语言特色进行详细论述。汪曾祺的作品语言特色可以将其总结为几个特点,主要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口语化的语言形式。这种文章的口语化形式形成了独特的并富有韵味的语言文字形式。  相似文献   

2.
任娜 《文学教育(上)》2008,(15):142-143
汪曾祺是来自小城的作家,以故乡高邮为背景的作品构成了其创作的核心部分,传统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创作,童年和谐自由的生活形成了他宽厚的品格。汪曾祺散文中的记人作品,从父亲母亲到恩师沈从文,以及其他师长、朋友、邻里等等,丰富多彩,感情真挚。汪曾祺强调文学是“滋润”,他对“和谐”有着天然的爱好,“滋润”、“和谐”也正是他重要的文学思想和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3.
柏桦 《文教资料》2010,(28):9-10
汪曾祺将传统文化融入散文中,形成了轻淡闲适的风格。他在融入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有机统一地融进了他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本文分析了汪曾祺散文的个性特点。它的动人独到之处就在于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坚守和有机继承。  相似文献   

4.
汪曾祺古典文学修养十分深厚,文学观念古今相通,他的散文创作很好地继承古代文学传统.从他的审美观及抒情如诗、写景如画、语言简洁凝练的创作之中,可以明显看出他接受了古代作家的艺术熏陶,看出古代文学的当代影响.  相似文献   

5.
汪曾祺的散文在教科书上屡见不鲜,作为京派的散文,汪曾祺的散文独具特色,散发着独特的气质。他的散文大多是追忆家乡,写作手法、写作技巧和意境布置都非常高超。在释读中通过精彩的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抵达精神的核心。在语言运用上别具匠心,细腻且真挚,给人视觉与感官上的冲击。本文主要对汪曾祺的散文作品进行解读,以期在解读中进一步了解他的散文。解读汪曾祺的散文也已成为我们探索他的世界的一条路径。  相似文献   

6.
吴晨 《文教资料》2011,(20):7-8
汪曾祺在新时期文坛占有重要的位置,其小说风格温暖平和、清秀雅致。儿童视角是汪曾祺进行创作的重要手段,这种视角的选择有其特定的原因,也令他的作品具有别样的风格。  相似文献   

7.
汪曾祺作品有一种与现实的疏离感,不主张直接为现实政治服务,注重表现生活之美、人性之美。这与他的个人遭遇、性格气质、师友交往、创作年龄有关。正是这种现实疏离感成就了汪曾祺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因为它更贴近生活本身,更贴近民族传统,达到了现实疏离感与社会责任感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课堂上读完《端午的鸭蛋》,明确文章的大致内容后,我用PPT显示了这样一段话: 高邮是汪曾祺魂牵梦萦的故乡,他19岁以前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在这里度过.高邮是汪曾祺幸福和美的童年天国,也是他精神世界温暖的家园.这里造就了他的温情人格,也造就了他作品敦厚温雅的艺术风格.高邮情结成为汪曾祺创作的重点与高峰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似文献   

9.
我国历史悠远的传统散文,对于在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汪曾祺来说充满了吸引力,他不断地从这些极富魅力的文学作品中摄取营养,传统散文的精髓日夜不停地流动在他的血脉之中。在汪曾祺创作他的后期“故乡系列”小说时,流淌在他的血液里的这些传统散文的精髓,化为了源源不断的营养,滋润着他的这片心灵的净土。归有光以及“桐城派”的散文文风,形成他后期“故乡系列”小说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0.
狼的陷阱     
认识汪曾祺,是从读他的作品开始的,读他的作品也纯属偶然。一个同事,写了一篇关于汪曾祺作品特色的文章,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便将汪的作品找来,慢条斯理地去读,这算认识汪曾祺了。  相似文献   

11.
张凡 《华章》2011,(26)
汪曾祺的小说在中国的当代文坛有其独特的风格,以自己的艺术观、创作论去挖掘故乡的风俗人情中别具特质的形式美感和精神底蕴,形成其文化型乡土作品.他小说的自然平淡之美主要体现在汪曾祺小说文本的三个方面,即汪曾祺小说“真”、“简”、“散”.  相似文献   

