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个现象使我们深受触动:人们大多数抱着娱乐的动机去收看电视节目,受众对电视文化的“享乐期待值”很高。娱乐是大众的权利,但是这种娱乐成分,经过受众的频道选择而被大大地浓化了。从传播行为来看,商品广告形成了强刺激。这种刺激,指向的是消费。在为人们传递商品信息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在某种程度上助长着物欲膨胀的社会风气。如果电视传播的娱乐功能亢进,商业广告的刺激得不到疏导和削减,那么,前述两方面的行为综合起  相似文献   

2.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个现象使我们深受触动:人们大多数抱着娱乐的动机去收看电视节目,受众对电视文化的“享乐期待值”很高。娱乐是大众的权利,电视传播自然应当为大众提供适当的娱乐。但是这种娱乐成分,经过受众的频道选择而被大大地浓化了。从传播行为来看,商品广告形成了强刺激。这种刺激的指向是消费。在为人们传递商品信息的同时,不以避免地在某种程度上助长着物欲膨胀的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3.
侯潜 《青年记者》2012,(35):21-22
随着电视的娱乐功能逐渐增强,人们对于电视节目的娱乐性需求也在增强。受众在接受电视媒体传播时可以主动地参与到节目中来。平民百姓参与节目的形式样态越来越多元化,从过去的淘汰类竞赛逐渐演变为今天的全民参与,电视受众作为接受者和消费者开始积极地参与其中,使得如今的电视娱  相似文献   

4.
手机电视将开辟全新市场移动媒体随着技术发展和人们在移动中的信息和娱乐需求而出现。手机电视是一种个性化的信息和娱乐内容播送渠道。在这个平台上,电视台和电视节目通过手机播出,实现节目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弥补了传统电视播出单向传播的不足,用户能够方便、快捷地参与到节目中;同时也为广播电视机构寻找到与受众更加紧密沟通的渠道。手机电视的发展将大大改变人们的内容消费模式,更好地满足受众个性化、差异化和互动化的内容需求。因此,将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新媒体形态,能够开辟出一个全新的市场领域。正是看中这种媒体形式的潜力,上海文…  相似文献   

5.
公交移动电视受众的缺失型信息接受行为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月 《东南传播》2010,(1):94-96
公交移动电视的的兴起和发展被业界和学界普遍看好。但是,公交移动电视实际的传播效果在复杂的传播环境(尤其是拥挤嘈杂的客流高峰期)下不容乐观,许多受众不能正常地视听公交移动电视节目,而是被动或主动地选择视觉或听觉单一通道进行接收甚至不接收任何信息,普遍存在视觉或听觉单通道缺失型信息接受行为。这种非正常视听行为的存在具有特殊环境下视听符号传播特性以及受众心理牲等方面的原因。本文针对这种特殊的接受行为提出提高传播效果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媒介环境,而媒介环境决定人们的文化消费方式。我们可能已经明显地感受到,随着电子媒介特别是电视的普及,影视媒介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影视媒介消费占据了人们大部分业余时间,成为消遣娱乐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人们的文化素质也决定其文化消费的方式。受众的文化素质不同,其选择文化消费的方式也不同。受众素质直接决定着影视艺术传播的效果。受众素质是构成影视艺术传播环境的特殊要素。传播效果取决于传播的内容、传播的方式、传播的范围、传播的场景等,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众的素质,尤其是影视艺术传播,受众素质是决定影视艺术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李儒俊  陈凌 《当代传播》2011,(2):92-94,97
广告娱乐化是近年来在整个社会文化转向大众化、娱乐化过程中兴起的一种传播文化现象.它是在整合娱乐要素的基础上,以娱乐受众、说服消费为主要目的广告传播文化行为.广告娱乐化通常以虚拟情境,建构社会符号、议程设置等传播方式,更隐蔽、更形象、更贴近地对广泛的个体进行反复刺激,以实现集体无意识的情感认同、强化原型和外倾型性格,达到...  相似文献   

8.
在泛娱乐化进程中,不少人打起快乐的旗号。但是,对于传播过程的三大要素——传播内容、传播者和受众来说,仅有娱乐和快乐是不够的。1、过度娱乐窄化了电视的传播内容,弱化了媒体的社会责任。娱乐是电视的功能属性之一,但不能跃居首位;娱乐节目是电视的传播内容之一,但不能占比过高。  相似文献   

9.
电视在传播过程中采用了一种具有麻痹功能的传播手段,即用娱乐的方式迎合受众。这不但让电视传播者的创新力下降,而且还使受众健忘麻木。  相似文献   

10.
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种主要形式,电视承担着解释、说服、娱乐等多项功能,对现代信息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电视受众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和受传者,受众心理是受众在接受媒介传播的信息时产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是媒介传播内容这一客观存在作用于受众大脑而产生的主观反映。受众心理由媒介传播所触发,  相似文献   

