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清朝中期呼和浩特·土默特地区的土地问题进行了探讨。自乾隆朝开始,随着清朝的统治秩序在全国的巩固和加强,其对蒙古地区的政策也开始发生了变化,而直接表现是在经济上对土默特实行超经济榨取和经济剥削。为此,清政府及汉族蒙古族权贵掠夺、兼并、丈放土地达20.000多顷,蒙古族诸部之间争地,致使土默特蒙古牧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大为缩减,陷入破产境地的蒙民日益增多。在这一地区土地的典卖、兼并现象愈演愈烈,最终造成了“蒙民既失其业,又失其地”的后果。  相似文献   

2.
清前期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官田租赋征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封建王朝从乾隆年间起,对地处塞外的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加重官田租赋的征收,既补充了当地驻军及行政官员的军需与粮饷,又保证了封建国家在边疆地区权力的渗透。当然,其在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确立起来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是内地封建土地剥削制度的延伸。  相似文献   

3.
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土地出租中永佃权是普遍存在的,出租土地者主要是蒙古族。出租的土地在契约中称作户口地。地契反映出归化城土默特蒙古族户口地的实际运作与官方史料记载是不同的。地契中土地出租价格的变动反映了蒙古族地权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清代呼和浩特地区因政治、经济和自然灾害等原因,出现了穷苦蒙古、鳏寡孤独者和大量灾民。为此,朝廷通过建立仓储、蠲免赋税、分配土地、建立养济院等措施,防范和化解了土默特蒙古的生存危机,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也为当今的社会救济事业提供了一定历史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5.
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迁徙来了不少山西汉族农民。他们开荒种地,重建家园,在村庄的命名上沿用了晋北汉族习俗,“犋牛”村名的产生即为例证。结合清代文献及山西方志来分析,“犋牛”的含义应是指开垦土地的数量。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呼和浩特土默特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的民族学校,学校历史可追溯到清朝雍正年间。1724年(雍正二年),土默特左翼都统丹津仿照内地,在现在的呼和浩特南门外修建了土默特文庙,并于1726年创办了土默特官学。土默特官学于1886年改称启运书院,之后又先后更名为土默特高等小学堂、土  相似文献   

7.
从档案史料看民国时期土默特旗财政收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国时期土默特旗财政收入日益缩减,财政支出不断膨胀,入不敷出现象严重,其财政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民国时期土默特旗财政虽属“自收自支”性质,但“自收不自主”、“自支无可支”的财政收支状况,严重地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该文探讨的是明清时期中原农耕文化与土默特蒙古族游牧文化交融对呼和浩特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类型变革的影响。文章认为该地区经济类型的变革是两种文化长期交叉、依存渗透、融通发展的必然结果。客观地域环境、历史形成的两种文化依存切入,汇聚整合的运动优势;诸多因素造成的明清时期农耕文化北移、土默特蒙古族谋生观念和手段的变化,使定居农耕多种经济取代了单一粗放的游牧经济。此变革对该地区和土默特蒙古社会的进步,具有积极作用,影响极其深远。  相似文献   

9.
<正>土默特处于中原地区通往蒙古高原的交会之处,是既可农耕又能放牧的肥美之地。据《土默特志》(上卷)地理志部分记载,土默特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之为敕勒川,“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北朝民歌《敕勒歌》描绘的就是土默特地区的壮丽风光。隋唐时期,这里被称为白道川,到了宋、辽、金时期又称之为丰州滩。直到明朝,因蒙古土默特部在此驻牧而称为土默特地区,到了清代,沿袭北元时期的土默特旗称谓,分为左右两翼。  相似文献   

10.
16世纪初达延汗统一东蒙古并建六万户后,他的孙子俺答汗领有土默特万户,万户下面还包含若干部落,这些部落占据着以今日呼和浩特为中心的广大区域。迄今虽然有不少文章对土默特进行了研究,但土默特中究竟包含哪些部落,各部的住地如何,还远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本文拟就土默特万户的弘吉刺部作一些探讨,希望能对土默特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大召是呼和浩特十五大寺院之一1576年,土默特部阿勒坦汗为了巩固新生贵族、牧主阶级的统治,为了向青海、西康、西藏地区扩展自己的势力,同意鄂尔多斯部博硕克图济农的提议,邀请黄帽派喇嘛教即黄教法王索南嘉错达赖三世来蒙古地区传播宗教。为此,蒙古右翼土默特、鄂尔多斯、雍谢布三万户在青海西岸察布齐勒地方建立了仰华寺。这是在蒙古地区建立的第一座黄教寺院。1577  相似文献   

