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深层结构的一部分,对中国艺术特别是传统山水画的影响极大,主要表现在对传统山水画的绘画精神和艺术风格的影响上,从而使传统山水画形成了独特的绘画艺术形式和审美样式系统。  相似文献   

2.
山水画是中国人心理情绪最为可靠的归宿,具有代表中国文化类型之图式的意义;中国绘画的审美类型属于优美,绘画所显示的是一种心理图形;山水画与中国人以虚对虚,以寻求感性活动的无限与自由的特点相对应而成为艺术理想.  相似文献   

3.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是不同的绘画体系,其产生的时间和地域都相差甚远。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都是以自然风景为描绘主体的绘画形式,然而它们各自形成了不同的绘画体系和审美态度。探讨相差一千多年的两种绘画产生的原因,可以促使我们从更广阔的范围去认识理解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并为艺术家们去继承、发展和创新今天的绘画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山水画作为独立的绘画形式,深受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玄学影响,以时人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两篇山水画理论文献最为重要,他们提出了画山水就要写山水之神的自然美学观,倡导以形写神的创作方法,从而确立了山水画的艺术特质和审美取向。宗、王二人的山水画理论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意蕴,不仅指导了古代山水画家的创作实践,对今天的山水画创作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特殊的社会条件决定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清逸超俗以及整体把握自然山水的审美取向,形成了艺术家们简淡玄远的美感和艺术观,奠定了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特质差异。这些差异不仅表现在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体现了中西方各自的传统美学思想,而且也表现在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有不同的审美理想和不同的观照自然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境界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境界分为物境、意境、情境三种。在山水画发展进程中,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三种境界的偏重不同,从重物境一意境一情境是一个动态流程。当今社会是重“情境”的时期,当代山水画家为表现“情境”在“图式”方面做出了很多有意义的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新的突破,扩展了山水画的审美领域,彰显出画家自我情境及绘画风格。  相似文献   

8.
“东方的崇高境界”在对“无限性”的对象的欣赏中表达的正是对“远”的审美追求,“远”构成了中国文学艺术中雄浑、冲淡等审美意境的基础,从这一角度来说,“三远说”的内涵远远超越了对透视原理的认知,其本质内涵在于意境,“三远说”的历史嬗变与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实践都深刻地映证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9.
龙吟 《保定学院学报》2010,23(2):113-115
"气韵生动"是中国画根本艺术精神的集中体现,反映了自古以来中国画创作主体的审美追求,具有非常典型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谢赫的《古画品录》具体讨论了"气韵生动"这一美学概念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历史的关系,认为"气韵生动"所揭示的是中国画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它既适用于人物画,同时也适用于山水画;既可以用来指表现对象的内在神韵,也可以用来指创作主体的精神品格。因此,"气韵生动"说对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和完善,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黄宾虹是20世纪我国著名的山水画大家,他的山水画以明人为基,上窥宋元,取法百家,晚年变法,以浑厚华滋的画风成为中国当代山水画独特的笔墨范式,其卓越的人格风范与艺术成就,对本世纪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启迪。  相似文献   

11.
南宋院体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秀丽、工致、精巧为特点,形成简约而深美的艺术风格。马远的《踏歌图》最能体现南宋院体山水画的风格特征,无论是在构图、笔墨上,还是在意境上都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2.
宋元两代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的最重要时期,特别是元代山水画之变不仅是绘画史上的艺术变革,也是我国美学史上的一次思想深化;这次变革确立了中国山水画在画坛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轨迹来看,“个性化”的笔墨固然是山水画真正的血肉和灵魂,但其“程式化”的绘画语言成为了构造山水画艺术形象不可或缺的“骨架”。如果没有这个“骨架,”其“个性化”的笔墨也就失去了支撑它的身躯,因此我们应该肯定“程式化”的艺术原则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中存在的价值和美学意义。中国山水画的“程式化”亦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随着绘画艺术的创新而创新。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过程中 ,黄宾虹是一个继往开来的重要人物。他在山水画创作中注重视觉感受 ,把客观的视觉印象与心象相结合 ,拓展了中国画的创作思路 ;以笔墨替代色彩 ,营造出了大自然中光与空气之感 ,进一步开掘出笔墨的表现力 ;在画面中减弱客观物象的物理结构 ,加强视觉整体感 ,使画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和浑厚华滋的风格特点 ,从而使其山水画作品与印象派风景画有某些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15.
禅意诗情入画境——论王维山水画中的意境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文士的以禅入诗、以禅入画,始于王维,禅宗思想对王维影响深远,他将禅意与诗情融合在其空灵清寂的山水画中,开拓出诗境、禅境与画境高度统一的美学境界,充分体现了空淡清幽的艺术风格。王维在山水画上的高深造诣在中国画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本文通过分析王维山水画中所体现出的意境,阐明王维绘画中的诗情、禅境与画境。  相似文献   

16.
刘知白以独特的贵州山水创造了风格特异的“泼墨大写意”山水画风格,深刻反映了贵州的地域自然精神,并达到一种审美文化的高度,使自己成为一位极有价值的山水画家.  相似文献   

17.
中国山水画的点景虽不是画面的主体,所占的比例也很小,但细心、巧妙经营的点景却能起到画龙点睛、增添趣味和升华意境的功效,所以历代山水画家无不在点景上下功夫。本文主要梳理了各时代的点景类型、特点、变化以及它与时代社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山水画之精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的山水画代表着中国古代先民们对大自然的崇尚,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山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之体现,其精神实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山水画所表现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学精神,满足了人类安顿心灵的需要,提高了人们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9.
王一楠 《美育学刊》2022,13(1):69-74
迈珂·苏立文的著作《山川悠远》是一本面向西方的中国山水画简史,贡布里希围绕山水画与自然和真实的关系对此书提出质疑。但二人对该问题的认知均存在偏差。其一,《山川悠远》基于线条艺术的抽象性将山水画视作微缩自然,而中国传统画论认为山水画中具有整全自然,自然通过绘画得到了更充分展现。其二,《山川悠远》认为宋代之后现实主义与复古风格此消彼长,程式化的文人画不再追求自然的真实。但受心学和新儒家的宇宙发生论影响,山水画重在从心灵境界中探寻绝对真实,仅将自然的真实视作表象。这一艺术史事件折射出20世纪海外学者以扩张性的西方视角观察全球艺术的倾向,以及将中国传统美术纳入西方现代学科与知识体系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本文概述了中国古代文学绘画对皇家园林发展的影响。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形式中,神话传说、小说、诗歌、赋等对皇家园林发展的影响很大,在绘画艺术中,山水画对皇家园林发展的影响尤其突出,它们对皇家园林发展的影响主要是丰富造园匠师的想象,开阔他们的思路,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为他们的造园实践提供艺术技巧和模仿的蓝图。探讨中国古代文学绘画对皇家园林发展的影响,其目的在于对当前我国园林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