11.
张红学 《新闻界》2012,(7):11-13
随着电视传媒的日益发达,在目前国内的电视体育竞技节目中,开始加入了越来越多的娱乐化因素,使得整个节目轻松活泼、趣味十足,既满足了人们对时下竞技信息的需要,也娱乐了广大受众,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和社会效果。本文以河南卫视《武林风》节目为例,对电视竞技节目的娱乐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时统宇 《青年记者》2009,(21):94-94
电视在传播过程中采用了一种其有麻痹功能的传播手段,即用娱乐的方式迎合受众。这不但让电视传播者的创新力下降,而且还使受众健忘麻木。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梳理我国电视传播娱乐化现象历史演进与现状、分析电视传播娱乐化现象的深层原因的基础上,批判现有的过度娱乐化征候并揭示其所带来的严重社会后果,进而从提升传播文化内涵、受众细分、内容创新以及加强监管与媒体自律等路径探讨我国电视传播过度电视娱乐化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电视传播内容由浅入深,传播方式由单一到多元,人们的电视价值观,也随之变化并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第一重否定,传播者打破了过去多年来主题先行,主观判断生活乃至粉饰现实的电视传播模式;受众,则开始成为新闻媒介服务的主体,而不再是新闻媒介教育的对象。   受众的主体性崛起,使一些电视娱乐消遣类节目大批出现。这些节目既无高度也无深度,单纯地只是让受众接受一个个虚幻的快乐空间然后将其忘掉。而在新闻报道方面,由于多年来新闻报道理念与思维模式的固定化,新闻节目还是充斥着大量平面报道、会议报道、结果报…  相似文献   

15.
电视媒体是视听兼备的传播工具。在电视节目中虽然有能听到的声音,但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元素还是画面。人们常说看电视,一个“看”字,非常准确的把电视的传播特性概括了出来。电视是“视”的天地,“画”的世界,事实无可争辩。任何观众在打开电视机的同时,他们的目光就自然而然的投向了屏幕,期待着图像的显现。电视对受众来说,“看”是最原发的动机,是第一行为,“听”是第二行为。电视的传播过程,就是受众“看”的过程,也可以说电视对受众就是“看”的需要和满足。  相似文献   

16.
正没有一定数量的受众,所有的电视传播活动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将失去存在的意义。因此,能否尽可能多地吸引和稳固受众,能否尽可能深地与受众发生关系,将决定电视媒体的发展前景。笔者认为,按照传播新规律、受众行为心理新特点,着力打造基于电视传播的一条场内传播线、分别基于新渠道新技术新方式和一般性活动的两条场外传播线三线互补互促、立体互动的传播格局,将是电视媒体吸引和稳固受众的有效手段,将是电视媒体与受众发生深层次关系的有效渠道,将是电视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电视文化开始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不断转化,也预示着电视文化以受众为消费中心的时代的到来,受众需求及受众心理引起了电视台越来越多的关注,就受众需求与受众心理的相关研究看来,人们打开电视是寻找好看的节目的娱乐方式,而节目的好看包括了内容及形式两个方面,就人类接触事物的规律看来,首先要有好的形式才能引导人们深入了解好看的内容,强调基于受众需求的电视新闻编辑创新的必要性。文章就受众需求及受众心理在电视欣慰传播中的地位、受众对电视新闻的需求进行简单分析,重点阐述基于受众需求的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8.
电视悬疑语态是近几年来,在媒介市场激烈竞争前提下产生的。在电视节目中频繁设置悬念,采用不断设问方式吸引受众的传播策略,是一种传播者千方百计诱惑受众的语态。这种语态在当今中国的电视荧屏上几乎随处可见,无论是讲故事,还是娱乐选秀,甚或新闻栏目似乎都离不开悬念叙事的铺陈。  相似文献   

19.
陈燕 《新闻前哨》2005,(9):63-65
一、电视平民化的形成基础在早期的传媒理论中,传媒发出的信息理所当然地会被受众接受,是一种刺激-反应模式,传播者占有主动地位。传播者坚信,任何强大的宣传力量都会对受众造成巨大的心理影响,从而轻易改变他们的观念甚至行为。这种传播者为中心的观念导致传媒与受众关系的不平衡,受众心理、受众诉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如今,当电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文化现象的时候,无论是理论界还是电视从业者都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电视媒体再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单向传播者,相反,受众的作用在  相似文献   

20.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媒体给广大用户提供了无限的选择性和互动功能,但以楼字电视、车载电视为代表的新型媒体却也“爱你没商量”地将内容推到受众的眼前,这种“强制性传播”,也可称作“暴力传播”。对此,受众反应如何?2008年初,我们利用清华大学自主研究开发的网络调查软件技术对上海、武汉、广州和成都四座城市的受众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查。结果表明,受众对于强制性传播表现出复杂的态度,一方面,支持性的态度和行为处于较低水平:另一方面,反对性的态度和行为也不是很高。受众对强制性传播的接受度,取决于所传播的内容。强制性传播媒介应该改进传播内容和形式,尊重受众权利,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