12.
汪曾祺是士大夫文化熏陶出来的最后一位作家。其“士大夫文化”主要来自于家庭,来自于他的祖父和父亲。他的小说创作与自己的生活贴得近,虚构的成分较一般小说家少,作品人物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作家自己的生活理想。最典型地写出了士大夫神韵,写出了汪先生的士大夫情结的是写于1996年的《名士与狐仙》,作品主人公杨渔隐就是晚年汪曾祺心灵的投影,精神的慰藉。  相似文献   

13.
汪曾祺的小说创作有着明确的伦理教化指向。为了让读者相信生活就像他作品所讲述的那样。他一方面强调“真实”是创作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则在特定的风俗民情中抒写所要表现的关于现实的健康人性,在作品中构建起和谐而又合乎情理逻辑的小说世界。  相似文献   

14.
本对汪曾祺研究中进展不够深入的散创作领域进行探索研究。指出:汪曾祺抒写“凡人小事”的散是其平民意识的一种理性张扬;梳理昆明情结构成汪曾祺散创作的大量字;在其“滋润”散观主导下选择的“闲话”话语方式实现了当代读的“化休闲”愿望。入妙章本平淡,等闲言语变瑰奇,是汪曾祺散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认识汪曾祺,是从读他的作品开始的,读他的作品也纯属偶然。一个同事,写了一篇关于汪曾祺作品特色的文章,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便将汪的作品找来,慢条斯理地去读,这算认识汪曾祺了。读完汪曾祺的作品留给我最深印象的是汪氏作品的语言魅力。作为作家,都有各自独特的语言风格,像鲁迅的犀利,梁实秋的风趣,朱自清的优美,等等,汪曾祺的语言风格是什么呢?很难用两个字来概括。他驾驭语言的功力太高超了,语言风度卓然不凡。以至于他的作品有着异乎寻常之美。读他的作品,就像走进一片清凉的绿荫。品尝一杯淡淡的菊花茶,他那幽兰清菊般的语言,令人口…  相似文献   

16.
汪曾祺的小说创作有着明确的伦理教化指向。为了让读者相信生活就像他作品所讲述的那样。他一方面强调“真实”是创作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则在特定的风俗民情中抒写所要表现的关于现实的健康人性,在作品中构建起和谐而又合乎情理逻辑的小说世界。  相似文献   

17.
诗骚传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小说、戏剧、散文等文学体裁中都可以见到诗歌的影子。汪曾祺的小说长久以来深得读者喜爱、备受研究者关注的原因,可部分归究于作品的诗歌色彩。汪曾祺打破传统小说的创作范式,将诗歌作为一种文学经验和审美取向引入《大淖记事》,让作品的人物、情节、环境、语言都呈现出不同的诗艺特征,这些勾勒出他作为最后一个京派作家的创作轮廓。  相似文献   

18.
怀旧是汪曾祺作品中重要的情绪主题之一,对过去生活的描述构成他创作的主要部分。他的怀旧文字中有淡淡的伤感,但更多的是宽容豁达和乐观。他虽然走进生命的黄昏,作品中却还跳跃着童心,表现了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19.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文坛和评论界掀起了一股“汪曾祺热”。出生于士大夫家庭,带着传统而浓郁的乡情的汪曾祺,在踏入西南联大的那一刻起,便开始其文学探索之路。他那些具有独具特色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理想化的追忆和叙述,对人生本质的深刻把握与揭示。这些看似深刻的内容,汪曾祺却以清秀隽逸、古雅而又浑朴自然、意趣涣涣的显露出来的,这种创作风格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中外读者的交口赞誉。  相似文献   

20.
黄晓峰 《语文天地》2013,(12):15-16
散文是一种轻灵而又自由的文体,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在众多的散文家中,汪曾祺、王蒙、刘心武、余秋雨、张中行……诸家的创作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品位。他们或以文人性的情趣见长,或以现代人的睿智通达取胜;有的面向社会历史,有的走向自我心灵"。汪曾祺的散文创作主要集中于上世纪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