12.
财政管理体制问题的研究,是深入讨论国家(地区)财政收支规模和结构等内容的重要前提。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土默特财政管理体制以"自收自支"为根本性质,又以"自收却不自主"、"自支却不自由"为特征。此种状况,致使土默特财政自清代中期以后日渐枯萎,逐步走向崩溃的边缘,严重地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地谱是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土地交易中的特殊租金。地谱与户口地相伴而生,继而在耕地和空地基的永租交易中广泛存在。地谱具有标示蒙地的所有权的作用,也具有收租权利和作为债权抵押获利的经济价值。在实际交易中,地谱的经济价值因可以稳定获得货币收入或抵押出卖而更加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4.
明代特别是明中期以来,山西、河北等地汉族移民纷纷北上,形成一股移民潮。这些汉民进入土默特地区后,与土默特蒙古人民共同开发了当地经济。促成当时这一股移民潮的原因有自然灾害、叛卒逃亡以及北元蒙古贵族的南下掠夺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曲艺小剧场在北京、天津等地非常流行,如郭德纲的德云社等,这一类小剧场在其定位上与当地的文化特色十分契合,所以,呼和浩特地区在开发小剧场时也应注意到地域文化对小剧场发展影响的重要性。作为内蒙古的首府城市,呼和浩特  相似文献   

16.
寺院土地是清代蒙古地区土地所有制形态的重要类型,也是清代蒙古寺院经济中的重要生产资料之一。按其生产经营方式,可分为牧场、耕地和城镇寺院周围的地铺三种。牧场一般在寺庙建立初期由当地扎萨克或官员从所辖游牧区域中划给呼图克图或寺院,其生产经营方式主要是通过放苏鲁克从事畜牧业生产;清代汉族农民移入较多,开垦较早的呼和浩特地区、内扎萨克蒙古东部地区和其他适合农业区的寺院土地多以耕地为主,并零散分布于寺院四周或离寺庙较远的地区,由扎萨克官员划给的香火地、自私招垦牧场、王公、台吉和富有的蒙古箭丁捐献的土地、上层没落的台吉、塔布囊和下层民众因贫穷所迫而典当或卖给或寺庙喇嘛动用庙仓现银现钱购置等渠道构成,其生产经营方式是通过佃租给民人或旗民耕种而获取地租——银粮或小部分土地由寺院喇嘛人口和所属沙毕纳尔耕种;寺院地铺分布于呼和浩特、多伦诺尔、阿拉善和硕特旗定远营、内扎萨克蒙古锡埒图库伦喇嘛旗等城镇的寺庙周围或城内其它街道,以租赁为主要经营方式。  相似文献   

17.
民主革命时期,土默特地区的革命任务与内蒙古其他地区及全国的情形一样.当地蒙汉等民族具有同样的命运,即抗击国外势力的侵略,反抗国内统治者压迫,进而获得解放,以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共同的命运,将传统的民族团结赋予了新内容,体现在革命斗争的不同时期.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土默特地区的各族人民在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精诚团结、密切合作,谱写了具有不同时代特点的关于民族团结的历史篇章.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是呼和浩特。事实上,在内蒙古除了呼和浩特外,很多地名是后缀“浩特”两个字,如乌兰浩特、锡林浩特和二连浩特等。“浩特”蒙古语为城市的意思,这些地名中的“浩特”与前面的定语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什么之城”的意思。“乌兰”蒙古语为红色,  相似文献   

19.
土改前后,辽宁地区的土地占有关系很复杂,变化也很剧烈,深入揭示与研究这种占有关系及其变化,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当时辽宁地区的社会经济关系。土改之前,辽宁地区的耕地分别为地主、富农、中农、贫雇农等农村各阶层及日本侵略者所占有,其中除日本侵略者以“满拓地”、“开拓地”等各种名目掠夺的土地外,极少数的地主、富农占有了这些土地的绝大部分。  相似文献   

20.
笔者主要从区位优势、政府政策以及同行业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呼和浩特作为“中国乳都”是名副其实的,同时运用区域经济理论中的区域主导产业以及专门化系数等公式来说明乳业在呼和浩特的区域主导性以及呼和浩特乳业在全国的辐射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