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大众文学作为文学这一大系统中的亚系统,自有其价值所在,并自成系统。与世俗化的历史积淀和整个时代的审美取向相一致,使其在审美上主要表现为人物扁平化、叙事程式化、审美情趣化。  相似文献   

2.
狄青和狄家将的故事从两宋发端,历经元、明、清,被改编成戏曲、小说等,在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清代,狄青故事进入创作繁荣期,出现了四部以狄青和狄家故事为题材的章回小说。这四部小说融合历史史实、民间传说、话本以及讲唱文学中的叙事因素,在此基础上对狄青故事进行了再创作,作者大量采用了民间叙事的手法、方式,使这四部小说都带有程式化的叙述模式、类型化的人物塑造以及传奇性的情节描写,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学叙事色彩。  相似文献   

3.
创作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途径.在创作课教学中,应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审美导向,二是创作的程式化带来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4.
程式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征之一。传统中国画中,笔墨的程式化的特征也非常明显。笔墨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经营玩味下,形成了一定的规范一定的格式,具有独立的审美功能。这种程式化笔墨对于提升作品的品位有重要意义,但如果过早结壳,也会影响作品品位和质量。程式化笔墨对现代水墨人物仍有一定的影响力,不过,这种影响力呈退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5.
程式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征之一。传统中国画中 ,笔墨的程式化的特征也非常明显。笔墨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经营玩味下 ,形成了一定的规范一定的格式 ,具有独立的审美功能。这种程式化笔墨对于提升作品的品位有重要意义 ,但如果过早结壳 ,也会影响作品品位和质量。程式化笔墨对现代水墨人物仍有一定的影响力 ,不过 ,这种影响力呈退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6.
语文的审美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美鉴赏能力、审美创造力.  相似文献   

7.
朱光潜"人生艺术化"思想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审美超脱的人生境界、情趣化的人生态度、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理想等三个方面。深入挖掘出朱光潜"人生艺术化"思想的内涵有助于我们形成美好的人生情趣,建构审美超越的价值信仰,发展和谐完美的人性结构。同时,朱光潜"人生艺术化"思想存在着理论精英化、现实语境错位等方面的局限。  相似文献   

8.
京剧唱腔必须要创新,新创的唱腔要“化”入京剧念白、行腔的特色,“融”入京腔的韵味,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京腔的创新既要继承传统又要超越传统,既要让老观念接受又要让新观念喜欢,它要在传统的唱腔程式和现代的审美情越之间寻求平衡。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戏曲艺术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等各种因素综合而成,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结合。中国戏曲表演的主要特点是善于组织程式性的艺术语言,并采用一定虚拟性的手法,将原有的自然形态呈现,赋予作品特殊的审美效果,其中的程式化与虚拟性是戏曲艺术的两个鲜明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0.
太湖石是园林中的常用石种,在元杂剧中具有提供标志性地点、转变观察视角等程式化的叙事功能,且在插科打诨、抒情、修辞、表现元代文人梦想与审美等方面有很多创新之处。元杂剧中太湖石的运用,体现元代文人将园林置石思想初步地用于叙事。  相似文献   

11.
王充阊的散文意蕴深厚,境界博大,积淀着浓厚的儒道禅意识,从儒家思想中吸收了济世致用的思想精髓,从道家思想中吸收了崇尚自然、追求审美、遗世独立的精神境界,从佛禅中吸收了空明清静的感悟方式,为当代文学创作思想深度的挖掘打开一个新的孔道。  相似文献   

12.
邵洵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著名诗人、出版家和翻译家。但正是这样一位卓有成就的才子,却始终游离于文学史之外,不免让人遗憾。邵洵美长期以来被文学史忽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因为他的诗作具有“颓加荡”的特点;另一方面他和鲁迅的敌对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是如果仔细分析邵洵美的诗歌,我们就会发现他的诗歌也并非全都流于描写声和色的诱惑,而且后期的一些诗作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另外,他的唯美主义思想也是我们不应该忽略的。  相似文献   

13.
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创作应遵循教育科学性、技术性、交互性、艺术性和适用性原则,其设计与创作的各环节均应体现出自身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4.
音乐不仅具有表现性,并且以能够体现情感方面的某种含义,形成了音乐内容的表达主体,在审美接受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级进,即从初始审美观到理论认识直至理性认识的升华。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现代文艺美学的角度评析了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和《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的主要观点,较深入地研究和分析了《读法》所提出的有关小说的艺术虚构、典型性格、创作手法,以及戏曲艺术的主要人物形象地位、“有无”等艺术辩证手法等文艺美学思想,充分肯定了金圣叹在中国古代美学发展史上对小说美学和戏曲美学理论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对"杂文学"、"纯文学"、"大文学"三个递进演化的文学观念作梳理和辨析,可引申出的结论是:古代传统的"杂文学"体制的缺陷在于混淆了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纯文学"的要害在于割裂文学与相关事象之间的联系,限制了文学史家的眼界,造成了残缺不全的文学史景观;"大文学"观则以"文学性"在前二者的两难境地之间寻求合理的折中与结合。历史上的"沉思翰藻"和"缘情绮靡"可供我们从传统中提炼出足以构成中国文学"文学性"的质素。其中"沉思翰藻"主要指表现技巧方面,不涉及作品审美内质;"缘情绮靡"将文学内在生命与外在形体结合起来,体现作品的审美性更为周全,它可获得新的时代内涵,用以会通古今文学,给大文学史的编写创设必要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雅、俗文学的对立、融合历史悠久,唐以后较为明显,宋元以来俗文学强烈地冲击着雅文学。明末至清中叶,雅文学与俗文学尖锐斗争,使得俗文学突飞猛进,在当时的文坛占据了主要地位。嘉靖以前,士大夫正统文学拒绝接受俗文学影响而日趋凝固和僵化。压制不行,就改用渗透,力图将封建正统思想灌输到俗文学的体系中去。至明代中后期,雅俗文学既有尖锐的对立又有大规模的相互渗透,从而使俗文学盛行一时,并促进了拟话本小说的繁荣。  相似文献   

18.
东方文学的整体是由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构成的。东方民间文学是东方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文学是所有民族文学的母体,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一部民间文学作品和一部作家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民间文学传统或者口头传统与一个民族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东方各国的民间文学共同构成了东方民间文学的实质内容,是东方民间文学作品描述和理论探讨的基础。目前东方民间文学的研究状况还基本处于“一国民间文学”的阶段。各国的研究状况很不平衡。研究东方民间文学要关注民间文学的口头传统。重复和程式化是其最主要的特征。东方民间文学的学科建设,既要吸收和继承东方文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些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还要吸收民间文学界的理论成果。并以东方各国一国民间文学研究为基础.逐步建构东方民间文学的理论结构和体系。  相似文献   

19.
高科技时代文艺生态的新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高新技术为文艺生产和流通提供了新媒介,强烈冲击着传统文艺的固有地位,现代文艺的整体格局发生了新变。电视文艺迅猛发展,呈现出对文艺生产与消费的霸权式占有态势。音像艺术、网络文学、摄影文学的兴盛,同样也冲击并改变着文艺的原有生态。  相似文献   

20.
网络技术带来了网络文学,网络文学有上网文学、网上文学和网话文学组成,其中真正把网络文学和纸面文学区别开来的是网话文学的超文本艺术语言。从文学传播媒介的发展来看,网络文学给文学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网络文学总体上有普泛性、宣泄性、非功利性、通俗性、灵动幽默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