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也许有的人天天看天气预报,根据天气情况去决定穿什么衣裳;也许有的人根本不看天气预报,每天胡乱穿一件衣服去上学,根本不管是冷还是热。我却不是,我有一个特殊的“天气预报台”。“它”在每天早上5点半左右就出去了,大约在我起来的时候,“它”就回来了。等我洗完脸,吃完早饭,“它”就向我报告天气情况,我根据“它”的预报去决定穿什么衣裳。  相似文献   

2.
辩析 学生读文后,首先引导学生理解“铠甲”的本义,提出疑问:“你认为’铠甲‘本来指的是什么?”有的学生说:“‘铠甲’指的是衣服。”“难道是平常穿的衣报吗?”一学生反问。这时一学生马上站起来说:“就是《三国演义》中赵云穿的防刀枪的铁衣服!”经他这一提示,学生对这一概念清晰起来。  相似文献   

3.
笔者发现,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经济条件较为优裕的情况下,某些现代中学生由于受成人社会的影响,步入了审美的误区,尤其体现在穿戴方面。   穿着讲名牌。有的学生,虚荣心强,攀比心重,非名牌不穿,非名牌不用,紧跟潮流走,一身流行色,认为这就是“美”,这就是“靓”。   打扮求怪异。有的学生喜欢学社会青年的穿着打扮,染黄发,穿耳朵,嗜烟酒,着奇装,男同学穿高跟鞋,戴首饰,女同学穿吊带装、超短裙,认为这就是“时髦”,这就是“潇洒”。   跟着“明星”转。有的学生,受影视文化影响,唯明星是崇,以至于在学习、生…  相似文献   

4.
佘同生 《广西教育》2010,(13):12-13
误区——只见景美、情美,不见言美 一位教师教四年级《乡下人家》一课。在初读课文、学习生字之后,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乡下人家美不美?”学生齐声回答:“美!”教师顺势板书一个“美”字,然后问:“那么我们先学课文第一段,看看乡下人家美在什么地方。”学生匆忙读~遍之后,便议论开了:有的说瓜架很美,有的说瓜藤很美,有的说结出的瓜颜色很美。这样学完一段,再学第二段,直至学完全文。  相似文献   

5.
我担任班主任的这个高中班,学生们思想活跃,敢想敢说。但有些学生由于思想方法片面,对社会、对生活缺乏本质的理解,因此有许多见解似是而非。比如,有的学生认为穿奇装异服、留长发是“个人兴趣”问题,没有什么了不起;还有的学生专注社会上的“阴暗面”,在生活上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比,说泄气话。  相似文献   

6.
美术学科要在教学方法上加以改革,适应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让学生感受美,创造美。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感受美、创造美。在课堂教学之初创设一种真实的问题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如教学《树叶贴画》一课时,一位教师课前采集了各种各样的叶子,课上进行展示,让学生说说这些形状不一的叶子分别像什么?有的说像小鸭的“爪子”,有的说像小鱼的“尾巴”,有的说像一把“扇子”,有的还说像“桃子”……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一片片普通的叶子,被描绘得魅力无穷。这样再指导学生进行贴画创作,他们会兴致盎然,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创设…  相似文献   

7.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孔子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大教育家 ,得益于他“每事问”。爱因斯坦说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善于提出问题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一、能够让学生问的尽量让学生自己问  例如 ,学习“认识一位小数”时 ,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想知道些什么。有的学生想知道什么是小数 ;有的想知道小数有什么用 ;有的想知道小数怎么读、怎么写 ;有的想知道小数怎么运算 ;有的想知道小数怎么比较大小 ;有的想知道小数与其它数有什么关系……教师…  相似文献   

8.
一天语文课上,在讨论“假如天上的星星掉下来,你会怎么做”的时候,学生们都很活跃。有的说要把星星打开,看看里面到底有些什么;有的说想把星星穿成一串,装饰自己的房间;还有的说要把星星穿成美丽的发卡、项链,送给敬爱的老师和妈妈……这些想象富有生活气息,又充满童趣,我当然免不了一番鼓励与赞美。正当我准备见好就收的时候,课堂中突然响起了一个声音:“老师,我  相似文献   

9.
李阳 《教育文汇》2009,(6):20-21
我们学校位于珠三角核心地区,学生基本来自富裕家庭。这些90后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其中不少还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在十分优裕的家庭环境中,在大人们的过度“关爱”下,不少学生花父母的钱大手大脚。有的穿要名牌,吃要高档;有的产生厌学情绪,沉湎于网络游戏;有的由娇而横,唯我独尊。  相似文献   

10.
垂钓蝴蝶     
美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美?有的人说自然才是美,有的人把它分为外在美和内在美,有的人又说美是一种主观的感受……美,似乎没有明确的定义,连哲学家柏拉图也说“美是难的”。小读者,你觉得呢?如果你心中还没有答案,就让我们带上问题,文海泛舟,一同去追寻美的踪迹,探寻关的奥秘一[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我的地盘     
某学生翻墙进校园,被校长逮个正着。校长问学生:“为什么要翻墙而不走大门?”学生指指外套说:“美特斯·邦威——不走寻常路。”校长说:“那么高的墙你怎么翻过去的啊?”学生指指裤子说:“李宁——一切皆有可能。”校长又问:“翻墙的感觉如何?”学生指指鞋子说:“特步——飞一般的感觉。”校长看学生在外套里面穿了一件混混装,气愤地说:“你里面穿的是什么!”学生哼了一声说:“穿什么就是什么(森马)!”校长决定要给学生记大过处分。学生急忙问为什么,老叔指了指地面说:“动感地带——我的地盘,听我的。”我的地盘!23041$安徽省合肥市濉溪路…  相似文献   

12.
“美丽的公鸡错在吃饱了饭不做事”;“美丽的公鸡错在外表美”;“美丽的公鸡错在比外表美”……针对教师提出的“美丽的公鸡究竟错在哪里”的问题,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学生把公鸡外表美本身也说成是错误的,说明他们并没有理解老马说的话.针对这个问题,教师板书两个词语让学生比较.具体作法是,用“光看外表美”对比“不光看外表美”  相似文献   

13.
有个学生爬墙出校被校长抓到了。校长问学生:“为什么不从校门走?”答:“美特斯邦威,不走寻常路。”校长又问:“这么高的墙怎么翻过去的啊?”学生指了指裤子说:“李宁:一切皆有可能!”校长又问:“翻墙是什么感觉?”学生指了指鞋子:“特步:飞一般的感觉!”第二天学生从正门进学校,校长问学生:“怎么不翻墙了?”答:“安踏:我选择,我喜欢。”第三天学生穿混混装,校长说:“不能穿混混装。”学生说:“穿什么就什么———森玛服饰!”第四天他穿背心上学,校长说:“不能穿背心上学。”答:“男人简单就好———爱蹬堡服饰!”校长说:“我要记你大过!”…  相似文献   

14.
谢高云 《湖南教育》2003,(20):47-47
在给学生背书时,常发现学生的课本插图进行了如下“加工”:有的给卖火柴的小女孩穿上了漂亮的鞋袜,嘴里还啃着烤鸭腿;给叶绍翁穿上西装,打上领带;有的给小男孩添画长长的胡须;给小杨科画上一把现代式的小提琴;还有的为晏子配上长剑,给诺贝尔戴上院士帽,给马克思和恩格斯戴顶官帽子……学生的“杰作”千奇百怪,乍看一眼让人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15.
幽默     
动物老师:你脚上穿的是什么?学生:是皮鞋。老师:那皮是从哪儿来的?学生:是从牛身上来的。老师:那么,供你皮鞋穿,还供你肉吃的动物是什么?学生:是我爹。什么是赤壁之战?学生:“老师,什么是赤壁之战?”老师:“赤臂嘛,就是光着膀子,赤壁之战,自然就是光着膀子打仗了。”日行一善老  相似文献   

16.
近来读报,得悉有关方面在倡导大、中、小学生穿校服,欢愉之情油然而生,颇有“吹面不寒杨柳风”之感。学校政治思想工作要开创一种新局面,最要紧的是端正教育思想以及创造适合学生实际的“不寒”的工作方法,用文明的态度来建设文明。限制、堵塞等消极地做“反面文章”,都不会产生好的效果。有的教育家主张,在正面教育的前提下,把抽象的道德观念放到具体事物之中,让学生通过“物”去感受、区分生活的美丑。倡导穿校服,正是“物化”的美育的  相似文献   

17.
周光辉 《云南教育》2009,(15):31-31
暑期之中,不少地方的素质教育活动红红火火。但是,有的地方、有的部门却未能深刻理解素质的内涵,在考核素质教育的成效上,走到了“偏、怪、奇”的路上去。素质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要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都得到发展”,既重视学生的书本知识,也重视培育他们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8.
轻松一刻     
猫没有穿木拖鞋老师:猫走路的时候,没有脚步声,是什么道理呀?学生:这是因为它没有穿木拖鞋。学以致用老师手指“姓名”栏写着“木(1 2 3)”字样的作业本说“:这是谁的?”一个学生站起身,说“是我的,老师。”老师问“:你叫什么名字?”学生“:木林森。”老师“:那你咋这样写?”学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美是到处都有的。也有人说,爱美是人的天性。美是什么?却又扑朔迷离,人言言殊。古希腊赫赫有名的美学家柏拉图考察了漂亮的小姐、母马、竖琴、汤罐,以为都不如女神美,但终究说不清什么是美,只得慨叹“美是难的”!当代美国以倡导“科学美学”著称的美学家托马斯·门罗认为:“对于‘什么是美’这一问题的唯一简单明了和正确的答案是:‘美是指那些曾经运用过美这一名称的许多不同的事物,对这些事物,人们至今尚未  相似文献   

20.
对同一个问题,由于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提问内容。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教学,学生围绕“阳光千万缕”一句的质疑就展示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思维方式的问题:有的问:“什么叫‘千万缕’?”这是以“什么”为形式的直问;有的问:“阳光无处不在,为什么会出现‘千万缕’?”这是以“为什么”表达的深问;有的问:“既然千万缕的阳光能射到草地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